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科學新知
科學新知
NEW
《NEJM》諾和諾德減肥GLP-1明星藥 緩解關節炎疼痛媲美鴉片類止痛藥
科學新知
NEW
《Nature》子刊: 4D揭示大型內皮細胞源性EV生成過程
科學新知
NEW
美癌症登月計畫建構腫瘤3D圖譜!最新12篇研究登《Nature》
科學新知
陽明交大
陽明交大揭焦慮神經迴路機制 登《Cell Reports》封面故事
2021-09-29/
記者 劉馨香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連正章特聘教授研究團隊,研究大腦海馬迴中負責調控焦慮行為的神經迴路,發現海馬迴中苔狀細胞(mossycell)在抗焦慮作用上的神經機轉。研究成果於9月14日登上國際知名期刊《CellReports》的封面文章。該研究由科技部「台灣腦科技發展及國際躍升計畫」支持。 人們普遍認為,大腦中的海馬迴是負責空間探索與學習記憶的關鍵腦區。但近年的研究指出,海馬迴對於情緒的調節同樣扮演了重要的角...
科學新知
癌症
EGFR
《Nature》:分類EGFR突變預測藥物反應 NSCLC有望精準治療
2021-09-27/
記者 劉馨香
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研究團隊發現,在非小細胞肺癌(NSCLC)中,將突變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依照結構和功能分類,可預測不同EGFR突變型的患者對於藥物的反應,有助於為患者提供更精準的標靶治療。該研究於15日發表在知名期刊《Nature》。EGFR突變通常發生在18-21號外顯子,是已知驅動NSCLC的突變。已有標靶治療被批准用於「典型的」突變,和少數的其他突變。至於其他EGFR...
科學新知
3D列印
疫苗
《PNAS》3D列印微針貼片疫苗 誘發免疫反應比打針高10倍
2021-09-27/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25日,史丹福大學(StanfordUniversity)與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atChapelHill)研究人員創造一種3D列印的微針疫苗貼片,動物實驗顯示,可以誘發比一般皮下注射疫苗10倍以上的免疫反應,該研究發表於《PNAS》。 研究人員利用連續液面生產(ContinuousLiquidInterfaceProduction,C...
科學新知
新冠病毒
抗體療法
奈米抗體
《Science》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域」完整圖譜出爐! Twist奈米抗體中和變種效力佳
2021-09-27/
記者 巫芝岳
近(23)日,DNA合成公司TwistBioscience宣布,其研發的新冠候選抗體TB202-3(CoVIC-094),已在研究中顯示可有效中和多種新冠病毒變異體;該研究也首次繪製出新冠病毒上受體結合區域(RBD)的完整圖譜,對未來研發相關療法、了解病毒變異體等,提供了重要框架。此論文發表於頂尖期刊《Science》。這項研究是與非營利機構「冠狀病毒免疫療法聯合會」(CoVIC)合作進行,研究人...
科學新知
阿茲海默症
《Science》子刊:阿茲海默早篩有望! MRI/PET掃描腦幹可望預測認知衰退
2021-09-27/
記者 巫芝岳
近(22)日,荷蘭馬斯垂克大學(MaastrichtUniversity)的最新研究,透過磁振造影(MRI)或正子斷層造影(PET)掃描發現,腦幹中特定區域的細微tau蛋白堆積,似乎可作為早期檢測阿茲海默症的指標,有望突破目前該疾病難以及早發現的問題。此研究發表於期刊《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 。馬斯垂克大學研究團隊針對共174名年紀稍大、多數大腦認知功能正常的成...
科學新知
臨床試驗
癌症
《JNCCN》:分析百項癌症三期試驗 偽陽性過半、八成無效?!
2021-09-24/
記者 劉馨香
美國哈佛醫學院一項新研究分析了2008到2017年,362項癌症臨床三期隨機試驗中的統計學誤差,發現在延長生存期方面,偽陽性率高達58.4%,而偽陽性和真陰性合計後顯示,超過八成三期試驗測試的療法,沒有顯著的臨床益處。該研究已於6月21日線上發表在《JNCCN》(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期刊),並在九月出版。 研究者挑選了以總生存期(overallsurvival,OS)和惡化相關生存期(progres...
科學新知
卵巢癌
癌症治療
《Cancer Research》揭難治卵巢癌ARID1A突變機制 「內質網」相關療法有解?!
2021-09-22/
記者 巫芝岳
近(21)日,美國費城研究機構WistarInstitute的科學團隊,解開一項常見腫瘤突變「ARID1A基因突變」所導致、與內質網(ER)相關的癌化機制,並在小鼠中驗證療法。由於卵巢癌中最難治癒的「卵巢透明細胞癌」(OCCC)中,超過50%的患者帶有此突變,因此該研究可說為患者帶來新的曙光。該研究發表於期刊《CancerResearch》。這支由華裔腫瘤學家張如剛(RugangZhang)領導的...
科學新知
胰臟癌
發炎
《Science》解密發炎與胰臟癌關聯 ADM與KRAS突變共促癌症
2021-09-21/
記者 劉馨香
近日,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在《Science》發表一項新研究,顯示發炎與胰臟癌的發展之間存在長期的關聯性。胰臟細胞在反覆發炎後,會產生胰管化生(ADM),短期可保護組織,但長期來說會與KRAS突變一同促進腫瘤的形成。此研究成果有助於開發防止胰臟癌發展的療法。研究人員在誘導性KRAS突變胰臟癌小鼠模型中,刺激短暫的發炎反應,發炎立即引起胰臟細胞的病理變化,但此變化在一週內消退。然而,與對照...
科學新知
癌症
免疫
《Science》:抑癌基因突變非促細胞生長 逃脫免疫系統才是關鍵
2021-09-17/
記者 劉馨香
眾所周知,抑癌基因的突變會驅動癌症,科學家長久以來認為,其機制是促使腫瘤細胞不受控制地生長。不過,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owardHughesMedicalInstitute)今(17)日在《Science》發表一項新研究,顯示一百多個抑癌基因突變,並不是直接造成腫瘤生長,而是阻止免疫系統辨認和摧毀腫瘤。 此研究由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哈佛醫學院教授StephenElledge領導,他...
科學新知
新冠肺炎
變種病毒
UCSF研究:曾感染突變位點「較多」的變種病毒 免疫系統面對新變種反應更強!
2021-09-16/
記者 巫芝岳
近(12)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科學團隊,比較了過去曾感染新冠變種病毒者,以及接種疫苗的人,當再次暴露於各變種病毒時,所能產生的免疫力。研究結果指出,若曾感染突變位點「較多」的變種,則面對新變種時,血清抗體「交叉中和」(cross-neutralization)病毒的能力會較佳。該研究發表於預印本平台《medRxiv》。該研究由UCSF的分子生物學家JosephDeRisi領導,研究...
科學新知
帕金森氏症
抗氧化
《JAMA》美三期臨床 肌苷抗氧化療法治早期帕金森氏症無效
2021-09-16/
記者 劉馨香
提高抗氧化分子尿酸鹽(urate)的濃度,被視為一種帕金森氏症的潛在療法。不過,近(14)日,美國麻省總醫院進行的臨床三期試驗SURE-PD3,以尿酸鹽的前驅物肌苷(inosine)來治療早期帕金森氏症患者,結果顯示不僅無效,還會增加腎結石副作用。該研究發表於《JAMA》。 過去研究顯示,尿酸鹽濃度較高的早期帕金森氏症患者,在兩年內疾病惡化到需要多巴胺治療的機率較低。且臨床二期試驗顯示,在早期帕金...
科學新知
多發性硬化症
《Nature》美NIH揭密多發性硬化症大腦細胞圖譜 有望成治療新靶點
2021-09-14/
記者 李林璦
日前(8日),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旗下的神經及腦中風疾病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ofNeurological.DisordersandStroke,NINDS)研究揭開了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sclerosis,MS)的大腦中,帶有發炎斑塊的慢性病變的詳細細胞圖譜,也確立了補體(complement)C1q是MS的潛在標靶,未來可作為新治療靶點與診斷的生物標記。該...
第一頁
上一頁
58
59
60
61
62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