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生技醫藥
生技醫藥
NEW
GemPharmatech跨足臺灣實驗動物市場 攜邦進企業簽代理合作
生技醫藥
NEW
Cassava阿茲海默新藥臨床三期失敗 股價猛跌85%
生技醫藥
NEW
仁新廣效抗癌新藥LBS-007 再獲FDA急性白血病快速審查資格
生技醫藥
新創
創投
投資
加密貨幣傳奇創投a16z 集90億美元跨投生技 劍指四大趨勢
2022-01-31/
記者 李林璦
生命科學和醫療保健領域的新創公司在2021年獲得資金的比例破新高,以投資區塊鏈和加密貨幣聞名的矽谷傳奇創投a16z(AndreessenHorowitz)也關注到此趨勢,匯集90億美元成立「a16zBio+Health」基金,並提出「生物(生命科學)+健康(保健服務)」兩者的交織,有望在未來幾十年內創造出世界級的重要公司。 這90億美元的「a16zBio+Health」基金,預計投注在四大趨勢上,...
生技醫藥
2022
藥物
預測
2022全球暢銷藥物top 10預測 新冠疫苗、癌症、皮膚/關節藥物強勢登榜
2022-01-29/
記者 劉馨香
近期,市調公司EvaluateVantage發布對2022年銷量最高的10種藥物預測,其中7種藥物的銷售額預計超過百億美元,整個榜單凸顯了生物製藥領域的趨勢。新冠肺炎(COVID-19)橫掃全球,其疫苗在前三名中就佔了兩名,但癌症和皮膚/關節疾病仍然是培養暢銷藥物的沃土。癌症方面,PD-1抑制劑Keytruda和Opdivo,都說明了癌症療法的巨大潛力;在皮膚/關節疾病方面,像Humira這樣的老...
生技醫藥
基因療法
FDA
展望2022年:基因療法未來值得關注的5大疑問!
2022-01-28/
記者 吳培安
以正常的「基因」當成「藥物」,已經不再是實驗室裡的操作程序,而是勢不可擋地朝著臨床人體實驗前進。於此同時,全球頂尖科學家不斷在基因操縱技術上取得突破、帶來新的治療可能性,吸引全球投資人的滾滾熱錢,湧入基因療法(genetherapy)領域,就連數十年的跨國藥廠也無法忽視這股趨勢。 然而,主打先進科學成果、大舉募資的基因療法研發公司,仍面臨有關基因運輸、治療方式,以及產品線同業競爭的問題;於此同時,...
生技醫藥
基因資料庫
陳達慶
建構本土「基因性視網膜退化基因資料庫」、臺大完成東亞首例視網膜基因治療顯微手術
2022-01-28/
記者 彭梓涵
今(28)日,臺大醫院舉辦尖端醫療技術發表會,會中眼科部主治醫師陳達慶表示,與基因醫學團隊合作,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技術平台,已研究臺灣本土超過300個病友家族的血液檢體,建構出「基因性視網膜退化本土基因資料庫」;台大眼科部透過資料庫與基因定序,診斷出有兩種基因缺陷的病友,完成東亞首例視網膜基因治療顯微手術。 陳達慶表示,先天性基因缺陷所造成的視覺神經性退化,常在孩童或青壯年時期就已發病,...
生技醫藥
器官移植
再生
台大完成亞洲首例「主動脈組織工程氣管移植」再生氣管、無排斥現象
2022-01-28/
記者 彭梓涵
氣管移植或重建手術,至今仍然是全球胸腔醫學最困難的挑戰之一。今(28)日,台大外科部陳晉興教授宣布,完成亞洲首例主動脈組織工程氣管移植手術,同時也是全球第一個利用此方法治療結核性氣管病變成功的案例。患者經過280天移植手術後,不止氣管暢通,也無狹窄排斥現象。 陳晉興指出,氣管病變治療若是病變範圍不大,通常會直接將病灶位置切掉,再將上下段的氣管接起來;但若是患者需切除較長氣管或過於狹窄的氣管時,就必...
生技醫藥
募資
GPCR
諾貝爾
諾獎得主主Robert Lefkowitz新創A輪募1億美元 解鎖難成藥GPCR靶點
2022-01-28/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27日,新藥公司Septerna宣布獲A輪募資1億美元,由ThirdRockVentures領投,將開拓靶向G蛋白偶聯受體(Protein-CoupledReceptors,GPCRs)的新藥,該公司由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RobertLefkowitz領軍,運用創新技術開發以往難以成藥的GPCR靶點。 GPCRs是人體中最大的蛋白質家族,其基因數占了人類基因的2~3%,擁有826個成...
生技醫藥
巴西
新冠疫苗
AZ新冠疫苗新消息:巴西可100%自主生產、加強劑誘抗體可防Omicron
2022-01-28/
記者 劉馨香
巴西權威公衛機構克魯茲基金會(Fiocruz),於2020年與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AZ)簽署技術移轉協議,如今開花結果。本月稍早(7日),巴西國家衛生監督局(ANVISA)批准克魯茲基金會生產的AZ新冠(Covid-19)疫苗活性成分(APIs),也就是說,巴西能夠100%自主生產AZ新冠疫苗了。ANVISA評估了比較性試驗,結果顯示巴西國產的疫苗成分和進口的疫苗成分,在安全性和...
生技醫藥
生物相似藥
三星生物斥23億美元 收購Biogen合資生物相似藥公司
2022-01-28/
記者 巫芝岳
上個月底(2021年12月30日),一度傳出併購消息、後被澄清為誤傳的韓國三星生物製藥(SamsungBiologics)與百健(Biogen),在美國時間27日,宣布了一項破20億美元的重大交易——三星生物23億美元收購Biogen和其合資的生物相似藥企業SamsungBioepis所有股權。根據協議,Biogen將在交易完成時收到10億美元現金,及在交易結束後滿一周年時...
生技醫藥
新冠肺炎
新冠疫苗
拜登
《STAT》報導:拜登從醫院抗疫基金中 提撥70億美金購買新冠疫苗、藥物
2022-01-27/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26日,外媒《STAT》報導指出,拜登(Biden)政府悄悄從一項幫助對抗新冠肺炎(COVID-19)醫院和診所的資助基金中,拿了將近70億美元,購買新冠肺炎疫苗和治療藥物。由於醫院因疫情正困於人手不足中,這一消息一出,引起全美醫院代表的憤怒。 這類似川普政府先前決定將100億美元從該基金轉移到「曲速行動計畫」(OperationWarpSpeed),累積至今,轉而支付給製藥商的總額接近1...
生技醫藥
新聞集錦
羅氏首款SMA口服藥 獲FDA加速審查用於2個月以內新生兒;Fujifilm一億美元收購Atara細胞工廠 攜手攻同種異體細胞療法
2022-01-27/
環球生技
《臺灣》醫策會年度盛事「國家醫療品質獎」北榮、嘉義長庚獲年度特優機構獎 今(27)日,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簡稱醫策會),於張榮發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國家醫療品質獎(NationalHealthcareQualityAward,NHQA)頒獎典禮。會中由總統蔡英文親臨勉勵,並頒發年度大獎「特優機構獎」。 《美國》羅氏首款SMA口服藥獲FDA加速審查用於2個月以內新生兒 美國時間25日,羅氏...
生技醫藥
雙特異性療法
葡萄膜黑色素瘤
FDA首批轉移性UM靶向T細胞受體治療藥 Immunocore開發Kimmtrak優於Keytruda、Yervoy
2022-01-27/
記者 彭梓涵
近(26)日,英國開發雙特異性蛋白療法公司ImmunocoreHoldings宣布,其開發的靶向T細胞受體(TCR)的新型雙特異性蛋白藥Kimmtrak(Tebentafusp-tebn),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治療患有不可切除或轉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UM)患者。成為FDA首款針對轉移性UM批准的T細胞受體治療藥物。 Kimmtrak的批准是基於IMCgp100-202的臨床三期結...
生技醫藥
肺移植
新冠肺炎
《NEJM》美7%肺移植因新冠肺炎所致 短期存活率佳
2022-01-27/
記者 巫芝岳
近(26)日,洛杉磯西達賽奈醫療中心(Cedars–SinaiMedicalCenter)發表於醫學期刊《NEJM》的一篇研究指出,自2020年8月到2021年9月,美國約有7%的肺移植案例,是因感染新冠肺炎導致。這些患者接受移植後,三個月內存活率為95.6%,和非因新冠肺炎而需接受移植者相當,因此對於特定患者,接受肺移植可能為一項可行療法。研究人員分析了2020年8月1日至2021年...
第一頁
上一頁
261
262
263
264
265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