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分生所蔡宜芳 獲選美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2021-04-27 / 記者 劉馨香
昨(26)日,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NAS)公布最新入選的院士名單,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蔡宜芳特聘研究員,獲選為2021年外籍院士(internationalmembers),表彰其於植物科學研究的重要貢獻。美國國家科學院本次共選出120位新任院士和30位外籍院士,在外籍院士中,僅2位亞洲科學家獲選。中研院指出,蔡宜芳為享譽國際的植物學家,專長為植物分...
中研院李文華攜手中醫大 開發胜肽分子抗胰臟癌 登《Science》子刊
2021-03-04 / 記者 巫芝岳
今(4)日中央研究院宣布,李文華院士的團隊在與中國醫藥大學合作下,破解一項胰臟癌細胞的訊息傳遞機制,並合成多胜肽分子來抑制癌細胞生長與轉移,實驗顯示能有效延長胰臟癌小鼠的壽命。研究成果昨日發表於期刊《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李文華團隊曾在2015年發現,胰臟癌腫瘤細胞的細胞膜上會出現大量受體「IL-17RB」,該受體與配體「IL17B」結合後,會啟動一連串反應,...
中研院解蛋白質不穩定致智能障礙機制 登《Science》子刊
2021-02-19 / 記者 巫芝岳
今(19)日,中央研究院宣布,其生物化學研究所和細胞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發現,人體蛋白質SOX11的不穩定會導致大腦發育異常,並找出可穩定SOX11的機制,提出蛋白質與大腦發育的新觀點。研究成果於12日發表於國際期刊《ScienceAdvances》。為了找出大腦發育異常的成因,過往學界研究多聚焦於基因轉錄層面,較少探討蛋白質修飾的重要性;而領導該研究的生物化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瑞華,和細胞...
首次發現!中研院證實乳癌惡化關鍵─蛋白質DSG2動態變化 登國際頂尖期刊《PNAS》
2021-02-04 / 記者 李林璦
報導/李林璦 近日,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黃雯華助研究員團隊,發現並證實了蛋白質DSG2(Desmoglein2)會隨著微環境的氧氣含量而增減,促使乳癌的增生與移轉。且該研究是首次觀察到癌症的蛋白質會動態變化,並影響癌症病程,未來可望幫助臨床診斷及治療。研究於1月19日發表於《PNAS》。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日指出,乳癌已經超過20年來一直名列癌症之首的肺癌,成為全球最常發生的癌症。 2...
中研院攜手演譯基金會 兩大Biobank首次合作 計畫3年內攻破20萬人
2021-02-03 / 記者 巫芝岳
報導/巫芝岳今(3)日,中央研究院與財團法人演譯基金會共同宣布,將自今年起展開人體生物資料庫(Biobank)首次跨界合作計畫,透過擴增社區型健康參與者收案量,加速Biobank部署。前副總統暨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表示,「精準健康」已成為我國發展的戰略之一,人體生物資料庫為精準健康發展的基石,透過針對本土化數據的分析,將有助為國人健康超前部署,更透過數據應用幫助生醫產業發展。中研院自2012年推動...
《PNAS》薄荷、紫蘇抗新冠?! 中研院揪出5種現有藥物具抗疫潛力
2021-01-27 / 記者 巫芝岳
報導/巫芝岳今(27)日,中央研究院於記者會中發表了其自去年新冠肺炎爆發起,自現有藥物中找出的5項潛力藥物;包括抗瘧疾藥物美爾奎寧(Mefloquine)、抗愛滋病藥物奈非那韋(Nelfinavir)、中草藥靈芝多醣體RF3、全株薄荷及全株紫蘇之萃取物。論文已於1月15日發表在期刊《PNAS》。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洪上程(攝影/巫芝岳)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洪上程表示,去年疫情開展初期,在院長廖俊...
中榮推再生醫療 一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 軟骨再生達97.7%;中研院葉永烜院士、生化所陳瑞華特聘研究員 獲世界科學院科學獎
2020-12-31 / 環球生技
報導/李林璦、巫芝岳1. 臺中榮總推再生醫療一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軟骨再生達97.7%今(31)日,臺中榮民總醫院舉行「一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成果發表會」。該技術已轉移給工研院,並由生醫業界協助完成臨床研究,是第一個完成樞紐臨床試驗取證的第三類醫材,目前已取得臺灣衛生福利部(TFDA)認證,是國內第一個自主研發的再生醫學產品。臺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陳超平主任指出,「一次性手術自體軟...
「技轉王」吳漢忠獲選美國國家發明家學院院士
2020-12-18 / 記者 吳培安
報導/吳培安今(18)日,中央研究院宣布,生醫轉譯研究中心(BioTRec)主任吳漢忠於本月獲選為美國國家發明家學院(NationalAcademyofInventors,NAI)新科院士(NAIFellow),其為學術發明家的最高榮耀,並將於明(2021)年6月7日至9日,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舉行頒獎典禮。 有「技轉王」之稱的吳漢忠,同時也是生醫轉譯研究中心首位主任,至今已發表超過110篇國際期刊論...
《PNAS》臺灣發光菇登封面! 中研院追溯基因演化史 解蕈類發光意義
2020-12-15 / 記者 巫芝岳
報導/巫芝岳今(15)日,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發表最新研究,蔡怡陞副研究員的團隊以臺灣的「發光菇」為研究對象,發表了全球第一篇探討真菌發光基因演化的學術文章,指出蕈類最早的發光基因簇(genecluster)始於1.6億年前,且這些基因在特殊的演化機制下,已被逐漸淘汰。該論文已發表於11月的期刊《PNAS》,並被選為當期封面故事。研究團隊針對世界三大含有發光真菌的支系之一的「小菇支系」(Myc...
拚高階儀器國產夢 10項研發成果吸睛
2020-12-10 / 記者 吳培安
11月5日,中央研究院「臺灣高階儀器研發計畫」舉辦成果發表會,一展三年來10項扶植之科研團隊的研發成果,包括:中研院陳仲瑄院士自主研發的可攜式質譜儀,其他團隊研發的毒品檢測、智慧長照、顯微鏡與X光相位差影像等技術都相當吸睛。陳仲瑄埋首20餘年研發成功、至今仍持續優化中的可攜式質譜儀,在成果發表會中大現風采。這款可攜式質譜儀一改質譜儀體積龐大、成本高昂的傳統印象,具有即時、即地、檢測成本更低的優點,...
中研院破解植物「遺傳訊息」關鍵密碼 基因圖譜再改寫
2020-12-02 / 記者 巫芝岳
報導/巫芝岳中研院今(2)日發表了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助研究員劉明容團隊的一項研究,該團隊近期發現植物自我調控的基因表現關鍵,未來可望用來破解農作物基因序列裡的遺傳訊息,進一步了解作物成長如何克服環境不利因素。研究成果近期已刊登於國際期刊《基因體研究》(GenomeResearch)。植物為因應生長發育所需,體內細胞會啟動基因,產生各種蛋白質。目前科學家已知「遺傳密碼子AUG」是開啟轉譯(tran...
《Cancer Research》中研院吳漢忠團隊 解EpCAM關鍵機制 首創新抗體助免疫治療
2020-11-16 / 記者 巫芝岳
報導/巫芝岳今(16)日,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吳漢忠團隊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解開EpCAM如何促進癌細胞生長,以及如何中止這項機制之謎;此外,團隊也研發出新的EpCAM抗體「EpAb2-6」,對癌症診斷、標靶治療及造影深具發展潛力。相關論文今日刊登於國際期刊《CancerResearch》。EpCAM是一種在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常見於上皮組織和大量表達於惡性腫瘤中,與細胞黏附、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