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群:生醫明星夢落空 資金斷鏈恐負向循環

2020-02-25 / 記者 吳培安
投資考量最終還是會以「獲利為主」畢竟市場才是王道撰文/吳培安、彭梓涵臺灣的生醫產業在4、5年前被當成明星產業,但現在被打入冷宮,最大感慨還是跟當初預期完全不同吧!臺灣醫療品質是全球評比第一,而且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研究院、生技中心等都是人才濟濟。可惜的是,臺灣有發展生技的本錢,卻沒有順利發展起來。我認為最大的原因還是資本市場。如果資本市場體質不要太糟糕,至少維持熱度,生醫公司籌資就不會那麼困難,也...

尤齊著:臺美創投環境風氣不同 新創應找對投資人

2020-02-25 / 記者 吳培安
新創公司在不同階段應該要找對應的投資人撰文/彭梓涵、吳培安投資人最關心的就是之後要賣給誰,也就是退出機制。根據我們投資新藥開發的經驗,臨床前(Pre-Clinical)到臨床一期試驗之間進入,投資增長倍數最高、時間也最短,這樣的公司要授權也會比較容易。我認為,如果要讓生技公司順利在資本市場上募集資金,這些上市公司、證券商和政府投資部門,應該要負起教育次級市場投資人的責任,才能建立良好的機制,讓上市...

徐大誠:生物製劑、精準醫學 適合臺灣發展

2020-02-25 / 記者 彭梓涵
生物製劑和精準醫學因臨床規模小、審查快,適合臺灣發展撰文/彭梓涵、吳培安臺灣的上市櫃加興櫃公司,涵蓋醫藥、醫材和醫療服務,大約有130家、市值達到250~300億美元。我覺得,臺灣的強項是改良劑型新藥,以風險報酬組合來講是很好的,生物藥也有一些群聚效果。臺灣在2007年通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順利搭上2008年金融海嘯後電子產業訂單流失的時機崛起,到了2011~2012年,臺灣早期的海外留學...

任昭銘:不提當年資金勇 臺灣應加強能力打世界盃

2020-02-25 / 記者 彭梓涵
臺灣沒有人口紅利應更專注產業生態鏈撰文/彭梓涵、吳培安從過去資通訊產業發展,可以了解到臺灣比較仰賴代工,但發展生醫產業還要有所改變。我們的基礎建設完善、在亞洲名列前茅,但仍有幾項劣勢,包括我們沒有人口紅利,因此,臺灣應更專注在如何完善產業生態鏈的問題,不能用過去的產業發展模式來看待生醫產業。醫材方面,雖然根據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的統計報告,2019年臺灣醫材產值預計達1,206億新臺幣,不過內容還是偏...

黃齊元:顛覆固有價值、創造機會 臺灣生技要更多M&A

2020-02-25 / 記者 吳培安
我特別看好智慧醫療臺灣的醫療體系必須更加數位化撰文/吳培安、彭梓涵臺灣生技產業正處在資本市場和公司能力出現斷層的狀態,公司能力很強,但資本市場疲弱,投資者沒信心、成交量也沒信心,使得這些公司的預估市值表現不佳、募集資金也很困難,所以很多公司下市、或是私有化。也有的好公司去海外上市,例如晟德集團投資的東曜藥業,2019年在香港上市前就私募了8,000萬美元、IPO又募了一億美元,可以說是成功的例子。...

南臺灣骨科醫學研究舵手–何美泠

2020-02-25 / 記者 劉端雅
生醫產業無人不知總統府顧問、前經濟部長何美玥,但長相與其神似的妹妹何美泠,現任高雄醫學大學生理學科教授、再生醫學及細胞療法中心執行長暨骨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在國內骨科醫學研究界的知名度一點也不亞於姊姊。何美泠潛心骨科醫學研究多年有成,目前同時擔任南臺灣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醫材領域召集人,正積極帶領研究成果邁向產業化。何美泠在家中8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么,與現任總統府國策顧問的姊姊何美玥,兩人...

《大腦革命的12步》

2020-02-25 / 記者 李林璦
腦科學家鄭在勝開宗明義表示,大多數人在小時候都曾經充滿好奇心,但在進入學校後,為了應付忙碌的日常生活,通常會專注於手邊的工作,以用腦最少的方式度過時間,「受好奇心驅使並決定自行解開疑惑的經歷」明顯變少。本書將以趣味的方式帶領讀者用腦科學來解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問題,以及人工智慧、第四次工業革命(網路革命)未來的發展。 創意是如何產生的?直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找到「通往創意的捷徑」。關於創意的研究還在...

蘇拾忠:生技創投榮景不再 醫材或成新出路

2020-02-25 / 記者 吳培安
大眾應該要認知生技公司本質就是跟電子公司不同撰文/吳培安、彭梓涵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臺灣生技發展在5~10年前曾有一段榮景,當時團隊容易找到很多資金、興櫃也非常方便,大概是在基亞上市到浩鼎解盲,之後就一直低迷到今天,這是我最大的感慨。美國的生技公司之所以那麼活潑,是因為具備完整的「接棒式」資金供應鏈,學研機構的科學家一拿到專利就創業,爭取大約幾十萬美元的天使投資,到了臨床試驗階段就可以股票上市、被...

中國二類新藥市場持續長多

2020-02-25 / 編輯部
儘管武漢疫情仍不明朗,但中國股市醫藥類股卻買氣火熱,眼前疫情帶動醫藥供給需求,疫情之後,中國政府必然將力推相關醫藥產業的升級。改良型新藥便捷、省時、成本低,成為藥企追求快速升級、或尋找差異化路徑的平衡點。此時,臺灣握有劑型開發技術的藥廠,成為提供技術的解方,擁有中國二類新藥市場商機的廠家,也被市場看好長多。 2020年1月6日,全球醫藥監管機構的風向標美國FDA藥物評估和研究中心(CDER)公布年...

「投資防『疫』學」大調查(一)

2020-02-25 / 記者 吳培安
2019年底到2020年初,黑天鵝紛紛現身,中美貿易戰、臺灣大選調動政經資源、中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接踵而來……但歷史上顯示,人類疫情疾病過後,醫藥產業往往隨後風起雲湧。產業投資也要做好防「疫」,本刊特別進行2020環球生技「投資防『疫』學」大調查,掃描國內專業投資專家圈,透過問卷及面訪了21位產業意見領袖,專家分享如何應變的投資趨勢、逆勢崛起的贏家法則,本刊也統整出意見...

張鴻仁:政府應藉新冠疫情 重視扶持防疫產業

2020-02-25 / 專欄:張鴻仁
張鴻仁畢業於國立陽明醫學院醫學系,曾任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首任局長、中央健康保險局總經理、行政院衛生署副署長等要職,並參與了諸多臺灣公共衛生重要事件,包括SARS、痢疾、小兒麻痺、登革熱等傳染性疾病,以及改組衛生署防疫單位整合、健保IC卡上路等。2004年後,張鴻仁離開公職、踏入生技創投界,接手永豐餘集團旗下上智生技創投總經理,成為國內少數橫跨產、官、學、醫的人物。目前,除了擔任上騰生技顧問公司...

生物防治 戰「疫」力

2020-02-25 / 記者 巫芝岳
應對這次疫情,短線臺灣防疫醫療成典範,甚至助力促進臺灣推進WHO。不過,疫情已有「流感化」趨勢,長線防禦產業政策我們真得準備好了嗎?新興流行傳染病不斷起「疫」,防疫視同作戰,各國紛紛推進「生物安全」立法,納入國家國防安全體系。川普一上任簽署首部「美國生物防禦戰略」5大目標方案,美國制訂了哪些防疫方案?又投資儲備哪些戰「疫」新技術?他山之石,臺灣準備往哪裡呢?責任編輯:巫芝岳採訪整理:王璽豪、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