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新聞集錦
新聞集錦
NEW
AI數位醫療股將登興櫃!雲象科技遞交申請;艾伯維斥14億美元 取EvolveImmuneT細胞接合劑平台;Recursion AI設計口服非抗生素藥 完成二期首位患者給藥
新聞集錦
NEW
11/01《生醫焦點雷達》
新聞集錦
NEW
10/31《生技股動態》
新聞集錦
全球新聞
台灣農業生技南向再放光芒! 唯一馬國油棕局認證 全宇-KY六月上市掛牌
2017-05-09/
記者 王柏豪
去年12月已經證交所審議通過第一上市案,全宇生技控股有限公司(AllCosmosBio-TechHoldingCorporation,簡稱全宇生技-KY,股票代號:4148),於今(9日)舉辦上市前業績發表記者會,針對公司營運概況、發展策略進行介紹說明,公司已預計於6月上旬掛牌上市,為農業科技股族群再添一樁。公司上市前實收資本額為新台幣5.65億元,2014~2016年每股盈餘分別為3.78元、3...
新聞集錦
全球新聞
特色文章
癌症檢測
AACR
癌前基因組計畫開啟癌症大數據 實現對腫瘤即時追蹤
2017-05-09/
環球生技
今年癌症研究學會會議(AACR)上,研究人員也討論了如何對癌變前期病變組織的基因組進行測序,這些組織的異常生長有時會進展成為成熟的癌症,相關研究結果將能夠幫助研究人員確定合適的治療方法,並開發一些新型療法來阻斷癌症發生惡性病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ElizabethJaffee表示,這項研究計畫已經列入未來癌症研究計畫清單的最首要項目,也...
新聞集錦
全球新聞
特色文章
國光生技
國光生
四價流感疫苗
自費疫苗
B型流感病毒
國光四價流感疫苗 獲台灣藥證
2017-05-08/
環球生技
國光生技(4142)的國產生物新藥「『安定伏』裂解型四價流感疫苗【ADIMFLU-S(QIS)】」,獲得衛生福利部審核通過。今年開始,國光便可商業生產四價季節流感疫苗,供應國內自費流感疫苗市場。期待未來政府的公費留感疫苗,也能逐步增加四價疫苗的採購量。四價流感疫苗由於多一株B型流感病毒,比原有的三價流感疫苗具備更完整的保護力,預期未來將可取代三價疫苗,成為市場上的主力產品。繼取得台灣藥證後,相同產...
新聞集錦
全球新聞
睡眠呼吸中止治療創新者 萊鎂醫5月9日正式登錄興櫃
2017-05-08/
記者 王柏豪
歷經六年,由萊鎂醫療器材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陳仲竹率領研發團隊,成功研發全球最薄短小的微型負壓式睡眠呼吸中止治療器,預計106年第四季將透過歐洲第一大廠合作正式於歐洲產品上市。萊鎂醫(股票代號6633)於今日(8日)舉行興櫃前營運說明會,預計於5月9日正式登錄興櫃市場,有望成為目前醫材類股族中,最具潛力的創新型醫材研發公司之一。萊鎂醫於99年3月成立,除在105年第四季取得歐盟CE認證外,同時萊鎂醫...
新聞集錦
全球新聞
腸道菌
「慢性疲勞症」 原來腸道微生物作怪!?
2017-05-06/
記者 王柏豪
《Microbiome》最近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患有慢性疲勞症(chronicfatiguesyndrome,CFS)患者腸道微生物的水準出現異常,這一證據也表明了CFS可能不僅僅是患者的大腦出現了問題,而是腸道微生物在作怪。研究者們對50名患有ME/CFS的患者,以及50名健康人的腸道微生物進行了檢測,同時對血液中的免疫分子進行了檢測。結果發現有7類微生物種群與ME/CFS的疾病發生之間存在明顯的...
新聞集錦
全球新聞
特色文章
大陸生技
建康中國
預防勝於治療
大健康產業
中國政策出臺 定調醫療新方向
2017-05-06/
環球生技
近年來,由於人口老年化,使慢性病、亞健康成為常態,中國國務院日前出台《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並提出,堅持預防為主,建立提早篩選、即早發現等兩項原則,希望由疾病治療邁向健康管理。《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目標指出,期望2020年到2025年,30至70歲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能夠降低10%至20%。未來,優先將患者納入家庭醫...
新聞集錦
全球新聞
特色文章
閻紫宸
徐千田癌症研究傑出獎
林口長庚
巴金森氏症
徐千田癌症研究傑出獎公布 長庚教授閻紫宸獲獎
2017-05-05/
環球生技
106年,徐千田癌症研究傑出獎日前公布,由林口長庚醫院核子醫學科教授閻紫宸獲獎。閻紫宸於6日至第22屆台灣癌症聯合學術年會中受獎,並發表專題演說。閻紫宸現為林口分子影像轉譯研究中心主任。近年來,她率領團隊發表國際期刊論文逾百篇。並於2012年,獲得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的國家生技醫療品質金獎。2014年6月,長庚團隊研發AV-133正子影像技術,這項技術能夠即早發現,腦中的黑質細胞是否凋亡,並確診...
新聞集錦
全球新聞
特色文章
諾華
Novartis
CAR-T
Celyad
bluebird bio
搶當CAR-T療法領頭羊 諾華動作頻頻
2017-05-05/
環球生技
5月2日,位在比利時,專注細胞治療的Celyad宣布,將透過非專屬授權,授予諾華(Novartis)該公司開發的CAR-T技術,用於諾華兩個未公開的標靶。包括預付款以及利用授權技術開發出的產品銷售提成在內,此交易潛在價值為9,600萬美元。根據協議,諾華享有擴大該技術應用到其它靶點和/或將非專屬授權轉為專屬授權的選擇權。Celyad則保留將該CAR-T技術授予其他單位的權利。同一天,位在美國的bl...
新聞集錦
全球新聞
特色文章
幹細胞
缺血性中風
多功能幹細胞
神經再生
損傷大腦分離之多能幹細胞 助缺血性中風神經再生
2017-05-05/
環球生技
一項來自日本兵庫醫科大學的最新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在經歷缺血性中風損傷後,機體中一種特殊的幹細胞會分化、成熟並形成神經元細胞,以幫助修復大腦的損傷。相關研究成果於4月19日,刊載於《StemCellsandDevelopment》。研究者利用老年中風患者為進行治療而移除的大腦組織進行研究,發現缺血性損傷誘導之多功能幹細胞(ischemia-inducedmultipotentstemcells,iS...
新聞集錦
全球新聞
特色文章
阿茲海默症
中研院
胜肽
中研院開發胜肽鼻噴劑 有望延緩阿茲海默症
2017-05-04/
記者 蔡立勳
隨著全球人口高齡化,阿茲海默症患者數急遽增加,不少國際藥廠投入阿茲海默症的藥物開發,卻屢傳挫敗,科學家至今仍積極尋找能有效治療,甚至預防阿茲海默症的解方。中央研究院於今(4)日表示,由生物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佩燁,以及前生物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杜邦憲設計出的R8-Aβ(25-35)-PEI胜肽,透過鼻腔進行治療,可望用於預防阿茲海默症,或減緩發病。該成果於今年3月29日發表在《歐洲分子生物組...
新聞集錦
全球新聞
特色文章
美國國家科學院
NAS
中研院陳建仁及朱敬一院士 獲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7-05-03/
環球生技
國國家科學院(NAS)昨(2)日晚間,公布最新入選的84名院士及21名外籍院士名單。中央研究院陳建仁院士中央研究院陳建仁院士及朱敬一院士,以其傑出的學術研究貢獻,榮獲2017年NAS外籍院士。NAS目前有2,290位院士與475位外籍院士,其中近200位曾榮獲諾貝爾獎。副總統陳建仁之研究專長為流行病學、人類遺傳學、公共衛生以及預防醫學,於臺大任教期間建立分子流行病學實驗室,開創台灣分子流行病研究之...
新聞集錦
全球新聞
特色文章
生物相似藥
台康生技
乳癌
胃癌
劉理成
台康生物相似藥 歐洲一期臨床成功
2017-05-03/
環球生技
台康生技(6589)公布旗下用於乳癌與胃癌治療的EG12014(trastuzumab生物相似藥),在歐洲人體一期臨床藥物試驗解盲結果,達到試驗設定之主要指標。EG12014與原廠羅氏在歐洲及美國生產的賀癌平®(Herceptin®)各組相比較,皆呈現生體相等性(藥物被利用的濃度比率和原廠對照藥相當)。這是台灣第一家在歐洲完成生物相似藥一期臨床試驗的生技公司,接下來亦可跳過二期,將...
第一頁
上一頁
1009
1010
1011
1012
1013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