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科學新知
科學新知
NEW
《Science》突破基因療法載體限制!StitchR DMD療法體內重建全長RNA
科學新知
NEW
不僅是細胞發電廠!《Nature》揭粒線體特殊亞群
科學新知
NEW
《Science》AI模型Evo問世 從基因序列推演全新蛋白質
科學新知
影像AI
胰臟癌
梅奧診所
早臨床診斷一年揪出風險!梅奧診所胰臟癌影像AI 準確率逾95%
2022-07-19/
記者 彭梓涵
胰臟癌早期症狀極不明顯,有多達40%的胰腺癌患者,其病狀不易透過電腦斷層掃描(CT)而發現。近(14)日,梅奧診所(MayoClinic)放射科的研究團隊建構一套CT影像判讀機器學習模型,該模型可在臨床診斷中位數386天前預測導管胰腺癌(PDAC)風險,準確率達95%以上。相關研究已發表在《Gastroenterology》期刊上。 這項研究共使用155名PDAC患者在臨床診斷判斷為PDAC前的C...
科學新知
癌症
免疫療法
標靶
國衛院雙重標的癌症免疫療法 攻難治、易復發癌症
2022-07-18/
記者 劉馨香
今(18)日,國家衛生研究院表示,生技與藥物研究所新藥研發團隊,運用激酶蛋白結構與活性最佳化的策略,成功開發可雙重抑制AXL與MERTK激酶過度表現的抗癌小分子抑制劑「BPR5K230」,為國內首見雙重激酶抗癌抑制劑新藥。其可同時克服抗藥性問題、抑制癌細胞,並活化免疫反應來打擊癌細胞。此小分子抑制劑目前已申請專利保護。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研究員顏婉菁表示,團隊運用國衛院生技藥研所專利保護之「特有...
科學新知
人造心臟
哈佛
人造心臟新突破!《Science》全球首創重建螺旋結構心肌組織
2022-07-15/
記者 李林璦
近日,哈佛大學約翰·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EAS)發表,全球首創利用創新的高通量紡織製造方法─聚焦旋轉噴射紡絲(focusedrotaryjetspinning,FRJS),將心肌細胞螺旋排列構成人類心臟的心室,並證實螺旋排列方式可以顯著增加心室收縮時泵出的血液量。該研究發表於《Science》。 這項研究起源於一個世紀之久的謎團,1669年,英國醫師RichardLowe和J...
科學新知
藥物傳輸
RobertLanger
Robert Langer領導研究!新型微粒傳送系統 有望實現「自體加強劑疫苗」開發
2022-07-14/
記者 彭梓涵
從麻疹到COVID-19疫苗,多數疫苗都需要進行多次的注射才能達到完整接種,為了讓這一目標更容易實現,近(13)日,由麻省理工學院(MIT)RobertSLanger為主的研究團隊,開發一種新型具生物降解、中空核殼結構的微粒(microparticles)藥物輸送系統,其脈衝釋放動力學,有望實現一次注射提供多種劑量的自體加強劑疫苗(self-boostingvaccines)開發。這項研究日前已發...
科學新知
新冠病毒
長新冠
棘蛋白
解析長新冠 美研究:病毒長存體內 血漿棘蛋白或作生物標記
2022-07-13/
記者 劉馨香
近期,美國布萊根婦女醫院與麻省總醫院的研究團隊發現,長新冠(longCOVID)患者在感染一年後,血漿中還普遍存在新冠病毒棘蛋白(spikeprotein),可能作為長新冠的生物標記。這項結果顯示,那些受到新冠後遺症困擾的人,病毒可以在其體內逗留。該研究目前未通過同儕審查,發布於預印本平台《medRxiv》。 研究團隊為了尋找長新冠的生物標記,共招募63名從新冠肺炎中康復的人,在其第一次檢測陽性後...
科學新知
癌症
癌症轉移
國衛院:癌代謝新關鍵KDM4C 調控糖解作用、癌轉移
2022-07-11/
記者 劉馨香
今(11)日,國衛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褚志斌副研究員研究團隊,發現攝護腺腫瘤中的組蛋白去甲基酶KDM4C,為對癌細胞的代謝扮演關鍵角色,抑制KDM4C可調節糖解作用、抑制癌細胞轉移。該研究成果於今年3月發表在國際期刊《ClinicalandTranslationalMedicine》。褚志斌研究團隊利用攝護腺癌細胞進行研究,發現剔除KDM4C後的癌細胞,其醣類、蛋白質與脂肪代謝相關的重要基因與以...
科學新知
神經
腦
止痛
《Science》解開「聲音鎮痛療法」腦神經機制
2022-07-08/
實習記者 劉淇暄
近(7)日,美國國家牙科和顱面研究所(NIDCR)研究團隊發現,無論是音樂或是白噪音,當背景存在低強度聲音時,小鼠的疼痛敏感度皆會降低,並進一步揭示聲音鎮痛背後的皮質丘腦迴路,有望為創新止痛療法的科學基礎鋪路。該研究發表於頂級期刊《Science》。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先在小鼠後爪注射弗氏佐劑(Freund'sadjuvant),引起其發炎疼痛,再使小鼠接觸三種聲音,分別為:古典音樂、令...
科學新知
阿茲海默症
個人化醫療
精準醫療
84%病患認知功能改善!UCLA研究:個人化醫療有望逆轉阿茲海默症
2022-07-07/
實習記者 劉淇暄
近(6)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大衛格芬醫學院(DavidGeffenSchoolofMedicine)研究團隊,利用APOE基因型、發炎、代謝狀態、腸道菌相、營養狀況等多項生物指標,針對阿茲海默症及輕度認知障礙(MildCognitiveImpairment,MCI)的患者進行個人化的精準評估、治療,結果顯示,有84%的患者認知功能獲得顯著改善,且無發生不良事件。該研究發表於《Jour...
科學新知
COVID-19
新冠病毒
變異株
PCR
BA.2也逃不過!創新PCR分析RNA多重片段 4小時分辨新冠變異株
2022-07-05/
記者 劉馨香
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CSW)研究團隊,去年開發出一款可快速區分新冠病毒變異株的PCR方法「CoVarScan」,近(4)日,在《ClinicalChemistry》進一步發表CoVarScan應用於3,544份樣本的臨床研究,顯示其靈敏度為96%、特異性為99%,且可確實分辨Delta、Mu、Lambda和Omicron,甚至較難辨認的BA.2等變異株。該方法只要4小時就能分辨變異株種類,...
科學新知
新冠病毒
抗體快篩
日開發貼片式新冠抗體快篩 不須採血、3分鐘得知結果
2022-07-05/
記者 吳培安
近(1)日,日本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InstituteofIndustrialScience)研究團隊,發表了一種不需採血,只需使用貼片式感測器,就能在3分鐘內測知受測者體內是否有新冠病毒(SARS-CoV-2)抗體的方法,為採檢作業提供快速有效的方法,特別是在資源有限的國家。這項研究發表在《ScientificReports》。 雖然在判斷是否感染新冠病毒上,仍是以鼻咽或喉嚨採檢樣本後,以快...
科學新知
核酸檢測
藥物載體
miRNA
《Nanoscale》陽明交大研發「DNA奈米藥物膠囊」 盼成癌檢、藥物傳遞新解方
2022-07-05/
記者 巫芝岳
今(5)日,陽明交大宣布,其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的廖韋晴研發團隊,成功製造出一款DNA奈米水凝膠膠囊,可包裹藥物或訊號源(如螢光分子、螢光量子點),未來有機會發展為癌症相關微核糖核酸(microRNA)的檢測工具,或是在體內具控制釋放能力的藥物傳遞系統。該研究論文已發表於期刊《Nanoscale》。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助理教授廖韋晴的團隊,利用DNA四種鹼基專一配對的性質,透過雜交鏈聚合反應,將D...
科學新知
自閉症
發炎
免疫反應
神經
神經發育障礙
《Brain》解析自閉症/智能障礙2高風險基因 「發炎」為共通機制!?
2022-07-04/
記者 劉馨香
近(1)日,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UniversityatBuffalo)團隊發現,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和智能障礙(ASD/ID)的兩個高風險基因——ADNP和POGZ,展現了一種涉及免疫活化的趨同(convergent)機制,這可能是導致此神經發育障礙的原因。研究發表於《Brain》。 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和智能障礙並不相同,但有高達31%的自閉症患者也表現出智能障礙,而這兩種...
第一頁
上一頁
41
42
43
44
45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