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A批准Achaogen旗下ZEMDRI™治療腸菌尿路感染
2018-07-06 / 記者 彭梓涵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日前宣布批准抗菌藥物公司AchaogenInc其ZEMDRI™(plazomicin)治療由某些腸桿菌科引起,成人復雜性尿路感染(cUTI),包括腎盂腎炎,ZEMDRI是一種針對cUTI患者的療法,ZEMDRI是唯一一種批准用於cUTI的可每日一次的氨基糖苷類(aminoglycoside)治療。AchaogenInc是一家臨床階段生物製藥公司,致力於開發...
國光子公司 安特羅執行國產腸病毒疫苗三期臨床試驗
2018-07-06 / 記者 彭梓涵
國光生技(4142)旗下子公司安特羅生技(6564)於今日(6)宣布,國產腸病毒71型疫苗臨床三期試驗已於6月26日正式開打,預計招募1256位2個月到6歲的幼兒童,於台灣大學附設醫院與新竹分院中國醫藥大學、台北榮總醫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此中和性抗體為台灣國產疫苗,從研發到製造,不但可以中和台灣所流行的腸病毒71型B4亞型病毒,也可中和中國C4亞型和東南亞B5亞型...
微生物體新銳Nextbiotix快速起步 募得700萬歐元
2018-07-06 / 記者 徐淨
今日,專注於使用共生細菌開發創新活體生物療法,用於發炎症性腸道疾病(IBD)的微生物體技術公司Nextbiotix宣佈,完成700萬歐元(約800萬美元)的A輪募資,將用於支持其主要候選藥物推進臨床。該輪募資由AurigaPartners領投,並獲得SofimacInnovation、CapInnov'Est、INRA和Biocodex(一家專注於腸胃病和微生物群研究的獨立跨國醫藥公司)的...
腸道微生物紊亂 誘發小鼠焦慮
2018-06-08 / 記者 彭梓涵
腸道的微生物與身體的健康有很大的關係,而腸道的菌相也和神經疾病的發生有關,近日,韓國慶熙大學的團隊,發表於《Nature》子刊《MucosalImmunology》上,確定了引起小鼠焦慮的抗生素類型,他們發現小鼠暴露於氨芐青黴素(Ampicillin)下會導致焦慮與神經炎與結腸炎。焦慮症是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焦慮症發生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遺傳,自主神經激發狀態高、神經質傾向高、認知偏差、人際關係衝...
《Science》首揭腸道菌抑制肝臟腫瘤機制
2018-05-29 / 記者 徐淨
近日,《Science》再度出現一篇關於腸道微生物與腫瘤免疫的研究成果。來自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癌症研究中心(CCR)的研究人員,發現腸道微生物與肝臟中的抗腫瘤免疫反應存在關聯,並在小鼠模型中得到了驗證。意味著對肝癌的發生機制及開發治療方法深具有影響力。(全文連結)研究領導者、NCICCR的TimGreten表示,在不同腫瘤模型中,他們發現,如果用抗生素治療小鼠、消除部分腸道細菌,就可以透...
安特羅腸病毒71型疫苗 獲准三期臨床試驗
2018-05-22 / 記者 林以璿
國光生技(4142)子公司安特羅生技近日宣布,已於本月17日獲得衛福部核准,得以在幼兒/幼童(2個月至6歲)進行腸病毒71型疫苗三期臨床試驗。此疫苗乃國光及安特羅團隊合作研究開發的疫苗,包括從研發階段,生產製程建立,臨床前CMC的建立及臨床試驗的執行等。此三期試驗即將在全台多家醫院同步進行收案。參與此次臨床試驗的醫院包括台灣大學附設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台中...
瑞磁 發表腸胃道病原體外試劑
2018-05-17 / 新聞中心
彭暄貽/台北報導 瑞磁生技ABC-KY(6598)赴佛羅里達州出席美國一年一度的臨床病毒學論壇,發表創新的多元腸胃道病原體外診斷試劑與自動化診斷系統,引起眾多醫院與檢驗室關注。 瑞磁生技表示,論壇期間有5家大型檢驗室的主任要求產品進駐評估。這些檢驗室表示他們的每日檢體量落在40~120人次,而市面上能夠檢測18項腸胃道致病原的體外診斷試劑盒售價約為每一檢測人次120元美金。 瑞磁生技ABC-KY...
《Science》腸胃道菌藉免疫球蛋白-A定居於腸道黏膜
2018-05-09 / 記者 陳貴美
近(3)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生物與生物工程學系(DepartmentofBiologyandBiologicalEngineering,CaliforniaInstituteofTechnology)的研究團隊發現,細菌能夠長期、穩定存在於腸胃道,主因為細菌表面特定莢膜多醣(capsularpolysaccharide)與免疫球蛋白-A(IgA)有關。研究指出,腸胃道菌群生態從個體出生便已註定,大...
《Cell Metabolism》顛覆認知:小腸才是果糖代謝的主要場所
2018-04-06 / 記者 林以璿
近日,來自普林斯頓大學化學系Lewis-Sigler研究所的JoshuaD.Rabinowitz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以一篇發表在《CellMetabolism》上的研究指出,水果、果汁和甜點,在飯後食(飲)用才健康。更重要的是,主張飯後吃甜食的原因,還顛覆了大眾對果糖代謝的認知。在過去的200年裡,果糖的人均消費量增加了100倍。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也證明,果糖攝入增加,與包括肥胖、糖尿病、心腦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