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科學新知
科學新知
NEW
《Science》突破基因療法載體限制!StitchR DMD療法體內重建全長RNA
科學新知
NEW
不僅是細胞發電廠!《Nature》揭粒線體特殊亞群
科學新知
NEW
《Science》AI模型Evo問世 從基因序列推演全新蛋白質
科學新知
飲食
熱量
免疫
壽命
限制熱量可增加免疫力?從飲食可估算出壽命?兩大研究揭示熱量、飲食影響免疫與壽命!
2022-02-21/
記者 李林璦
飲食對於壽命的影響長期以來有許多不同的論點。近日,兩項研究分別證實了適度限制熱量的飲食對健康有益;以及健康飲食對於壽命的影響。 第一項研究發表於《Science》,耶魯大學(YaleUniversity)發現減少14%熱量攝取的受試者可增加免疫細胞數量,且操控PLA2G7基因有望達到限制熱量的效果。而在第二項發表於《PLOSMedicine》的研究中,挪威卑爾根大學(UniversityofBer...
科學新知
外泌體
癌症療法
Codiak肝癌外泌體反義核苷酸療法登《Science》子刊 首個靶向巨噬細胞外泌體候選療法今年進臨床
2022-02-21/
記者 吳培安
致力於外泌體(exosome,或稱胞外體)創新療法研發的CodiakBiosciences,近(18)日在科學期刊《ScienceAdvances》線上發表最新肝癌臨床前研發成果。研究指出,該候選療法能夠選擇性靶向腫瘤相關免疫抑制巨噬細胞(TAMs),並精準干擾STAT6訊息途徑,以單一療法形式,就能在腫瘤模型中產生腫瘤抑制活性,有望造福STAT6高度活化的肝癌患者。 該候選療法稱為exoASO&...
科學新知
癌症治療
免疫療法
國衛院攜手北榮 研發臺灣膽道癌專屬免疫化療複方降低副作用、延長存活期
2022-02-21/
記者 吳培安
今(21)日,國衛院舉辦記者會發表癌症研究所與臺北榮總合作研究成果,該團隊研發出臺灣膽道癌專屬免疫化療複方(NGS)降低副作用。經臺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及國內四家醫學中心執行臨床試驗,發現可將整體存活期延長至19個月,有望成為適合國人使用的膽道癌處方。 國衛院說明,膽道癌是較少見的原發性惡性腫瘤,不常在媒體上被討論,所以民眾可能不是很熟悉,但是實際上2019年約有2300人被診斷罹患...
科學新知
神經科學
阿茲海默症
《Nature》子刊:大腦如何記「時序」? 科學家首揭海馬迴「時間編碼」機制
2022-02-18/
記者 巫芝岳
近(8)日,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I)的科學家,首次在大鼠海馬迴中,發現大腦如何記錄特定事件發生時序的機制;該項結合機器學習的研究指出,動物對於非空間記憶,會在海馬迴形成特定的「時間編碼」,以區別事件發生的順序。研究論文發表於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該研究團隊由UCI神經生物學與行為學副教授NorbertFortin領導,他們透過讓大鼠聞嗅五種氣味,同時監測大腦中神經元的...
科學新知
心血管疾病
藥物副作用
降血脂他汀類藥物副作用多、影響服藥?! 4百萬人研究:全球不耐受患者不到10%
2022-02-17/
記者 吳培安
他汀類藥物(statins)可說是降血脂/降膽固醇的心血管藥物大宗,但是每兩位患者之中,就有一位因為認為它會帶來肌肉疼痛和其他副作用,而降低劑量、不按時甚至是停止服用他汀類藥物。 針對因不耐受而停用他汀類藥物的議題,一份於16日刊登在《歐洲心臟雜誌》(EuropeanHeartJournal)、統計超過400萬人的大型統合分析研究指出,他汀類藥物不耐受(statinintolerance)在全世界...
科學新知
酒精
肝病
飲酒為何傷肝?《Nature》子刊:揭開酒精造成肝粒線體損傷機制
2022-02-15/
記者 李林璦
近日,美國錫安山醫學中心(Cedars-SinaiMedicalCenter)發現了飲酒造成肝臟粒線體損傷的新機制,酒精會阻礙負責催化肝細胞粒線體產生能量的酵素MATα1,導致粒線體功能障礙,進一步造成肝病。該研究發表於《NatureCommunications》。 錫安山醫學中心肝膽腸胃部主任ShellyC.Lu指出,酒精造成的肝病範圍擴及肝炎、肝硬化和肝纖維化,僅僅是肝硬化就造成全...
科學新知
新冠肺炎
心血管
15萬人追蹤!《Nature》子刊:新冠輕症康復後一年 心血管疾病風險增63%
2022-02-14/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7日,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聖路易斯衛生系統(VASt.LouisHealthCareSystem)和華盛頓大學醫學院(theWashingtonUniversitySchoolofMedicine)合作,研究了15萬3,760名美國退伍軍人,發現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的輕症康復者,在接下來一年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63%。該研究發表於《NatureMedicine》。研...
科學新知
人工心臟
幹細胞
《Science》新版人造心臟曙光?! 哈佛首創心肌「人造魚」 自主泳動破百天
2022-02-13/
記者 巫芝岳
近(10)日,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University)的工程與應用科學團隊,宣布研發出全球首種能自主泳動超過100天的「生物混合魚」(biohybridfish),這種「人造魚」的尾鰭,是透過衍生自人類幹細胞的心肌細胞打造;該研究讓科學家距離開發出更先進的人工心臟又近了一步。論文發表於頂尖期刊《Science》。由哈佛大學教授KevinKit Parker領導的團隊,針對這種「生物混合裝...
科學新知
新冠肺炎
新冠療法
篩查1.8萬種抗病毒藥物!《Nature》找到高效抗新冠肺炎聯合療法
2022-02-10/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8日,賓大佩雷爾曼醫學院(PerelmanSchoolofMedicineattheUniversityofPennsylvania)與馬里蘭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ofMarylandSchoolofMedicine)研究人員篩選18,000種抗病毒活性藥物,發現將嘧啶抑制劑與核苷類似物組合成全新的聯合療法,可從抑制病毒複製與抑制宿主製造核甘酸而協同抑制新冠肺炎(COVID-19...
科學新知
2022沃爾夫化學獎出爐 三得主揭開細胞溝通化學機制、開創治療新曙光
2022-02-10/
記者 吳培安
昨(9)日,沃爾夫基金會(TheWolfFoundation)公布2022年沃爾夫化學獎的三名得主,分別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BonnieL.Bassler、史丹福大學的CarolynR.Bertozzi、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BenjaminF.CravattIII。 他們的研究聚焦在細胞溝通上,為其背後的化學機制帶來了更深入的了解,甚至發明了創新的化學研究方法,揭開醣類、脂質和蛋白質等化學分子在生...
科學新知
細菌
噬菌體
找到對付抗藥性細菌萬靈丹!?《PNAS》解密細菌抗噬菌體機制
2022-02-09/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8日,瑞典隆德大學(LundUniversity)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抗毒素蛋白結構域,可以中和數十種不同的毒素,該結構域以希臘醫藥女神的名字Panacea來命名,代表萬靈丹的含意,有望成為未來對付抗生素抗藥性的一劑解方。該研究發表於《PNAS》。 毒素–抗毒素系統(toxin-antitoxinsystems)是細菌DNA基因體內的一種開關,可以保護細菌不會受到噬菌體的攻擊。 ...
科學新知
免疫細胞
基因編輯
CAR-T
《Science》CRISPR應用新突破 !「CRISPRa」破解T細胞激素生成機制
2022-02-09/
記者 吳培安
近(4)日,美國格拉斯通研究所(GladstoneInstitutes)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研究團隊,在最新一期《Science》中,共同發表一項不是透過基因體編輯、而是透過創新CRISPR/Cas9系統「CRISPRa」直接對基因體的活化與干擾,找出一系列與細胞激素(cytokines)生成有關的調節基因,有望成為破解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缺陷和免疫癌症背後機制的有力工具。 以往的CRI...
第一頁
上一頁
50
51
52
53
54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