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郭紘志 見證培養基到 iPS類器官發展史
2021-06-21 / 記者 李林璦
全臺第一個誘導出iPS細胞的實驗室,是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副所長郭紘志帶領的團隊,他堪稱臺灣iPS細胞研究的開山鼻祖。不僅協助前所長游正博博士創立臺灣幹細胞學會,更建置有全臺最完整、超過25種人類疾病幹細胞株庫。除成功建立全球首個「誘導式龐貝氏症人類多潛能幹細胞(PomD-iPSCs)」外,也已在漸凍症、阿茲海默症、基因遺傳疾病等領域,以iPS細胞建立了疾病機制模式,並進行開發新療法。撰文...
中研院謝清河 領航 iPS細胞心臟再生醫學
2021-06-21 / 記者 劉馨香
中研院生醫所特聘研究員謝清河,為臺灣心臟再生醫學研究的翹楚,引領國內心臟疾病機轉研究與創新療法,已利用iPS細胞結合生醫微機電及微流體技術,研發出心臟晶片與腦晶片,進行藥物毒性測試及新型藥物開發。他致力推動臺灣學界的iPS研究,擔任科技部生科司「人類疾病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服務聯盟資源中心」計畫總主持人,由聯盟提供iPS細胞產製與分析服務,讓許多研究者可直接進行研究利用,輔導研究團隊踏入iPS領域功...
義大教授楊智惠 創新大眾科學教育總舵手
2021-05-20 / 記者 李林璦
義守大學生物科技與生醫工程中心主任楊智惠,她除了教學、研究、行政工作外,還是串連臺灣科普教育的掌舵者,並熱衷創新創業。多面跨域而傑出,讓楊智惠連續獲得2010年傑出青年獎章、2011年十大傑出女青年。近期,三顧與日立集團合資公司――樂迦再生科技正式成軍,執行長一職,也由她出線,帶領這樁創臺日有史來最大的合作案,將打造全亞洲最大的CDMO細胞工廠,楊智惠產學兩棲的斜槓人生讓人驚艷!撰文/李林璦三顧(...
王奕嵐從化學聯考9分 到創新醫材的翻轉人生
2021-04-15 / 記者 彭梓涵
2020年,嬌生(Johnson&Johnson)內部視同「嬌生諾貝爾獎」的創新研發獎項「JohnsonMedal」,由嬌生集團旗下醫材子公司Ethicon生物外科全球研發部首席科學家暨技術長王奕嵐獲得,成為該獎1960年創立以來,首位獲得殊榮的臺灣人。王奕嵐帶領團隊開發出的三類創新醫材—手術粉末吸收止血劑,已獲40多國批准,臺灣也於去年獲批上市。撰文/彭梓涵外科手術是一項複雜...
陳仲瑄埋首數十年 國產質譜儀研發終成真
2021-03-11 / 記者 吳培安
去年(2020)11月5日,中研院展出臺灣高階儀器研發計畫成果,其中,由陳仲瑄院士開發出的全新可攜式質譜儀,無疑宣告了臺灣高階儀器進入國產自主研發製造的新紀元。陳仲瑄埋首研發質譜儀數十年有成,滿足未來各領域即時、即地檢測的需求。不過,享譽美國科學界、將質譜儀技術帶入生命科學分析方法的陳仲瑄,已過70歲的一生,走的是「文史青年」的理科築夢之旅。撰文/吳培安 攝影/巫芝岳據估計,2020年全球尖端分析...
南臺灣技轉大亨鄭添祿 「三神器」技轉金破億元
2021-02-02 / 記者 吳培安
現職高醫大研發處研發長、從事抗體研發30年的鄭添祿,手握抗聚乙二醇(Anti-PEG)抗體、抗體鎖、雙功能標靶藥物三項「神器」,至今入袋上億元技轉金,也帶領學生參戰創新創業競賽屢創佳績、拿下約20座獎項。2020年底,他成立了天碩生技(現更名為碩準生技),不僅要將創新精神傳授給學生,也要將抗體鎖技術發揚光大。撰文、攝影/吳培安如何加速將轉譯醫學研究成果落實在產業應用中,成為近年來臺灣生技醫藥產業發...
一趟南美洲「流浪」 潘人豪走出「資訊」人道之路
2021-02-02 / 記者 巫芝岳
國內第一個遠距健康社群平台「WaCare」,創始人暨執行長潘人豪經歷多次商模轉換,在臺灣遠距健康的藍海中乘風破浪。資訊科學工程博士的潘人豪過去曾利用其資訊專長,在厄瓜多、海地等開發中友邦進行人道援助,這些經驗造就WaCare在新冠疫情下,迅速突破成長,鏈結國內一百多個社區、偏鄉,以及數千位健康專家,共同打造了國內數位遠距健康資源的廣大平台。撰文/巫芝岳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至今已屆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