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生醫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商情中心
產業分析
公司重訊
漲跌排名
生醫永續
查找廠商
焦點人物
生醫人物
人物專訪
國際報導
專家觀點
生醫名人錄【影】
編輯專欄
創業投資
新創動態
投募專區
生醫攬才
【影】技術焦點鏡
專題報導
「失眠經濟」未來10年大翻5倍!
2024臺灣生技醫藥精彩表現總回顧
RNA核酸藥品掀狂熱 引領10年藥物大未來⁈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破譯罕病密碼 臺灣醫師的罕病創新醫療之路!
產業活動
活動報名
活動快訊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生技雜誌
出版品
線上閱讀
編輯部公告
生技名人錄
高橋淳
CiRA
iPS
細胞治療
帕金森氏症
腦梗塞中風
神經再生
日本CiRA所長高橋淳現身臺灣 曝帕金森氏症、腦中風iPS細胞療法最新成果
2023-09-19/
記者 吳培安
今(19)日,日本再生醫學領導人物、京都大學誘導性多潛能幹細胞研究與應用中心(CenterforiPSCellandApplication,CiRA)所長——高橋淳(JunTakahashi)現身臺灣,在臺北榮民總醫院分享他的最新iPS細胞神經應用研究成果。現場也聚集了致力於再生醫學的醫師、學者與研究人員,台灣細胞醫療協會榮譽主席陳耀昌、生技中心(DCB)董事長涂醒哲亦到場...
人物專訪
人物
何正宏
圓祥何正宏 從物理到「First-in-Class」新藥之路
2023-08-25/
記者 彭梓涵
圓祥生技總經理何正宏,在海歸前曾在高科技產業搖籃的矽谷,創立KaloBiosPharmaceuticals、ProtevoBio二間生技公司,其開發產品成功授權、技轉給諾華(Novartis)、賽諾菲(Sanofi)。旅美超過25年,他在抗體藥物開發上累積身經百戰的經驗,向來不從事「相同產品」(Metoo)的研究工作,2013年他回臺三度創業成立圓祥,再以臺灣少見的「雙特異性抗體新藥」為主題,開發...
專家觀點
專家觀點
蕭乃彰
醫療照護科技落地難?!場域試驗是關鍵!
2023-08-25/
記者 巫芝岳
蕭乃彰於美國波士頓大學(BostonUniversity)取得醫學/博士學位(M.D.,Ph.D.),曾受訓並服務於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andWomen'sHospital),在臺灣則曾任衛福部遠距照護計畫共同主持人、衛福部電子病歷推動計劃委員、行政院衛生署愛滋病防治委員會委員,及食藥署重點發展醫療器材技術規範審查醫療委員等。蕭乃彰過去成功將蕭中正醫院由地區型婦產科專科醫院...
專家觀點
編輯筆記
eRNA公司Laronde事件――非凡明星與雄心藍圖的深思!
2023-08-25/
編輯部
今年6月間,美國新興知名eRNA公司Laronde被媒體揭露臨床數據完整性有問題,進而深度挖掘其內幕故事,引起了美國行業內一陣譁然。雖然,公司很快正面應對並進行領導層改革,迅速止息了新聞風波擴大侵蝕公司形象的危機。不過,此事件引起的科學真實性與其臨床數據背後的品質和誠信問題,非常值得大家深思,特別是事件從發生到演變過程中的許多情節,似乎在眼前一些發展中的臺灣生技公司,也能看到類似的劇本橋段。所以,...
專家觀點
蘇益仁
蘇益仁:療效不如期待?! 阿茲海默抗體新藥市場遇挑戰
2023-08-19/
記者 巫芝岳
蘇益仁教授於SARS期間擔任疾病管制局局長,歷任臺灣大學醫學院教授及主任、成功大學醫學院及醫院副院長、國家衛生研究院臨床研究組主任及感染症與疫苗所所長,現任南臺科技大學講座教授。2017年他在科技部價創計畫支援下,於2018年9月自南臺科技大學衍生指標性新創公司——美力齡生醫,致力開發經由多重作用機制(MOA),調控老化生物學及降低類澱粉蛋白的抗老化及阿茲海默症治療藥物,並...
2023BIOAsia-Taiwan
盧毓琳
轉化醫學
香港
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主席盧毓琳:打造台港轉化醫學合作價值鏈平台
2023-07-27/
記者 王柏豪
今(27日),暌違近四年,在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主席盧毓琳及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共同號召下,今年擴大籌組了「台灣生物科技與醫療健康產業考察團」,近20位香港產官學界人士出席了2023亞洲生醫大會,這是三年疫情封關後,第一次生物醫藥產業的台港深度交留。代表團團長盧毓琳接受本刊專訪表示,香港特區政府努力建設香港成為具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也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及重大的發展機遇。其中,特別瞄準生命健康產...
專家觀點
產業
許世明
許世明:健康管理分流與風險評估應用
2023-07-25/
專欄:許世明
許世明教授|簡介許世明教授民國85年自美回臺,曾擔任臺大醫學院免疫所及研究發展室主任、臺大醫院副院長、總統府尖端科技諮詢委員會召集人、國家新竹生物醫學園區籌備處執行長以及工研院、經建會顧問等職。他長期從事腫瘤分子診斷、腫瘤細胞生物學與病理免疫診斷之研究,有許多論著、專利及創新發明。許教授的研究論文被引用次數,在臨床醫學或全領域上均列入世界前百大。從2002年新竹生醫園區籌建開始,許教授一直致力於臺...
人物專訪
人物
吳漢忠
吳漢忠「厚德載物」處世學 成就平凡中的不平凡【會員限定】
2023-07-25/
記者 吳培安
現任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吳漢忠,是同僚著稱的「技轉王」,已有多達22項技轉案,在2020年12月獲得美國國家發明家學院院士殊榮。儘管有著耀眼的學術成就和冠冕,處世哲學卻總是「厚德載物、廣結善緣」,不僅贏得眾人的信賴,更成為生醫學界公認推動國家生技產學轉譯的第一人選。撰文/吳培安 走進位在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生醫轉譯研究中心(BioTReC)主任辦公室,望向窗外,便能將生態滯洪池的生機盎...
專家觀點
專家觀點
林奏延
林奏延:外泌體將是臺灣追上國際的明星產業【會員限定,登入可讀,免費註冊】
2023-07-25/
記者 李林璦
曾擔任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衛福部部長、國家衛生研究院董事長和衛生署副署長,現任林口長庚兒童醫學中心名譽院長、長庚大學醫學系客座教授、國家衛生研究院董事與艾萬霖生技董事長。林奏延於2020年12月底創立艾萬霖生技公司,致力於外泌體的臨床運用並專注退化性疾病治療,也讓艾萬霖成為全臺第1個運用外泌體做為新藥申請的公司;今年3月,林奏延與臺大生技中心主任沈湯龍共同發起成立「台灣外泌體產學聯盟」,倡議政府重...
專家觀點
專家觀點
涂醒哲
5年650億投50個產業化國家隊選題
2023-07-25/
記者 李林璦
曾擔任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行政院衛生署署長、疾管局長、國策顧問、立法委員、嘉義市市長,現任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董事長。他曾於立委任內修訂健保法、傳染病防治法,並成立臺灣疫苗推動協會與紅絲帶基金會。涂醒哲自2019年8月接任DCB董事長後,走訪拜會多位董事及專家,請益與討論臺灣生物科技發展所面臨的各種問題,探討臺灣生技的未來,並結合歷年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的結論與...
專家觀點
編輯筆記
高大上的「市值管理」,被披上了一層邪氣!
2023-07-25/
編輯部
相較其他產業,或許因為生技的專業門檻高,加上投入時間期長,因此,在生技公司發展的過程中,從創業風險投資到進入次級資本市場的投資操作,常聽聞各界分享許多非常有創意的故事,許多巧思,讓不少生技新創公司躍躍欲試、引以為榜樣,或更多地引以為鏡戒……生技月到了,為了一些活動的準備,近期,和一位學研界好友拜訪了國家級投資基金的幾位前輩長官。看到我們是生技產業界來著,這位前輩長官言談...
梁賡義
TID
生物統計
梁賡義:盼法規監管帶頭重視生物統計 創造專業人才需求
2023-07-21/
記者 吳培安
台灣新藥產業聯盟(TaiwanInnovativeDrugAlliance,TID)將於7月24日,假台灣大學創新育成中心舉辦「新藥開發生物統計論壇」(PanelDiscussion:BiostatisticsinNewDrugDevelopment),聚焦新藥開發中的生物統計應用。本刊也於會前專訪即將與會的前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梁賡義,分享生物統計在臨床試驗的重要性,以及對人才培育的看法。 梁賡義...
第一頁
上一頁
4
5
6
7
8
下一頁
最後頁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臺灣CDMO高質化策略 產業合縱連橫因應國際變化
連續創業家洪一平轉身新創推手 拼出臺灣「微創醫材王國」
國際眼科權威Hendrik Scholl 首談出任Belite Bio醫務長契機
波士頓生技的衰退與突圍啟示!
對GTC25“AI超級盃(Superbowl)”的一些反思~接下來會發生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