諾獎技術離你有多近 細數近七年生醫獎成果與進展

2017-10-20 / 記者 蔡立勳
每年10月,各界翹首期待的諾貝爾獎陸續公佈。今年的生理與醫學獎,由3名發現控制晝夜節律分子機制的科學家獲得,本刊同時整理了過去七年生醫獎的得獎項目與發展情況。不少技術已經走入你、我醫藥與治療應用了。撰文/蔡立勳臺灣時間10月2日下午5點半,瑞典卡洛琳斯卡研究所(KarolinskaInstitute)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委員會宣佈,來自美國的3位科學家因為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成為今年生醫獎得...

從2016年中國高成長藥品窺探未來市場

2017-10-20 / 記者 李虎門
「騰籠換鳥」,旨在將現有的鳥「轉移出去」,再把「先進生產力」的鳥再轉移進來,以達到產業升級的目的。2015年,中國醫藥產業首度跌破10%,讓產業內部寒風陣陣。2016年,中國醫藥產業的春天在哪裡?又有哪些藥品值得關注?這意味著未來市場就在那裏。撰文/黃屹 責任編輯/李虎門去年此刻,《醫藥地理》雜誌曾以「中國樣本醫院(編按:研究統計所選定的中國22個城市樣本醫院)用藥金額超過1億人民幣,且年度增長...

《防彈腦力》破解提升腦力的秘密

2017-10-20 / 記者 林以璿
「防彈」的意思是抗毒素、抗體內發炎,這是《防彈腦力》作者DaveAsprey獨創的詞彙。他指出,大腦不是因為年齡而退化,而是因為錯誤的飲食、毒素,讓我們的腦力透支了!腦力提升的關鍵,就是要讓更多的能量能被大腦利用。文/DaveAsprey 責任編輯/林以璿想想你的智慧型手機,當你第一次把它從盒子裡拿出來時,它是那麼快速、有效率,對不對?電池充飽電就可以用很久,表現正值巔峰。接著你開始下載應用程...

高醫大附設醫院遠距健康照護中心 照護沒時差 醫病零距離

2017-10-20 / 記者 李虎門
2005年,在經濟部補助計畫支持下,高醫大附設醫院開始遠距健康照護系統的開發,並於2008年成立「遠距健康照護中心」,期藉由遠端監測系統、即時健康諮詢服務、回診安排、緊急就醫協助等服務,讓民眾可在任何場域內,獲得合適的健康管理,打造醫病「零」距離。文/李虎門 攝影/蔡立勳高雄一位蔡奶奶,身體健康,平日生活還能自行打理。但有一天,家無一人的奶奶頭暈不適、連續嘔吐,勉強打了119專線,才及時送至醫...

秀傳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 兼顧「創新」與「教育」

2017-10-20 / 記者 林以璿
醫院追求創新科技並非新鮮事,不過,從「教育」著手的「創新」,卻是相當別出心裁的思維。秀傳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是亞洲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微創手術醫學培訓單位,從醫學教育中,發現醫療創新的機會,是臺灣相當具特色的醫療創新科技平臺。撰文/林以璿 攝影/林嘉慶醫療技術日新月異,掌握最新的產業動態,才可以取得更好的醫療成果,保持自身競爭力。但是,身為臺灣十大血汗職業之首的醫師,忙於工作之際,長時間、高...

用3D攻克醫療難點 產品年底進臨床試驗

2017-10-20 / 記者 林以璿
3D列印技術,被視為未來改變世界的重要產業之一,2014年,亞洲大學、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與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簽訂合作協議,成立了國內第一個「3D列印醫療研發中心」。3年過去,3D列印中心與多項技術合作,研發了多款臨床醫療用具,現在正朝著「列印一個器官」的目標繼續努力。撰文/林以璿 攝影/林嘉慶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的作品《別讓我走》(《Neverletmego》),說的是人類為了對抗疾...

北醫大「智慧醫院模擬實驗室」牽手廣達 實現未來醫院

2017-10-20 / 記者 李虎門
2017年6月,臺北醫學大學與廣達合作著手成立了智慧醫院模擬實驗室,藉由自身專精的醫療資訊,及臨床大數據,同時,導入跨領域產業資源,建立一個藉由科技為輔助的智慧醫療模式,盼打造臺灣未來醫院的典範。撰文、攝影/李虎門過去,掛號排隊、看病等候、領藥耗費時間長,醫師問診時間短,這些「三長一短」的場景,都是你我看病時,最熟悉不過的經驗。然而,在智慧化時代下,世界各國在醫療健康(eHealth)的領域,不斷...

天母家屋––失智長者最後一哩路

2017-10-20 / 記者 蔡立勳
自瑞典發跡,由日本發揚光大的失智症長者團體家屋,臺灣於2008年在士林靈糧堂協助下,在天母成立首間家屋,藉由「支援」長者生活的方式,使其維持基本機能,不僅是這些長者的第二個家,也期望他們安穩在此走完最後一哩路。撰文、攝影/蔡立勳家,是最好的避風港。可是,當長者患有失智症,家屬不堪因照護帶來的壓力,導致情緒失控,甚至發生人倫悲劇,壓垮了一個人,或是一個家庭。屆時,家,還會是這些長者的避風港嗎?198...

1.2億技轉華醫康 搏全球佰億市場

2017-10-20 / 記者 林以璿
今年1月,華醫康才籌組成立,隨即以1.2億新臺幣技轉了高醫大骨研中心的胜肽新藥,後續開發團隊亦主要來自其研究班底。高醫大骨研中心十年練功,胜肽新藥PTH1-34找出新機制,突破目前退化性關節炎無法逆轉抑制困境,華醫康將攜手骨研中心,進軍全球148.61億美元退化性關節炎未滿足市場商機。撰文、攝影/林以璿全球各國逐漸走向「超高齡社會」。根據信用評等機構穆迪(Moody's)預測,2020年全...

給投資醫療的資本開一張處方

2017-10-20 / 環球生技
寫這篇文章,目的就是希望告訴投資人,當你投資了一個醫生集團或者一個醫院的時候,哪些事情是擺在投後管理的首位,哪些事情是不用不了解醫療特徵的管理者去操心的。前一段,有一個知名的民營醫院的董事長請我去他的醫院參觀,目的就是給他建議,如何提高醫院的運營效率。根據我的實地考察,這個醫院建設得很不錯,而且也請了好幾位我們都熟悉的知名院長參與管理,那為什麼效率還不高呢?董事長辦公室搬出醫院經歷一番參觀,座談後...

四冠院士廖俊智 三大定位領中研院

2017-10-20 / 記者 蔡立勳
去年6月,中研院正處多事之秋,廖俊智以「新人」之姿接任院長,迄今將滿一年半。過去,他因為生質能源研究突破,連獲臺美四冠院士,備受國際關注;現在,他掌舵臺灣最高層級研究機構,提出三大定位,期打造穩定的人才、基礎科學的循環供給生態系,為生醫產業找到新「能源」。撰文/蔡立勳去年6月3日,即使遴選過程幾經風波,總統蔡英文終於核定,由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化學暨生物分子工程系系主任廖俊智,出任中...

新藥開發進入「輪子型」虛擬企業時代

2017-10-20 / 記者 徐淨
如何透過轉譯醫學來縮短科學發現和臨床應用之間的落差?藥物開發模式的未來趨勢?兩位在跨國藥廠從事新藥開發超過三、四十年以上經驗的專家一致指出,「虛擬團隊」的營運模式將在製藥市場快速發展。編譯/徐淨自2000年人類基因圖譜解碼完成,開啟後基因體時代生技爆炸性地快速發展。基礎醫學、基因體學、蛋白質體學、生物資訊工程、以及近年蔚為主流的細胞免疫學等顯學,人類「無病無痛」的未來似乎不遠矣!然而,臨床醫學的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