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新聞
投資雷達
生技名人錄
生醫動態
影音報導
環球雜誌
環球生技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商機媒合
查找廠商
人物
人物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公告
產業新訊
公司報導
生醫永續(ESG)
本刊公告
生醫攬才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亞洲生技大會(BioAsi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雜誌
買書
Podcast
本刊公告
生技名人錄
人物專訪
人物專訪
封面故事
iPS細胞
周峰正
DCB周峰正建iPS QC平台 盼組國家隊
2021-06-21/
記者 巫芝岳
鑽研開發「臨床級」iPS異體細胞,DCB轉譯醫學研究室周峰正博士的團隊與Allele、日本神戶FBRI密切合作,加速補足國內尚缺QC平台的空白。目前,也在與三總、馬偕、花蓮慈濟等醫院合作下,推展帕金森氏症、聽損細胞治療。撰文/巫芝岳自2006年,山中伸彌發表將成熟細胞誘導為iPS細胞的技術後,雖然全球研發依然前仆後繼,但由於培養難度大、生產和品管(QC)成本居高不下等原因,導致商業化仍面臨許多困境...
人物專訪
封面故事
iPS細胞
沈家寧
人物
生醫推手
中研院沈家寧 催化細胞編程技術之代謝疾病臨床應用
2021-06-21/
記者 巫芝岳
從「胰肝轉分化」研究踏入iPS領域,臺灣幹細胞學會理事長、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同時也是國家生技園區創服中心執行長的沈家寧博士,將iPS應用於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研究,並與長庚、臺中榮總等醫院合作,盼開發出糖尿病自體移植治療方法。已是當今臺灣iPS學界領銜人物之一,沈家寧目前也投入臺、日合作,將自動化製程技術應用在iPS細胞分化程序,以促進iPS臨床應用早日實現。撰文/巫芝岳「預官退伍後在臺北...
人物專訪
封面故事
iPS細胞
魏耀揮
生醫推手
人物
「粒線體之父」魏耀揮 臺灣iPS幕後推手
2021-06-21/
記者 吳培安
有臺灣「粒線體之父」稱譽的馬偕醫學院創校校長魏耀揮,是我國20餘年來生醫發展重要的幕後推手,他埋首粒線體疾病研究40年累積下來的檢體,也在iPS細胞技術問世後,成為推動建置我國人類疾病模型iPS細胞庫最重要的貢獻者。撰文/吳培安魏耀揮是臺灣生物醫學發展上功不可沒的指標性學者,不僅先後於陽明大學任教三十餘年,更在2009年出任馬偕醫學院創校校長,在北海岸的三芝從無到有,建起極具醫學人文與自然景觀的醫...
人物專訪
封面故事
iPS細胞
郭紘志
人物
中研院郭紘志 見證培養基到 iPS類器官發展史
2021-06-21/
記者 李林璦
全臺第一個誘導出iPS細胞的實驗室,是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副所長郭紘志帶領的團隊,他堪稱臺灣iPS細胞研究的開山鼻祖。不僅協助前所長游正博博士創立臺灣幹細胞學會,更建置有全臺最完整、超過25種人類疾病幹細胞株庫。除成功建立全球首個「誘導式龐貝氏症人類多潛能幹細胞(PomD-iPSCs)」外,也已在漸凍症、阿茲海默症、基因遺傳疾病等領域,以iPS細胞建立了疾病機制模式,並進行開發新療法。撰文...
人物專訪
封面故事
iPS細胞
謝清河
人物
中研院謝清河 領航 iPS細胞心臟再生醫學
2021-06-21/
記者 劉馨香
中研院生醫所特聘研究員謝清河,為臺灣心臟再生醫學研究的翹楚,引領國內心臟疾病機轉研究與創新療法,已利用iPS細胞結合生醫微機電及微流體技術,研發出心臟晶片與腦晶片,進行藥物毒性測試及新型藥物開發。他致力推動臺灣學界的iPS研究,擔任科技部生科司「人類疾病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服務聯盟資源中心」計畫總主持人,由聯盟提供iPS細胞產製與分析服務,讓許多研究者可直接進行研究利用,輔導研究團隊踏入iPS領域功...
人物專訪
萊鎂醫
新冠肺炎
居家檢測
陳仲竹
疫情下的產業火線
陳仲竹:新冠檢測大躍進!從專業採檢走向居家檢測 關鍵在於「易用性測試」
2021-06-18/
記者 吳培安
新冠肺炎(COVID-19)衝擊臺灣,也對醫院實驗室PCR檢驗能量造成巨大挑戰。近(9)日,食藥署推出居家檢測指引,開放2項國外產品進口,希望為緩解我國疫情提供助力。究竟居家檢測和現有的檢測差別為何?為什麼其他產品必須由專業醫事人員操作,居家檢測卻可讓民眾自行使用,它又將帶來什麼樣的好處? 本刊邀請到在近(11)日獲得衛福部核准專案、輸入美國LuciraHealth「萊析樂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套組」的...
人物專訪
新冠病毒
疫情下的產業火線
疫苗
李敏西:臺灣風險創投較少 不利培植疫苗、藥物新創研發
2021-06-17/
記者 吳培安
李敏西研究員任職於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擁有英國牛津大學感染症流行病學博士學位,曾任職於美國MedImmune疫苗公司。他在2005年返臺、於國衛院疫苗研發中心擔任副研究員,積極投入H5N1流感與腸病毒71型疫苗之開發。 2020年新型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國衛院啟動新冠疫苗開發,李敏西也與同所宋旺洲副研究員團隊合作,利用流感類病毒顆粒(VLP)技術平台開發COVID-19...
人物專訪
新冠病毒
疫情下的產業火線
疫苗
徐悠深:臺抗疫產品「市場潛力模糊」成弱點 政府應把握機會加速培植
2021-06-16/
記者 巫芝岳
昱厚生技以技轉自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的去毒LT技術平台(LTh(αK))為發展核心,開發包括:噴鼻劑型流感疫苗(LT-Flu,AD07030)、呼吸道過敏性治療疫苗(LT-Allergy,AD17002-AI)、新冠肺炎輕症噴鼻治療藥物(AD17002-SC)等產品。其中,AD17002-SC已獲醫藥品查驗中心(CDE)納入專案指標性案件,並已在5月上旬向食藥署(TFDA)提出II...
人物專訪
遠距醫療
新冠病毒
王欽堂
疫情下的產業火線
王欽堂:落實遠距醫療助疫 健保、藥品配送、金流 亟需產官醫協作
2021-06-07/
記者 巫芝岳
國內新冠疫情持續升溫下,衛福部的「視訊診療」緊急政策持續延長,據4日最新版公告,暫定延至全國三級警戒降級或解除的次月底為止。不過,除了醫院視訊看診外,國內也有許多網路健康照護平台,提供免費/付費的專業醫師諮詢服務。除了方便使用外,也可望達到分流效果、降低民眾染疫的風險。本刊近日專訪網路健康照護平台醫聯網創辦人王欽堂,他表示,自從疫情進入三級警戒後,甫上線的電話諮詢服務國內單週使用量已暴增3.8成;...
人物專訪
遠距醫療
新冠病毒
賴博雄
疫情下的產業火線
賴博雄:連結醫療端建立遠距看診SOP 盼完善健康監測機制
2021-06-03/
記者 巫芝岳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下,不論是要減少醫院、診所群聚風險,或是對在防疫旅館、集中檢疫所隔離者的健康監測,都讓台灣「遠距醫療/照護」是否成型的議題浮上檯面。本刊特別採訪國內第一家商轉成功的遠距照護公司——克魯斯健康科技董事長賴博雄,他除了強調對隔離者健康監測的遠距應用外,也指出遠距醫療要落實「以病患為中心」的核心下,背後須正視的許多SOP問題。 成立「遠距醫療國家隊」 對於許多無症...
人物專訪
遠距醫療
新冠病毒
周肇興
疫情下的產業火線
周肇興:居安思危 疫情下遠距醫療早該超前部署
2021-06-01/
記者 巫芝岳
國內COVID-19疫情急起,為減少民眾來院感染風險、紓緩醫療院所壓力,衛福部在全國進入三級警戒後,即時發佈視訊看診公告,鬆綁使用遠距看診的限制,以減少慢性病人暴露風險。開發家醫、皮膚科遠距醫師諮詢平台「健康好朋友ASKiN」、由北醫大醫學資訊研究所特聘教授李友專創辦的皮智(DermAI)更直指:「本次國內疫情爆發以來,公司營運猛爆成長了10倍之多!」本刊近日特別專訪皮智執行長周肇興,一窺從遠距醫...
人物專訪
疫苗接種
防疫科技
疫情下的產業火線
游山逸:建立本土防疫數據庫 打造永續完整照護網
2021-05-31/
記者 彭梓涵
疫情下,民眾使用手機App收發疾病相關資訊已成常態。由HTC旗下健康醫療事業部DeepQ開發的「疾管家」,訂閱數已從去年1月底10萬人,成長至800萬人使用。 本刊近日特別專訪,HTC旗下健康醫療事業部DeepQ副總經理游山逸,他表示,今年3月中旬,臺灣開始施打新冠疫苗,DeepQ持續與疾管署協作推出「TaiwanV-watch」COVID-19疫苗接種健康回報系統,以及「簡訊實聯制」協助抗疫。 ...
第一頁
上一頁
3
4
5
6
7
下一頁
最後頁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圓祥何正宏 從物理到「First-in-Class」新藥之路
醫療照護科技落地難?!場域試驗是關鍵!
eRNA公司Laronde事件――非凡明星與雄心藍圖的深思!
蘇益仁:療效不如期待?! 阿茲海默抗體新藥市場遇挑戰
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主席盧毓琳:打造台港轉化醫學合作價值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