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哈佛/史丹佛提「老化生物標記研究架構」 倡長期、多體學方法加速研究

2024-02-29 / 記者 巫芝岳
近(14)日,由史丹佛大學(StanfordUniversity)、哈佛醫學院(HarvardMedicalSchool)合作的研究團隊,首次提出一項標準化的「老化生物標記」研究架構(framework),該團隊對目前的研究方法進行了歸納,提出目前基於體學(omics)的老化生物標記研究挑戰,以及應加強大規模、長時間的生物標記研究,來加速老化相關臨床研究。該論文發表於期刊《NatureMedici...

《Nature》史丹福科學家以血漿蛋白質神算器官老化程度! 20%健康人正加速衰老

2023-12-16 / 記者 李林璦
日前(6),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家TonyWyss-Coray教授,運用5676人的血漿蛋白質體學數據以及機器學習模型,發現血漿蛋白質體可以反應出人體11種器官、組織、系統衰老的程度,發現有20%看似健康的人,有一項器官正加速老化;也發現血漿蛋白質變化可進一步預測心臟病、阿茲海默症、高血壓與糖尿病的患病風險。該研究發表於《Nature》。先前,Wyss-Coray團隊就曾在《Nature》...

《Cell》:史丹福鼠腦白質新研究 解密中年大腦老化基因指標  

2023-08-19 / 記者 吳培安
多數人到了中年就會意識到記憶和認知功能出現衰退,不過與之相關的具體機制至今尚未明朗。美國時間16日,一份由史丹福大學研究團隊領導的新研究,透過分析實驗鼠在老化過程中大腦白質(whitematter)發生的基因表現變化,新發現白質也是大腦老化的重點區域之一,並根據基因表現模式建立一套針對大腦老化的評分系統。這項研究發表在《Cell》。 研究團隊表示,相較於大腦皮質(cortex)和海馬迴(hippo...

史丹福Biodesign計畫:創意是可以透過教導學習而來!

2023-07-28 / 記者 李林璦
今(28)日,「亞洲生技大會」最後一天論壇中,台北醫學大學共同協辦的「創新醫材的未來」論壇裡,由北醫副校長吳介信開場致詞,期許北醫大從研究型大學轉向成為創新型大學,並邀請到美國史丹福大學創新醫材設計中心(StanfordByersCenterforBiodesign)主任JoshMakower、史丹福創新醫材設計中心全球外展(globaloutreach)主任AnuragMairal等重量級人物分...

促幹細胞外泌體臨床研究!長庚、史丹福聯手開發生醫材料登《Biomaterials》

2023-05-03 / 記者 彭梓涵
幹細胞外泌體(Stemcell-derived exosomes)近幾年成為醫學界矚目的一顆新星,今(3)日,林口長庚醫院表示,心臟內科李振宏醫師和褚柏顯教授的研究團隊與美國史丹福大學工學院SarahHeilshorn教授合作,開發出一款生醫材料,可培養安全性更高、排斥更少、療效更好的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C)來源的幹細胞外泌體,這項成果也促使各種臨床研究進行。 林口長庚心臟內科李振宏醫師表...

《Nature》史丹佛心臟超音波AI工具 「錯判修正率」比人工少10%!

2023-04-11 / 記者 巫芝岳
近(5)日,加州西達賽奈醫療中心醫學中心(Cedars-Sinai MedicalCenter)、史丹佛大學(StanfordUniversity)的人工智慧(AI)團隊,在頂尖期刊《Nature》中發表的一篇研究指出,運用AI判讀心臟超音波,效果「不劣於」醫師人工的判讀。該臨床試驗可說是首次在AI心臟超音波檢驗中,進行盲法(blind)、隨機化(randomization)的完整試驗。在該項非劣...

史丹佛首創無透鏡放射顯微鏡 成低價高解析度單細胞影像方案

2023-03-23 / 實習記者 楊雅涵
近(1)日,史丹佛大學(StanfordUniversity)的放射腫瘤科學家GuillemPratx表示,已成功開發出一款無透鏡放射顯微鏡(lenslessradiomicroscope,LRM),透過放射性藥物追蹤劑,LRM可產出單細胞解析度的影像。且與其他類似的儀器相比,該儀器具更廣闊的視野。該研究發表於《TheJournalofNuclearMedicine》。Pratx表示,LRM是透過...

AI開發RNA藥物看俏!史丹佛衍生Atomic AI 獲3500萬美元A輪投資

2023-01-26 / 記者 王柏豪
廣泛的致病蛋白質一直是藥物研究的沃土,許多生物技術新創公司紛紛試圖尋找能夠與這些目標蛋白質結合的小分子,只是許多目標蛋白質仍難以捉摸。 2021年,史坦福大學RaphaelTownsend博士一篇發表在《科學》雜誌的研究,瞄準了一個不同的目標:攜帶製造這些蛋白質指令的RNA,並進一步成立新創AtomicAI,致力以RNA為靶點,結合AI人工智慧與生物學開發這些無法治癒疾病的新療法。經過一年探索,A...

《Nature》史丹福、牛津、華盛頓三大名校攜手 揭密自體免疫疾病起源

2022-12-12 / 記者 李林璦
近日,聖路易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UniversityinSt.Louis)、史丹福大學醫學院(StanfordUniversitySchoolofMedicine)與牛津大學(OxfordUniversity)三方研究人員組成跨校團隊,揭開誘發自體免疫疾病的關鍵蛋白質片段,並從中發現人類與微生物蛋白都有可能驅動自體免疫的發生,該研究為診斷和治療自體免疫疾病開闢一條新道路。研究發表於《N...

《Nature》子刊:史丹福創穿戴式智慧繃帶! 傷口癒合快25%

2022-12-09 / 記者 李林璦
日前,史丹福大學(StanfordUniversity)發明一種無線、可穿戴式的智慧繃帶,不僅可以進行傷口環境的生理訊號監測,還可以發出電刺激,促進慢性傷口癒合,在動物試驗中發現,智慧繃帶組與使用無菌傷口敷料組相比,癒合速度快25%,增強真皮重塑(dermalremodeling)達50%,還可在傷口感染初期就發現並治療,避免併發症發生。該研究發表於《NatureBiotechnology》。 慢...

比翼、北醫、新創三方串聯 疫後數位醫療機不可失!

2022-11-30 / 記者 李林璦
今(30)日,比翼生醫創投、比翼加速器與國家科學與技術委員會、臺北醫學大學生醫加速器、臺北醫學大學生醫設計創新中心、臺灣科技新創基地以及環球生技共同舉辦世界級線上講座「Lightingthefuture:Telehealthinourpost-COVID-19reality」,特別請到史丹佛醫學院神經科學專家ChristinaMijalskiSells、醫療產業專家北醫副校長吳介信、吳麥斯和新創公...

《Nature》:史丹佛iPS成功培養「人鼠混合腦」 助神經精神新藥開發  

2022-10-14 / 記者 吳培安
今年9月,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究團隊在《Nature》上發表最新成果,他們將人類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iPSC)培養成的神經類器官,植入新生大鼠(rat)尚未發育完全時的腦部,成功培養出有著人類和大鼠大腦混合體(human-ratbrainhybrid)的活體大鼠,期望應用在自閉症(autism)、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的研究,甚至有望成為開發神經精神疾病新療法的轉捩點。 此研究的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