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渦蟲的再生能力 來自新發現的多能性幹細胞

2018-06-28 / 記者 彭梓涵
StowersInstitute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新的成體未分化細胞(neoblasts)亞型多能性幹細胞,能夠再生整個生物體。一個多世紀以來,科學家們目睹了這種細胞奇蹟的影響,過去科學家缺乏定位與追蹤的工具,如今科學演進使他們能從渦蟲等生物,執行頻死實驗,例如再生頭部,觀察並發現它的再生能力,其研究成果日前已發表於《Cell》期刊上。過去就有研究發現渦蟲的再生能力,neoblasts為渦...

《Science》靈活的人造電子神經模擬生物感覺神經

2018-06-27 / 記者 彭梓涵
感覺(或輸入)神經元為中樞神經系統和大腦帶來觸覺、疼痛與溫度變化。日前在《Science》期刊上發表了最新的研究,來自首爾大學與史丹佛大學的團隊使用電子的工具與材料,將壓力傳感器,環式振盪器和離子凝膠電晶體組合,製作人造機械生化感受器,這個組合允許多個壓力輸入,可以被轉換成傳感器訊號使振盪模式驅動蟑螂腿運動。體感系統中的受體,神經元和突觸的分布網絡,能有效的處理複雜的觸覺信息。團隊使用靈活的有機電...

胰腺癌的6個基因突變提高罹癌風險

2018-06-26 / 記者 彭梓涵
日前JAMA發布一項Mayo診所的研究,研究人員在胰腺癌患者中發現6個基因(BRCA1,BRCA2,CDKN2A,TP53,MLH1和ATM)突變會提高罹癌風險,研究團隊建議應將胰腺癌患者接受基因檢測做為新的護理標章。胰臟癌的發病原因目前還不清楚,但與一些風險因子有關,目前胰腺癌證實約5-10%的病人為家族病史有關,超過90%的胰臟癌屬於線癌,其中腺鱗狀癌的分型通常預後極差。胰臟癌的早期診斷相當不...

《Cell》子刊科學大發現:阿茲海默致病因素可能來自皰疹病毒

2018-06-26 / 記者 徐淨
近期,發表在《Neuron》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皰疹病毒可能是阿茲海默症(AD)潛在致病因素之一,西奈山伊坎醫學院(IcahnSchoolofMedicineatMountSinai)研究團隊分析了900餘人類大腦樣本,發現AD患者腦內普遍高量表現兩種皰疹病毒亞型HHV-6A和HHV-7。特別是HHV-6A,它參與宿主的基因調控,包括BACE1、APBB2等諸多AD風險基因。團隊也在動物小鼠實驗中...

《Cell》子刊:維生素B3或可治療帕金森氏症!

2018-06-25 / 記者 徐淨
伴隨肌肉僵硬、動作遲緩、非自主震顫等症狀的帕金森氏症正影響著全球目前逾800萬人,隨著社會人口愈趨高齡化,有效的解決醫療方案迫在眉睫。MichelaDeleidi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有了新的發現,維生素B3的一種形式—煙酰胺核糖體,可以刺激神經細胞並保護它們免於走上無可避免的死亡之途,這可能為帕金森氏症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方案,為廣大患者帶來希望。(原文連結)根據以往的認知,帕金森氏症最主...

《Science》Sox9的Enhancer13可調控小鼠性別

2018-06-24 / 記者 彭梓涵
《Science》最新發表了一項研究,證實刪除Sox9的單個遠端增強子後會使得小鼠性別轉換。哺乳類動物的性別決定需要多個關鍵基因調節,Sox9是Y染色體性別決定區(sex-determiningregionofY-chromosome,SRY)主要的調節基因,研究人員發現,Sox9上的Enh13是啟動小鼠睪丸發育的必須區域,若該區域缺失就會使XX性腺逆轉而發育成雌性小鼠。胚胎在發育的過程中受到的基...

《Cell》免疫療法有沒有效?先做個基因檢測!

2018-06-23 / 記者 徐淨
當前,免疫療法的成功帶給許多癌症患者新的希望,不過,這類革命性的療法目前僅在部分患者中「奏效」,如何確認、預測各別患者的反應率,是科學家們正亟欲解決的問題。而近日,密西根大學的研究團隊於《Cell》發表了一項新的進展,發現以基因檢測能夠鑑定出能獲益於免疫療法的前列腺癌患者。(原文連結)研究團隊於一項重大的臨床試驗首次證實,檢測前列腺腫瘤的遺傳學特徵,能夠鑒定出免疫療法可能的反應者(responde...

MIT新演算法 分析3D掃描影像快1000倍

2018-06-22 / 記者 徐淨
MIT最新發表了一項名為VoxelMorph的演算法,在保證精度的同時,讓3D醫療影像的掃描對比流程快了1000倍。新的方法或許可以讓外科醫生們在進行手術的同時,獲得掃描圖像的實時輔助。醫療圖像對位(Medicalimageregistration)是一種常見的圖像覆蓋對比技術,例如兩張核磁共振掃描圖像,可以透過覆蓋來對比分析解剖學上的不同點。例如醫生可以透過對比幾個月前的腦部掃描圖與近期的掃描圖...

《Nature Genetics》迄今最大房顫基因圖譜問世 50萬筆資料 發現多個新風險基因標靶

2018-06-18 / 記者 王柏豪
《NatureGenetics》最新一期內容中,透過全基因組分析發表了一項迄今最大的人類心房顫動(AtrialFibrillation,AF)分析研究結果,揭示了幾十個新的遺傳基因風險因素,將AF相關的基因數量增加到三倍以上,擴大了AF的基因圖譜,也拓展研究人員對AF的生物學途徑及發病機制的理解,有助於對AF的治療方法進一步發展。研究人員收集了50多萬人的心臟健康資料,其中有65,446名AF病人...

《science》關鍵基因LIMA1突變 戰勝膽固醇

2018-06-17 / 記者 彭梓涵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一般視為壞的膽固醇,他會附著於血管壁上,過量時就會造成動脈硬化;LDL-C的表現會因人而異,也會受到遺傳因素影響。近日發表於《science》期刊上的研究指出,來自中國哈薩克家族中的LIMA1基因,發現一種罕見的移碼突變,在小鼠模型中證實LIMA1的缺陷的小鼠,會降低膽固醇的吸收,確定LIMA1是調節腸道膽固醇吸收的關鍵蛋白。由於現代人飲食中攝取過多的動物性脂肪,...

奈米微脂體增添「化學開關」 安全有效遞送抗癌藥

2018-06-17 / 記者 徐淨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所研究員羅傅倫研究團隊發現一種簡單且通用的化學方法,能有效將抗癌藥物主動裝載並穩定保留在奈米微脂體中,在抗癌有效成分抵達癌細胞後才釋放,減少藥物外洩於體內循環造成全身毒性之副作用,並提高藥物遞送效率。相關研究成果刊登於《NatureCommunications》。(原文連結)奈米化療藥物為癌症治療時常利用的主要治療方法,而如何有效降低正常細胞被殺傷、減少副作用,並透過奈米微脂體遞...

透過基因檢測 預估早產風險

2018-06-16 / 記者 彭梓涵
了解妊娠的時間和計畫,已是數千年來令人感興趣的話題,從古希臘人開始,就對胎兒的發育有著詳細的記載,了解懷孕的過程與時間,但從過去到現在,科學知識還是無法提供分子測試來確認妊娠時間與胎齡。人類絨毛膜促進激素(HCG)和甲胎蛋白(AFP)最常用來檢測受孕和胎兒是否有併發症,但兩種分子都無法提供胎兒正確的胎齡,非侵入性血液檢測,可能有助於改善產前檢查。早產的發生率約8%~10%,週數越小的胎兒,器官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