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生技名人錄
人物專訪
人物專訪
遠距醫療
徐克宇
疫情下的產業火線
徐克宇:欠缺長期政策 臺灣遠距醫療不足應變
2021-05-30/
記者 劉馨香
截至28日,全臺已有394家醫院和10,044家診所,成為衛生局指定之視訊診療醫療機構。為了減少非必要的接觸,民眾盡可能待在家中,遠距醫療看似風起雲湧。不過,本刊專訪成立臺灣第一個遠距醫療平台「醫生馬上看APP」的健康聯網資訊服務公司執行長徐克宇,他卻直指,政府平時未鼓勵遠距醫療發展,導致醫院準備不足的窘況。 遠距醫療倉促上路 市面軟體隱私保護、資料調閱有爭議徐克宇分享其公司自去年底與振興醫院合作...
人物專訪
遠距醫療
新冠病毒
潘人豪
疫情下的產業火線
潘人豪:健康平台流量暴漲3.6倍 疫情下「宅健康」從遠距做起
2021-05-30/
記者 巫芝岳
國內COVID-19疫情持續延燒,衛福部啟動「強化版」三級警戒下,呼籲民眾減少外出、非必要不進出醫療院所的措施。為了幫助「宅在家」的長輩或是家有長輩的照護者,能持續獲得應對疫情的知識,遠距健康平台WaCare立刻因應推出一系列的免費「抗疫線上課程」,平台流量也暴增360%之多。本刊特邀WaCare執行長潘人豪,分享他們自2016年以來投入此領域,一路以來觀察到國內專家和民眾,透過遠距方式促進健康的...
人物專訪
多血症
真性紅血球增生症
PV
專訪義大癌醫院血液腫瘤部部長裴松南
2021-05-28/
新聞中心
真性紅血球增多症(PolycythemiaVera,又簡稱為「多血症」,簡稱PV)為少見的血液疾病,目前台灣每年的新增病例約140人,看似不多,但此類紅血球的不正常增生,若輕忽治療,將引發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威脅健康甚鉅。義大癌醫院血液腫瘤部部長裴松南指出,過去需要透過骨髓切片才能確診,加上無專屬藥物可治,令許多潛在患者怯步,現今受惠於基因檢測技術進步與新藥開發的突破,多血症患者只要妥善治療與定...
人物專訪
聿信醫療
智慧醫材
新冠肺炎
許富舜
疫情下的產業火線
許富舜:痛定思痛!臺灣已錯失先機 加急部署醫療系統、防疫科技刻不容緩!
2021-05-26/
記者 吳培安
國內COVID-19疫情連續多日確診破百,疫情指揮中心也於25日記者會中,正式宣布全國三級警戒延長到6月14日。當前不僅篩檢站大排長龍,也暴露出醫院收治患者能量吃緊、醫療系統急需更多病床及呼吸器的窘況。 本刊邀請到曾任台大醫院主治醫師、亞東醫院重症主治醫師、現職聿信醫療總經理的許富舜醫師,分享聿信醫療的近期發展,以及他從醫療困境中看見的產業觀點。 過去一年疫情趨緩,防疫科技卻大卡關 許富舜感嘆地說...
人物專訪
特別企劃
女性創業
劉祖惠
人物
生醫女力
劉祖惠:專業、柔韌優勢 促進跨部會協調
2021-05-20/
記者 彭梓涵
撰文、攝影/彭梓涵走進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的生衛醫農組,一眼望去絕大多數是女性同仁,低頭認真工作;俏麗短髮、身形嬌小,隱身辦公室角落,是現職生衛醫農組組主任劉祖惠。自2017年4月接任生衛醫農組組主任以來,她已籌辦2017至2020年四屆的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ioTaiwanCommittee,BTC),這是政府在生醫產業政策制定上,國家最高層級的幕僚會議。在此之前,劉祖惠在生物技術...
人物專訪
特別企劃
女性創業
張大慈
人物
生醫女力
生醫推手
張大慈:一生實踐生技產業之路
2021-05-20/
記者 劉馨香
撰文/劉馨香 攝影/李林璦「我在美國拿到PhD時,就跟指導教授說要到生技產業工作!」前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所教授兼所長、現任捷絡生技公司策略長張大慈,蓄積近30年對生技產業的熱情,去年這句話才終於成真。1993年張大慈取得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化學博士,正逢美國生技產業新興風潮,其研究專長「重組蛋白藥物」是最先進的生物技術。只是,抱懷期待回國貢獻卻發現當時臺灣生技產業仍以小分子藥為主。因緣際會下,...
人物專訪
特別企劃
女性創業
李伊俐
人物
生醫女力
李伊俐:把育兒經揉進職場管理之道
2021-05-20/
記者 吳培安
撰文/吳培安 攝影/彭梓涵人稱「美吾華公主」姊妹之一的李伊俐,擁有13年的財務會計專業,以及在美國花旗銀行、法國東方匯理銀行、英商渣打銀行的歷練。2013年,她回到美吾華集團,和爸爸李成家、妹妹李伊伶同心協力,結合美吾華集團的自有品牌與通路,打造美髮、新藥、醫材三足鼎立的產業新局。自信從容的李伊俐,在職場上是同時管理四家公司的「大將軍」,身兼集團副董事長、懷特新藥董事長、安克生醫董事長暨總經理、聲...
人物專訪
特別企劃
女性創業
簡海珊
人物
生醫女力
簡海珊:積極、正向 衝出竹子天花板
2021-05-20/
記者 彭梓涵
撰文、攝影/彭梓涵全福生技董事長兼總經理簡海珊,在新藥開發約有30年豐富經驗,曾在美國賽諾菲(Sanofi)及嬌生集團(J&J)等國際藥廠擔任專案主管,參與多項新藥之臨床試驗及產品上市申請。在美期間,美國的職場文化,讓簡海珊在求學與工作期間,都遇過許多波折。但因為虔誠的信仰,讓她始終保持積極、正向的信念。簡海珊也舉策略專家JaneHyun著作《打破竹子天花板:給亞裔的職涯策略》的經典理論,...
人物專訪
人物
楊智惠
生醫推手
生醫女力
義大教授楊智惠 創新大眾科學教育總舵手
2021-05-20/
記者 李林璦
義守大學生物科技與生醫工程中心主任楊智惠,她除了教學、研究、行政工作外,還是串連臺灣科普教育的掌舵者,並熱衷創新創業。多面跨域而傑出,讓楊智惠連續獲得2010年傑出青年獎章、2011年十大傑出女青年。近期,三顧與日立集團合資公司――樂迦再生科技正式成軍,執行長一職,也由她出線,帶領這樁創臺日有史來最大的合作案,將打造全亞洲最大的CDMO細胞工廠,楊智惠產學兩棲的斜槓人生讓人驚艷!撰文/李林璦三顧(...
人物專訪
人物
王奕嵐
王奕嵐從化學聯考9分 到創新醫材的翻轉人生
2021-04-15/
記者 彭梓涵
2020年,嬌生(Johnson&Johnson)內部視同「嬌生諾貝爾獎」的創新研發獎項「JohnsonMedal」,由嬌生集團旗下醫材子公司Ethicon生物外科全球研發部首席科學家暨技術長王奕嵐獲得,成為該獎1960年創立以來,首位獲得殊榮的臺灣人。王奕嵐帶領團隊開發出的三類創新醫材—手術粉末吸收止血劑,已獲40多國批准,臺灣也於去年獲批上市。撰文/彭梓涵外科手術是一項複雜...
人物專訪
人物
陳仲瑄
陳仲瑄埋首數十年 國產質譜儀研發終成真
2021-03-11/
記者 吳培安
去年(2020)11月5日,中研院展出臺灣高階儀器研發計畫成果,其中,由陳仲瑄院士開發出的全新可攜式質譜儀,無疑宣告了臺灣高階儀器進入國產自主研發製造的新紀元。陳仲瑄埋首研發質譜儀數十年有成,滿足未來各領域即時、即地檢測的需求。不過,享譽美國科學界、將質譜儀技術帶入生命科學分析方法的陳仲瑄,已過70歲的一生,走的是「文史青年」的理科築夢之旅。撰文/吳培安 攝影/巫芝岳據估計,2020年全球尖端分析...
人物專訪
人物
鄭添祿
南臺灣技轉大亨鄭添祿 「三神器」技轉金破億元
2021-02-02/
記者 吳培安
現職高醫大研發處研發長、從事抗體研發30年的鄭添祿,手握抗聚乙二醇(Anti-PEG)抗體、抗體鎖、雙功能標靶藥物三項「神器」,至今入袋上億元技轉金,也帶領學生參戰創新創業競賽屢創佳績、拿下約20座獎項。2020年底,他成立了天碩生技,不僅要將創新精神傳授給學生,也要將抗體鎖技術發揚光大。撰文、攝影/吳培安如何加速將轉譯醫學研究成果落實在產業應用中,成為近年來臺灣生技醫藥產業發展的重要課題;做為學...
第一頁
上一頁
5
6
7
8
9
下一頁
最後頁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ACTO主席下坂皓洋: 「臺灣外泌體監管與安全、有效回報系統 刻不容緩!」
臺灣第一人!中研院薛雁冰 獲德國Max Planck會員殊榮
「健康臺灣」生醫政策543!
艾默生醫創辦人李幸懋: 良好品質管控才是王道!
副總裁Yariv Hefez 百年製藥大廠如何內建「創新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