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首頁
雜誌目錄
Vol. 61 70正青
Vol. 69
Vol. 68
Vol. 67
Vol. 66
Vol. 65
Vol. 64
Vol. 63
Vol. 62
Vol. 61
Vol. 61
2019-03
70正青
西北大學凱洛商學院教授班傑明.瓊斯最新研究發現,70 後的長者特別是高科技、高成長企業創業者的真正主力。成功的公司創始人多中年後才開始,年輕不是成功創業者的最關鍵要素,本刊專訪日、港、臺灣四位退而不休的生技創業家,他們從容優雅,卻可能比目前檯面上知名人物事業更虎虎生威。
所有電子書
購買紙本雜誌
Cover Story | 封面故事
更多
生醫新創
封面故事
楊秋忠盼成為「農業界的台積電」
中興大學楊秋忠教授研發的「快速處理廚餘製成有機質肥料之創新技術」,2018年中獲得鑽石生技投資公司、馬來西亞完美集團(MegaInvestmentGroup)、富邦創投、台新金控等共新台幣3億元資金投資,創下臺灣科技部成果技轉首輪募資最高紀錄。70歲成立公司,畢其功於一役,老驥伏櫪的楊秋忠盼成為「農業界的台積電」。「地天泰,是《易經》第十一卦,象徵通泰、平安。天地陰陽交合,萬物生養之道暢通。」今年...
生醫新創
封面故事
香港IVD之父譚榮安 達雅高科技邁向上市
2001年,「香港IVD之父」港大醫學院教授譚榮安榮退,時值香港科技產業低迷,譚榮安希望為自己的學生創造一個生物科技就業機會,毅然捨棄美國加州矽谷有利條件而留港創業,自此開啟了人生職涯的第二春。他創下香港第一家分子實驗室,不僅打破香港科技業不賺錢的緊箍咒,十年後,達雅高科技開枝散葉,目前已整合為新亞集團,正計畫邁進IPO上市之路。 香港達雅高科技總部和核心實驗室位於九龍灣億京中心大樓上,創辦人譚榮...
生醫新創
封面故事
詹維康高唱創業「安可曲」 實現真正創新模式
臺灣生技業幾乎無人不曉台灣神隆創辦人之一的詹維康(Hardy)。詹維康生於中國、長於香港,留學美國取得威斯康辛大學生物化學博士。他曾在美國知名製藥公司Syntex擔任高階主管。1994年時,Syntex被羅氏大藥廠(Roche)購併,詹維康與馬海怡選擇來到臺灣創業,成立了「台灣神隆股份有限公司」,他常打趣說:「自己是臺灣的外勞。」從一片田地裡開始,一步步打磨,台灣神隆寫下了「甘蔗田裡的奇蹟」,最終...
封面故事
今西英世為退休老手們創業LMed
民國57年,臺灣第一所新藥研究所成立--台灣必治妥研究所(必安研究所前身),今西英世(HideyoImanishi)是靈魂人物;去年,合併金樺後的順藥第一個海外授權案,將旗下ECC01新藥之全球開發權利授權日本LTJ公司,今西英世正是幕後推手。與臺灣緣分超過50年未輟,今西英世於2009年73歲時創立LibraMedicina(LMed),支持一群從製藥業退休,但仍想繼續在藥物開發有所貢獻的老手們...
封面故事
70正青
西北大學凱洛(KelloggSchoolofManagement)商學院教授班傑明.瓊斯(BenjaminJones)最新研究發現:70歲以上的長者,特別是高科技、高成長企業創業者的真正主力。研究調查顯示,成功的公司創始人多中年後才開始,年輕不是成功創業者的最關鍵要素。70從心之年創業越做越上手、越做越自信,最終打造了百中選一的高成長公司。本刊專訪日、港、臺灣4位退而不休的生技創業家,他們從容優雅...
Editor‘s Note | 編輯筆記
更多
編輯筆記
污染藥事件的一些現實和省思
近期,一位醫界的前輩跟我爆料了幾個小八卦。一位輩份極高的醫界大老最近回某大教學醫院看診拿藥,他定期找同一位醫師回診拿藥。這回,老前輩醫師不知哪裡不太對勁了,之後很不高興地直接打電話給醫院高層反應:「你們什麼時候開始用甚麼國產藥!我這幾天吃效果不好,要國外藥廠才有效……。」高層接到老師電話了,自然很正視大老的客訴。但一問之下,該醫院因應健保年年砍藥價,為獲取藥價差,這位大...
Snapshot | 生技剪影
更多
生技剪影
熱門焦點
特色文章
生技剪影
再生醫學
高橋淳
MEDICAL JAPAN
外貿協會
醫材公會
電電公會
臺灣醫界聯盟
林世嘉
日本大阪國際醫療展覽會
2019日本醫療展(MEDICAL JAPAN) 臺灣41家廠商參展
臺灣相關廠商分別在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外貿協會)、臺灣區醫療器材公會(醫材公會)以及臺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電電公會)各自組織下,總計有41家(含自行前往者)各類製造及開發長照、居家護理及醫院醫療使用器材等廠商參展。此外,近年積極推動臺灣再生醫療發展的臺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執行長林世嘉也帶領幕僚及創投,再度前往拜會日本各相關再生醫學產學組織,為催生臺灣再生醫學產學平台及日後的臺、日合作交流...
View Point | 專家觀點
更多
專家觀點
生醫新創
人才培育
數位醫療
DCB
陳菀芬
陳菀芬:數位醫療崛起 創新創業不再是夢想
陳菀芬現任南港生技育成中心主任,本身擁有德州大學會計碩士、密西西比州大學MBA商業管理專業。接任育成中心之前,她曾擔任資策會臺日合作辦公室(TJPO)資深經理,促成臺日雙邊於製藥、電機、ICT、長照產業以及地方型企業不少合作與交流,爾後她又經歷過知名動畫媒體公司製作人,對數位新科技跨領域應用有豐富實務經驗。南港生技育成中心於前年轉型為扶植新創數位醫療、生技醫藥廠商之加速育成場域,陳菀芬運用其營運規...
Special Report | 特輯
更多
特輯
生醫創業
陳階曉
蔡東孟
陳彥宇
「團體合作」勝於 「單打獨鬥」
創業需要「策略、方法、決心」安盛三傑蔡東孟、陳彥宇、陳階曉因為懷抱著不同的目標,在臺灣–史丹佛醫材人才培訓計畫(STB)中結識。安盛執行長蔡東孟2003年與華廣董事長一起創立華廣,開發出獨步全球的電化學式色階定調血糖機,蔡東孟在華廣經歷不同部門練功,任職十年後思考人生方向,並在因緣際會下得知STB,也在異地認識了安盛技術長陳彥宇、醫學長陳階曉。擁有血糖機開發經驗的蔡東孟,他認為現行血糖...
特輯
生醫創業
蕭世嘉
美國R、臺灣D的 跨國R&D模式
專注於真正想要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事。對育世博執行長蕭世嘉來說,創業的理由其實很簡單,就是希望能將自己過去所研究的東西能可以應用在產業上,最終有機會可以造福病人。2010年,32歲的蕭世嘉與另外兩名創辦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Berkeley)化學學院教授MatthewFrancis以及前EurekaTherapeutics總裁劉誠在美國矽谷創立了Adheren。他表示,Adheren的核心技術...
特輯
生醫創業
高志豪
從CRO到知識累積者 打造一條龍服務
夢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佛克曼醫師的戰爭:終結癌症的新曙光》一書,萌起了李冬陽決定進入「產業」的念頭。「翔宇生技希望變成各公司的翅膀,幫助公司飛到目的地。」副總經理高志豪說。科技部南科管理局自2009年開始推動「南部生技醫療器材產業聚落發展計畫」,期盼將當地傳統金屬產業技術升級,轉型培植生技醫材產業。原本在外商公司負責生技醫療事業群的高志豪發現,在外商的專業分工下,難做到垂直整合,因而與跟高雄醫...
特輯
生醫創業
李冬陽
獨立於體制外 才能因應產業變化
一直以來,我們活在只有小分子藥與大分子藥的世界裡,我的目標是擴大這個遊戲的玩法,把細胞/基因治療餅做大《佛克曼醫師的戰爭:終結癌症的新曙光》一書,萌起了李冬陽決定進入「產業」的念頭。李冬陽在臺大病理所攻讀博士班時,就累積了許多文章發表與專利,2004年畢業後決定到美國學習,他在投履歷與巡迴演講後,拿到4個offer,而他非常幸運地進入他最想去的血管新生之父–佛克曼醫生實驗室,真正開啟了...
特輯
生醫創業
賴宗佑
張維哲
看到需求 就想辦法解決他
創業就是把事情搞砸後依然理解哪些是必須要做的事「裕隆董事長嚴凱泰、藝人安迪都因罹患食道癌過世,食道癌在亞洲或臺灣,都是一個相當嚴重的疾病,可是現在主要使用的放射治療器材卻有著根本的問題。」走進貝克生醫剛搬完家的新辦公室,辦公室還是跟另一間拜普生醫共用,貝克隨著組織擴編而搬到新辦公室,許多東西都還沒有收好,董事長賴宗佑坐在小小的會議室裡操作著投影片,眼中充滿著熱情,指出現在在臨床食道癌治療上所碰到的...
Investment | 投資
更多
投資
2019生技春燕已至 長多啟動
浩鼎除罪化、產業獲利高成長、指數低基期,三因素可望持續帶動資金流入與評價提升。此外,2019年生技個股題材眾多,產業面更有再生醫療與大麻合法化之議題,預測2019年生技蛋白區將重回主流,醫材族群可望有全面性的表現。 2019年生技股的表現頗讓人正面看待。首先是2019年5月浩鼎內線案的結果將出爐,一般預期產業將可能完全除罪化。浩鼎案下有兩分案,其中,較為社會所矚目的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的貪汙治罪案(...
Company |新銳公司
更多
新銳公司
再生醫學
細胞治療
再生醫療
瑪旺幹細胞
黃美月
J-TEC
PRP
瑪旺自體纖維母細胞治療完成二期臨床
執業30年的皮膚專科醫師黃美月,希望為病人尋找更好治療方法,於2008年創立瑪旺幹細胞醫學生物科技公司,以組織工程及細胞技術為主軸進行研發。公司擁有亞洲唯一以皮膚作為來源的皮膚間質幹細胞之技術平台,多項治療應用已經分別進入一、二期臨床,發展最快的自體纖維母細胞治療應用的二期臨床試驗,已在去年底完成,正在TFDA結案審查中。撰文/薛瀹熢2015年6月27日晚上,新北市八仙樂園塵爆的燒燙傷亡慘劇,依然...
Industry | 產業
更多
產業
建構臺灣再生醫療產業生態鏈
2019年2月25日,為了促進臺、日再生醫療議題交流,「國際再生醫療論壇」,邀請臺灣、美國、香港多位專家一同分享iPSC在研發、臨床試驗、法規、疾病應用以及細胞治療產品製備使用方法、材料於各國的發展趨勢。 論壇開場由經濟部工業局李佳峯副組長致詞,她表示再生醫療近年在國際間蔚為風潮,尤其以美、日發展最為領先。2015年八仙塵暴,日本提供臺人很多再生醫療相關治療,讓臺灣感受到再生醫療的重要。2017年...
產業
iPSC
細胞治療
再生醫學
王繼武
Allele引領世界iPSC GMP品質標準化生產
經濟部生醫推動小組與生醫商品化中心於2019年2月25日聯合主辦國際再生醫療論壇,美國iPSC先驅AlleleBiotech公司執行長王繼武現身演講。Allele於2015年3月將其專利mRNA生產人類誘導多能幹細胞的生產技術有限授權給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OcataTherapeutics,同年11月,Ocata被日本Astellas藥廠併購。事實上,Allele在iPSC及幹細胞的研究合作機構遍佈...
Innovation | 創新
更多
創新
生醫新創
SmartLabs
加速器
SmartLabs品牌長: 打造臺灣生醫領域獨角獸
來自波士頓重量級國際生醫加速器SmartLabs,經科技部甄選推薦,以臺灣做為亞洲首站,落腳新竹生醫園區。將與科技部攜手建構國際新創基地TaiwanTechArena(TTA-Bio)。科技部為執行「生醫創新聚落整合推動計畫」,除積極推動生醫學界研發成果與產學交流外,同時與國際級生醫加速器、國際生醫產業大廠連結,期透過技術移轉或授權、專利法規輔導、產學合作等雙贏模式,打造臺灣生醫聚落並邁向國際化。...
創新
5大法人加持 竹北生醫打造醫材聚落
為了推動臺灣生醫產業的創新聚落,科技部產學司執行「生醫創新聚落整合推動計畫」,並於2月14日舉辦107年「生醫創新聚落整合推動計畫」成果發表交流會。執行至今,已經成功協助學研團隊成立三家新創公司,其中兩家公司已進駐科學園區。同時促成13件學校與企業間的技術轉移、專利授權、國際產學合作,技轉金額達2,000萬。 科技部於2月14日舉辦107年「生醫創新聚落整合推動計畫」成果發表交流會,展示財團法人工...
Medi-care+ |新醫療
更多
新醫療
盛雲雲端
何俊聰
盛弘醫藥集團
物聯網
盛雲雲端採購平台 創造診所、藥商、民眾三贏模式
盛弘醫藥集團旗下盛雲電商去年六月成立,透過整合全國三大醫療資訊系統,建構智慧化的B2B醫療雲端採購平台,使過去以人為主的採購方式,轉變成電子商務的新經濟模式,新的整合服務模式集合採購、庫存管理與醫療建議,其目標為全台9,000家基層診所,為診所、藥商、民眾三贏模式。 新零售時代來臨,在新技術和商業模式快速發展下,消費方式加速變革,以大數據、雲端計算、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蓬勃發展,推動消費創新...
Bio Scenes|生技幕後
更多
生技幕後
基因檢測
基因篩檢
乳癌
裘莉效應
拿基因來算命 預防勝於治療?婦女節溫暖獻映《乳.房》
於3月8日婦女節上映的電影《乳.房》是描述一對男女在房價高居不下的臺北,分別因為「乳房」的關係而實現了購買「房屋」的理想。其中,女主角嘉艾是位乳癌患者,並接受了乳房割除手術;2013年好萊塢女星安潔莉娜裘莉也因為被診斷出帶有乳癌高風險BRCA1基因突變而進行預防性乳房切除術,當時不但震驚全球的影迷,也引發乳癌防治領域諸多討論。電影《乳.房》是導演謝志文根據其女性友人的真實故事改編,歷時6年籌備拍攝...
Bio Bookshelf |生技書房
更多
生技書房
《生活中的毒物科學》
日常生活中,我們不知不覺吃進了多少毒?毒物進入人體內最常見的途徑即是食物。本書告訴我們,重點不應放在「是否含有毒物質」,而是「什麼程度的量,會有什麼程度的影響」。某些狀況下,連水、鹽、蔬菜也可能損害健康,但很神奇的是,像砷這類的強毒若量控制得當,卻反而能對身體產生助益。在適當的使用方式和用量下,毒也能變成良藥治療疾病。 「吃什麼」、「怎麼吃」會致癌﹖現今,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的結果,將致癌原因進行了詳...
回雜誌目錄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