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生長因子中心啟用 科懋投入新藥研發

2016-04-02 / 記者 蔡立勳
科懋生技(6496)子公司-科進製藥於去年7月籌建「轉化生長因子研究中心」,已於4月1日揭牌啟用,目前已與美國聖路易大學教授黃榮三合作,投入轉化生長因子(TGF-β)抑制劑新藥開發計畫。科懋董事長陳澤民指出,TGF-β參與許多疾病機轉,扮演抑制或促進疾病的雙重角色,包含傷口癒合、組織纖維化、癌症發生與轉移、自體免疫疾病、糖尿病併發症,及阿茲海默症造成的神經損傷等,都可望因TGF...

先天免疫系統遠祖 助了解免疫系統缺陷

2016-04-01 / 記者 陳欣儀
先天免疫系統主要由吞噬細胞構成,其防禦機制主要透過吞噬作用或釋放強勁的化學物質消滅病原體或外來物。這種防禦機制僅存於人類與其他高等生物身上。一項3月1日發表於《NatureCommunications》的最新研究指出,一種生活在溫帶森林土壤中的單細胞微生物,已利用這種防禦機制超過十億年。瑞士日內瓦大學生物化學系教授ThierrySoldati研究團隊與美國貝勒醫學院合作,對阿米巴變形蟲(Dicty...

皮膚細胞轉職癌症殺手 破壞膠質母細胞瘤

2016-04-01 / 記者 陳欣儀
來自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員,成功將皮膚細胞轉變成可以破壞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GBM)的「癌症捕殺」幹細胞,這項技術是建立在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Cs)的技術基礎上,這項結果2月2日發佈在《NatureCommunications》。GBM十分難以治療,患者2年以上生存率僅30%,大多數患者會在確診一年半的時間內死亡。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藥學研究團隊希望能夠從患者自身的皮...

精準奈米殺手 「炸死」術後殘餘癌細胞

2016-03-31 / 記者 陳欣儀
腫瘤外科手術中殘留的癌細胞都可能會發展成另一個新腫瘤,並發生全身性轉移,因此腫瘤學家經常會建議結合放療或化療來消除殘留的癌細胞,但卻無法萬無一失。德州休斯頓萊斯大學的科學家長期研究奈米技術,他們發現由金原子組成的奈米簇可作為對抗癌症的強力武器。研究人員將金奈米粒子注射到血液中,它們會通過腫瘤血管滲透到腫瘤細胞周圍聚集,癌細胞會吞噬這些金奈米粒子。一旦金粒子進入癌細胞,從體外加以利用紅外線照射這些金...

永昕結盟東生華 生物藥解盲達標

2016-03-30 / 記者 蔡立勳
永昕生醫(4726)與東生華(8432)於3月30日宣布,由永昕自行開發、授權東生華在台灣執行三期臨床試驗的生物藥TuNEX(臨床代號為ENIA11),完成以類風溼性關節炎為適應症的三期臨床試驗,解盲結果指出,主要療效指標呈現統計上的顯著意義。另個三期臨床試驗預計於今年6月解盲。永昕總經理溫國蘭表示,TuNEX由永昕完成產程開發、臨床前試驗及台灣一/二期臨床試驗,並於2011年與東生華合作,未來若...

不需再染髮? 大數據找到白髮基因

2016-03-30 / 記者 陳欣儀
《NatureCommunications》於3月1日刊載一項最新研究,由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CollegeLondon)統計遺傳學家KaustubhAdhikari帶領的國際團隊在對拉丁美洲5國、超過6,300人的DNA進行分析後,發現影響白髮基因:IRF4。IRF4基因與調節黑色素相關,而黑色素與髮色、膚色和眼睛的色澤有關。倫敦大學學院人類遺傳學家AndresRuiz-Linar...

抗體免疫療法 成功瓦解腫瘤細胞壁壘

2016-03-30 / 記者 陳欣儀
夕法尼亞大學醫學系血液腫瘤副教授GregoryL.Beatty的研究團隊揭示了如何利用一種免疫抗體藥物重新定向巨噬細胞,使巨噬細胞破壞保護胰腺癌細胞的周圍屏障,使化療能更加有效。GregoryL.Beatty的研究團隊於2011年曾在《Science》發表一項研究,證實細胞表面分子CD40能調節血液和組織內的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並降解腫瘤微環境。令人意外的是,CD40抗體會活化巨噬細胞去對抗癌細胞...

皮膚癌植物新藥解盲成功 德英力拚年底前送藥證申請

2016-03-29 / 記者 蔡立勳
德英生技(4911)於3月29日宣布,旗下皮膚鱗狀細胞原位癌(或稱日光角化症)新藥SR-T100在台灣進行的三期臨床試驗解盲成功,預計年底前向TFDA提出藥證申請;美國的二期臨床試驗則預計於今年底至明年初完成。德英總經理郭國華表示,使用SR-T100凝膠進行16週療程的患者,達到原位癌100%清除的佔32.39%,部分清除(即清除超過75%)的患者有71.83%,在統計學上具顯著差異。他進一步指出...

新型細胞工程技術 開發更精確的免疫療法

2016-03-29 / 記者 陳欣儀
2月11日,《Cell》刊登2項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UCSanFrancisco)的新研究,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名為synNotch的高精準度客製化生物感測器,能產生新的細胞與細胞間的相互作用,並將synNotch結合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增加其準確性和安全性。Notch蛋白為一種跨膜受體,既是細胞表面的受體也是基因轉錄的直接調控者,分別有胞外、膜間及胞內三部分的構造,其胞外結構...

茲卡病毒來勢洶洶 感染並謀殺神經前趨細胞

2016-03-29 / 記者 陳欣儀
研究人員發現實驗室培養的人類神經前趨細胞(humanneuralprogenitorcell,hNPCs)會被茲卡病毒(Zikavirus,ZIKV)感染並殺死。這項初步的研究首次提出為何孕婦感染ZIKV會導致出生的嬰兒有新生兒小腦症(microcephaly,又稱小頭畸型症/小頭症)。相關研究結果於3月4日刊載在《CellStemCell》。2015年末,巴西暴發ZIKV感染,新生兒出現小頭症病...

解開雷特氏症之謎 沉默的天使可望獲得救贖

2016-03-28 / 記者 陳欣儀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李小媛在2月4日於《NatureCommunications》發表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其研究團隊發現若增強大腦中MeCP2蛋白的後轉譯修飾作用,可挽救雷特氏症(RettSyndrome)實驗小鼠的社交、記憶與腦神經細胞的能力。雷特氏症為一種罕見的神經系統疾病,X染色體上的MECP2基因突變有關,有萬分之一的機率好發於小女孩,通常在1歲以後出現身心快速退化及發展遲...

感受孤單的神經元 啟動恢復社交的化學反應

2016-03-28 / 記者 陳欣儀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大腦與認知科學系研究團隊找到負責「感受孤獨」的大腦區域。受到一段時間的社會隔離後,位於大腦背縫神經核區域(Dorsalraphenucleus,DRN)的多巴胺神經元會有高度活躍的表現,並增加個體的社交能力。相關研究結果於2月11日刊載於《Cell》。研究人員GillianMatthews在進行藥物對腦中多巴胺神經元的影響的實驗時,因實驗需要,須將老鼠隔離24小時,卻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