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NEW
《Nature》史丹佛GD2 CAR-T療法 有望扭轉兒童腦癌無藥困境?!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NEW
醫事司劉越萍:再生醫療法明年增修子法規 強化人員訓練、廣告、倫理
生技醫藥
NEW
擊敗嬌生?GSK三期多發性骨髓瘤ADC捲土重來
新聞集錦
基因定序
DNA定序成本大降至10美元! 英改良樣本運送、定序方法 助中低收入國使用
2021-12-28/
記者 巫芝岳
近(21)日,英國利物浦大學(UniversityofLiverpool)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項可進行高效率、低成本的病原體基因定序方法,預期每項基因體定序的成本不到10美元,有望提供中低收入國家使用,協助其進行病原體檢測。該研究發表於期刊《GenomeBiology》。研究人員在一年內,從53個中低收入國家收集了10,419種臨床和環境細菌分離株的遺傳物質,涵蓋七大細菌屬:不動桿菌屬、腸桿菌屬、...
新聞集錦
新聞集錦
12/28《生醫焦點雷達》
2021-12-28/
新聞中心
明基醫入主康科特,私募、公開收購兩路目標拿四成股權財訊2021/12/28再生緣引進日本細胞治療技術獲特管法通過工商2021/12/27數位疫苗證明12/28開放下載!加速入境60國數位時代2021/12/27東生華:健保砍價轉往照護新領域目標2025年前上市10項檢測醫材鉅亨網2021/12/27晶碩4大動能明年營運有亮點時報資訊2021/12/27數位醫療 健康管理結合數位分身擴大VR應用D...
新聞集錦
盧冠達
基因迴路
借殼上市
盧冠達基因迴路公司Senti Bio 納斯達克SPAC上市 總募資逾2.96億美元
2021-12-28/
記者 李林璦
日前,麻省理工學院(MIT)臺裔美籍合成生物學家盧冠達(TimothyLu)所創立的SentiBiosciences宣布,將透過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DynamicsSpecialPurposeCorp.(Nasdaq:DYNS)上市,總募資金額達2.96億美元,其中1.53億美元為私人投資於私募股權(PIPE)和原先Dynamics的投資者,預計2022年Q2完成合併。 合併後的公司同樣名...
新聞集錦
新聞集錦
12/27《生技股動態》
2021-12-27/
新聞中心
市場觀測:✔明基醫(4116)決議認購康科特(6518)私募股並公開收購500萬股,完成後持股40%股權✔康科特(6518)決議私募現增不超過8,333,334股,每股12元、基準日12/29,應募人明基醫(4116)✔博晟生醫(6733)改選董事長林榮錦✔晟德(4123)決議間接投資南京成為創投(有限合夥),不超過人民幣2億元✔易威(1799)孫公司江蘇華瀚醫藥HH-001藥品取得諾華專利之轉授...
新聞集錦
新冠肺炎
新聞集錦
韓國生物公司Curocell 拓展全球業務破土建新CAR-T中心;藥華藥新藥新適應症 ET三期臨床2022年底收案完成
2021-12-27/
記者 彭梓涵
《臺灣》藥華藥新藥新適應症 ET三期臨床2022年底收案完成 今(26)日,藥華藥(6446)宣布,旗下新藥Ropeginterferonalfa-2b(P1101)持續開拓適應症範圍,啟動全球多國多中心針對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ET)第三期優越性臨床試驗,臨床試驗數據於12月24日取得數據安全監督委員會(DSMB)回應,可依照原臨床計畫繼續進行。預計將於2022年底收案完成。 該用於治療原發性血小...
新聞集錦
阿茲海默症
Biogen
Eisai
破除Aduhelm爭議風暴 Biogen另一阿茲海默症藥Lecanemab 獲FDA快速審查資格
2021-12-27/
記者 彭梓涵
近(24)日,百健(Biogen)和衛采(Eisai)宣布,其開發的阿茲海默症藥物Lecanemab (BAN2401),繼7月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突破性治療認定(BTD),再獲得快速審查資格(FastTrackDesignation)。此消息為深陷阿茲海默症藥物Aduhelm(Aducanumab)爭議風暴的Biogen,帶來新曙光。 Lecanemab是一種抗類澱粉蛋白(anti-...
新聞集錦
新冠肺炎
新冠病毒
《Nature》何大一警告:現有新冠疫苗接種、抗體療法恐難敵Omicron感染
2021-12-27/
記者 吳培安
12月24日,由臺裔科學家何大一院士帶領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團隊,與香港大學共同發表在《Nature》上的新研究數據,指出新冠病毒變異株Omicron產生的突變,足以降低疫苗或自然感染產生的抗體防護力。何大一表示,人們仍然需要新疫苗、新療法來應對病毒的快速演化。 Omicron變異株最令人震驚的,在於病毒棘蛋白(spikeprotein)的突變數量非常高,足以對現有疫苗及抗體療法的保護力產生威脅...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細胞治療
再生醫療
高橋政代
邱士華
治療視神經退化有望?! 視神經節幹細胞再生療法動物實驗傳捷報
2021-12-27/
環球生技
細胞療法有可能成為逆轉視力損傷、成為患者的一線曙光嗎?近期,臺北榮總邱士華醫師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高橋政代(MasayoTakahashi)教授合作的幹細胞療法,在動物實驗上取得重大突破,有望為青光眼末期、視神經病變等過往認為的不治之症帶來新希望。 過去一般認為,當神經細胞發育成熟,就不具有再生或是修復的能力,因此視網膜神經節細胞(retinalganglioncell,RGC)受損壞...
新聞集錦
止痛藥
《Nature》子刊:止痛新希望?! 哈佛發現「炭疽毒素」可精準抑制小鼠疼痛
2021-12-27/
記者 巫芝岳
近(20)日,一項由哈佛醫學院(HarvardMedicalSchool)免疫學團隊,發表在《NatureNeuroscience》的研究指出,從炭疽桿菌而來的「炭疽毒素」(anthraxtoxins),部分成分有望成為全新的精準止痛藥物,且相較於市面上的止痛藥,該成分不會造成全身性副作用。此發現已在細胞與小鼠實驗中證實,仍需進一步研究才能進入臨床階段。該研究先是發現,動物背根神經節(DRG)中的...
新聞集錦
癌症治療
細胞治療
CAR-T
國際熱議癌症救星「CAR-T療法」面臨哪些挑戰?
2021-12-27/
記者 吳培安
面對癌症,除了廣為人知的手術、化療、放療、標靶等,近幾年興起的細胞治療也在醫界吹起一股旋風,又以透過基因工程改造自己的細胞殺死癌症的「CAR-T療法」,堪稱免疫細胞療法中最受期待的發展。 同樣是癌症新興細胞療法,CAR-T和《特管辦法》開放項目有何差異?在臺灣又會遇到哪些挑戰?本刊特別專訪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同時也是中國附醫人體資料庫主任、淋巴癌團隊負責人葉士芃醫師,說明CAR-T...
新聞集錦
新聞集錦
12/27《生醫焦點雷達》
2021-12-27/
新聞中心
偉康、泓德、元樟本周登錄興櫃工商時報2021/12/27益安醫材、授權金進度邁大步單周強漲逾3成鉅亨網2021/12/25四業者看好CDMO趨勢啟動新投資經濟日報2021/12/26生技業委託生產商機爆發經濟日報2021/12/26醫師不看診!瘋當生技創業家工商時報2021/12/27離開Facebook後,HugoBarra加入醫療新創!將Android普及經驗用於醫療檢測數位時代2021/12...
新聞集錦
新聞集錦
投資雷達
12/26《每周生技股動態》
2021-12-26/
新聞中心
市場觀測:✔佰研(3205)狼尾草抗肺癌植物新藥ZR01向FDA提出申請臨床一期✔晶鑽生醫(6815)與維格醫美集團簽訂合作意向書✔藥華藥(6446)P1101用於治療ET之三期臨床試驗獲DSMB正面回應,建議持續收案,預計2022年底收案完成WEEKLY動態:★台股:(周漲)益安18.68%、皇將12.74%、晶宇6.29%。http://bit.ly/211225bs★法人:(買超)龍燈-KY...
第一頁
上一頁
573
574
575
576
577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