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ome Research》利用長讀定序系統繪製HER2附近的結構變異

2018-07-27 / 記者 彭梓涵
SK-BR-3細胞株是HER2陽性乳癌研究最重要的模型之一,其影響20%的乳癌患者,目前已知SK-BR-3存在基因高度重排,儘管大部分變化是在鮮為人知的複雜和重複區域中,但科學家利用長讀定序系統,發現SK-BR-3細胞株基因體中20,000個變異,且圍繞在重要的ERBB2致癌基因附近,深入分析結構變異體(structuralvariations,SV)了解基因體如何破壞,並並揭示癌症基因組進化中涉...

《Nature》子刊 :童年的壓力記憶會被基因記住 影響成年後行為

2018-07-27 / 記者 彭梓涵
經歷嚴重壓力的孩子在成年期間更容易出現身心健康問題,包括焦慮,抑鬱和情緒障礙,這背後的分子機制所知甚少。為了找到答案,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Wisconsin–Madison)的研究人員將早期生活壓力極高的兒童的全基因組與童年相對平靜的兒童進行比較,研究結果發現,他們的基因功能存在很大差異。而此項研究得到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和國家...

《Cell》子刊:抑制Th17免疫細胞真能保護神經元!

2018-07-26 / 記者 徐淨
近期,愈來愈多研究指向巴金森氏症病理原因可能與自體免疫脫不了關係,近(5)日,發表在《CellStemCell》的一項研究指出,巴金森氏症患者大腦黑質部存在大量的Th17細胞,而這些細胞分泌的白介素-17(IL-17)正是導致神經元死亡的關鍵。來自德國愛爾朗根-紐倫堡大學(FAU)的團隊更進一步在以患者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C)構建的體外模型中證實,拮抗IL-17和其受體能夠阻止神經元死亡。並且...

澳洲科學家開發新型奈米傳感晶片檢測早期第一型糖尿病

2018-07-24 / 記者 彭梓涵
雪梨大學(UniversityofSydney)的研究人員和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MIT)工程師正在開發使用微晶片和傳感器來檢測血液中的標記物,研究人員已經在血液中發現了大約20種能夠準確預測β細胞健康狀況的生物標誌物,這些標記物可以識別β細胞的早期缺失;RMIT開發出一種塗有特殊奈米顆粒的傳感器,可以靠檢測所選生物標記物,透過血液中存在特定分子而使感應器顏色改變。第一型糖尿病...

CRISPR新災難 《Nature》子刊: CRISPR-Cas9可導致目標位點上錯誤的缺失與重排

2018-07-24 / 記者 彭梓涵
CRISPR-Cas9有望成為臨床試驗中的基因編輯工具。而近日《NatureBiotechnology》發表了一篇關於CRISPR-Cas9誘導的雙鏈斷裂修復,會導致大量缺失和復雜重排,再次讓基因編輯技術的安全性受到質疑。研究團隊在小鼠胚胎幹細胞和人永生化細胞中利用基因編輯,觀察到的基因損傷是在所有基因座,作者還認為這樣的損傷,無法利用常用的PCR方法去檢測較大的遺傳變化。CRISPR-Cas9系...

《Nature》子刊:深入肺腫瘤微環境 全球首見肺癌完整圖譜

2018-07-17 / 實習記者 吳佳穎
魯汶大學(LeuvenUniversity)及其醫療機構(UniversityHospitalLeuven),針對上千株健康與癌化的肺細胞進行研究,繪製出第一個全面性的肺腫瘤細胞圖譜。結果顯示肺癌較既往認知的複雜許多,其中包含52種不同的基質細胞(stromalcell)。這樣的研究結果提供了新的肺癌相關資訊,有助於治療方案開發,以開創出更有效的治療途徑。其結果於今年七月發表於知名學術期刊《Nat...

《Nature》重磅:電穿孔技術應用 大幅改善細胞編輯效率

2018-07-17 / 記者 徐淨
近日,發表於《Nature》最新的一項研究方法,可望加速細胞療法的進程。突破病毒載體遞送方式,利用電穿孔技術(electroporation),更有效且精準地對細胞進行編輯。這套系統將能使原來需要花費數月甚至數年的工作縮短至僅僅幾周。業內諸多專家表示,這可能為細胞療法領域帶來重大變革。(原文連結)研究負責人AlexanderMarson教授表示,「這是一項快速、靈活的方法,能對T細胞進行改造、增強...

《Nature》子刊:用果蠅嗅覺神經元尋找保護神經凋亡機制

2018-07-17 / 記者 徐淨
近日,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周雅惠助研究員的研究團隊,於《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發表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利用果蠅大腦中處理嗅覺的神經細胞,建立起一套基因篩選平台,透過該平台可探尋調控神經細胞發育、病變及死亡的各種分子機制,應用於神經退化性疾病研究等。動物的腦與神經是一個複雜的系統,而目前所知尚淺。例如,在治療帕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疾病時,往往因無法有效阻止死亡...

《STM》抗老新突破 抗癌藥物提升高齡者免疫能力

2018-07-17 / 記者 彭梓涵
尋找抗衰老藥物的科學家們表示,他們發現兩種實驗性藥物( ExperimentalDrugs)的巨大潛力,可用於增強老年人的免疫系統。研究團隊測試了極低劑量的兩種藥物,RAD001,用於對抗癌症並防止器官移植患者的排斥反應,另一種被稱為BEZ235,是一種抗癌藥物,這兩種藥物,稱為TORC1抑製劑,會影響免疫系統和其他生物功能中發揮關鍵細胞機制的作用,過去有類似的藥物證實與延長實驗動物的壽命有關,研...

《Nature》子刊 : 基因編輯首次在猴子肝臟細胞中剃除PCSK9基因

2018-07-16 / 記者 彭梓涵
目前治療高膽固醇血症的方法很多,新型藥物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其中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批准的PCSK9抑制劑是使分泌蛋白PCSK9失活,此分泌蛋白是LDL受體的拮抗劑能夠清除血液中的LDL膽固醇。來自賓州大學的研究團隊,首次在猴子肝臟細胞中剃除部份基因,他們利用meganuclease基因編輯技術,可使猴子肝臟內64%的PCSK9基因剃除,且進一步使血液中LDL膽固醇下降,此研究日前已發表於《Natu...

《Nature》AI診斷有望提前五年預測白血病!

2018-07-15 / 記者 王柏豪
《自然》期刊本周發表了一項重大研究,一個來自全球75位白血病科學家共同組成的研究小組發表論文,該論文作者之一、來自WellcomeSangerInstitute和劍橋大學的GraceCollord博士表示,「此次研究發現,使用血液檢測和AI深度學習技術,有望提早五年預測健康個體是否有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風險。這項研究為人類研發能夠檢測AML高風險人群的方案,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科學依據。」急...

《Nature》子刊 : 腸道微生物與疾病和處方藥的關係分析

2018-07-15 / 記者 彭梓涵
人體腸道微生物組與許多健康因素有關,但研究之間的差異限制了它們之間更進一步的探索。研究團隊用TwinsUKcohort為超過2700受訪者透過RNA檢測,了解微生物表現深度與腸道微生物群概況,再從其分析,得到38個常見疾病和陣列中的51種藥物之間的關聯,並確定哪些疾病和藥物與腸道微生物群有最大關聯,此研究已於日前發表於《NatureCommunications》上。研究團隊使用16SrRNA基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