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新聞集錦
NEW
11/05《生醫焦點雷達》
生技醫藥
NEW
中醫大衝刺外泌體創新療法!聖安、聖展HLA-G靶向外泌體應用吸睛
新聞集錦
NEW
11/04《生技股動態》
新聞集錦
新冠病毒
《PLOS Pathogens》抗病毒新潛力策略:抑制細胞UPR反應
2021-06-20/
記者 劉馨香
近(17)日,英國劍橋大學病理學系團隊發表一項新研究,提出一種新的新冠病毒藥物療法。研究者以細胞實驗發現,透過藥物抑制細胞的未摺疊蛋白反應(unfoldedproteinresponse,UPR),可有效減低病毒複製量。此抗病毒藥物策略,可避免病毒產生抗藥性而失效。該研究刊登於《PLOSPathogens》。當新冠病毒感染細胞,須使用細胞中的內質網以製造病毒蛋白及複製核酸,而大量製造及修飾病毒蛋白...
新聞集錦
新冠肺炎
血栓
指標醫院梅奧診所 AI分析: 三種新冠疫苗接種與血栓無直接關聯
2021-06-20/
記者 劉端雅
美國時間16日,梅奧診所(MayoClinic)和人工智慧(AI)醫療公司Nference的一項新研究指出,輝瑞(Pfizer)/BioNTech、Moderna和嬌生(J&J)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與腦部靜脈竇血栓(CVST)形成之間並無關聯。該研究發表在《JournalofStrokeandCerebrovascularDiseases》。Nference利用其人工智慧軟體...
新聞集錦
新冠肺炎
分子檢測
疫情下的產業火線
何重人:疫情為檢測產業轉機 籲政府積極輔導
2021-06-19/
記者 劉馨香
瑞磁生技創立於2016年,是全球首家結合半導體製程及數位生物條碼(BMB)的精準醫療公司,主打多重檢測技術。其20項呼吸道分子體外診斷試劑、17項腸炎/腹瀉分子診斷試劑與自動化檢測儀器,已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上市許可。瑞磁生技的新冠核酸檢測試劑自去(2020)年6月取得美國FDA緊急使用授權後,在美國檢驗機構已檢測超過50萬劑,並於去年8月獲得臺灣食藥署緊急授權核准,投入臺灣防疫工作。隨...
新聞集錦
新聞集錦
主編嚴選
BIO2021
【主編嚴選】北美BIO展即時報導
2021-06-19/
環球生技
由生物科技創新協會(BIO)舉辦,一年一度的北美數位生技展於2021年6月10日起盛大召開。為期7天的線上展會,吸引6,000多名來自全球各地的生技投資人、創業家、革新者,參與大會會議以及一對一媒合。今年大會以「打破藩籬」為旨展開系列對話,討論「有色眼鏡」如何阻礙產業發展,包括科學研發、法規政策、金融投資資本、領導力與人力資本等,邀請重量級講者如諾獎得主、美國國衛院院長、Gilead副總、輝瑞董事...
新聞集錦
新聞集錦
06/19《生醫焦點雷達》
2021-06-19/
新聞中心
蘋果跨足醫療保健成效不彰 工商時報 2021/6/18貿協攜手長照業者 虛實整合開發中國大陸銀髮商機 ETtoday新聞雲 2021/6/18Organon完成收購專注於產後出血的醫療器材公司AlydiaHealth 中央社新聞稿 2021/6/18《生醫股》生達介護食解決高齡吞嚥障礙問題 時報資訊 2021/6/18南僑水晶攜手大江生醫推創新產品 中央社 2021/6/18《生醫股》加科思藥業獲...
新聞集錦
新聞集錦
06/18《生技股動態》
2021-06-18/
新聞中心
市場觀測:✔信力生(6824)子公司市場首見COPD新藥申請二期臨床試驗,獲准進行,預計2022年第2季完成✔漢達(6620)110年現增案,董事會決議調整發行股數為600萬股、暫訂每股27~32元✔安特羅(6564)快篩試劑偽陽性偏高?安特羅:靈敏度為92.31%,未超出食藥署所訂的合格範圍06/18一日漲跌:(漲)大學光6.81%、台康生技6.27%、大樹6.07%(跌)商之器5.2%、立康3...
新聞集錦
萊鎂醫
新冠肺炎
居家檢測
陳仲竹
疫情下的產業火線
陳仲竹:新冠檢測大躍進!從專業採檢走向居家檢測 關鍵在於「易用性測試」
2021-06-18/
記者 吳培安
新冠肺炎(COVID-19)衝擊臺灣,也對醫院實驗室PCR檢驗能量造成巨大挑戰。近(9)日,食藥署推出居家檢測指引,開放2項國外產品進口,希望為緩解我國疫情提供助力。究竟居家檢測和現有的檢測差別為何?為什麼其他產品必須由專業醫事人員操作,居家檢測卻可讓民眾自行使用,它又將帶來什麼樣的好處? 本刊邀請到在近(11)日獲得衛福部核准專案、輸入美國LuciraHealth「萊析樂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套組」的...
新聞集錦
新聞集錦
臨床二期未達標!百健宣布終止阿茲海默症藥Gosuranemab開發; 博錸新冠變種病毒檢測在日上市 3小時出報告、多種變異一次檢測
2021-06-18/
環球生技
《臺灣、日本》博錸新冠變種病毒檢測在日上市3小時出報告、多種變異一次檢測昨(17)日,博錸生技(6572)表示,與日本電化株式会(Denka)共同研發的新冠病毒變異株檢測試劑,於16日由日本電化官方宣布產品上市,並已開始積極接洽日本大型檢測機構。該項名為「IntelliPlex™SARS-CoV-2VariantAnalysisKit」的試劑,採用博錸的多元檢測平台(IntelliPl...
新聞集錦
BIO2021
新冠肺炎
真實世界實證
真實世界數據
FDA
FDA代理局長Janet Woodcock:疫情衝擊供應鏈重組 加強在地原料藥生產
2021-06-18/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17日,北美數位生技展(BIODigital2021)論壇的「爐邊談話」(FiresideChats)單元,邀請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代理局長JanetWoodcock,他除了分享FDA在新冠肺炎(COVID-19)審批疫苗、療法時,面臨哪些困境,也建議面對供應鏈重組,應加強在地原料藥生產,並指出真實世界數據尚有難推估治療因果關係的課題。 本場演講由生物科技創新組織(Biotech...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iPS細胞
細胞療法
CAR-NK
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
Kite斥23億美元引進新創公司Shoreline下一代iPSC異體免疫細胞療法
2021-06-18/
記者 彭梓涵
美國時間17日,Gilead旗下CAR-T大廠KitePharma宣布,與新創公司ShorelineBiosciences達成23億美元戰略合作。Shoreline是一家透過智慧化設計,開發下一代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iPSC)衍生的異體現成(allogeneicoff-the-shelf)、標準化的免疫細胞療法。 這項協議是Kite近期對Shoreline進行A輪投資後達成的。根據協議,Shore...
新聞集錦
BIO2021
CRISPR
基因編輯
諾獎得主Jennifer A. Doudna:期待CRISPR挑戰難治疾病 盼科學家強化社會溝通
2021-06-18/
記者 劉馨香
美國時間16日,北美數位生技展(BIODigital2021),邀請CRISPR/Cas9基因編輯先鋒、諾貝爾獎得主珍妮佛・道納(JenniferA.Doudna),分享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未來發展與挑戰。本場演講由嬌生(Johnson&Johnson)「創新、全球健康和科學參與」辦公室的全球負責人SeemaKumar擔任主持人,與Doudna對談。Doudna分享,當她與伊曼...
新聞集錦
免疫療法
細胞治療
基因改造NK細胞有望治療實體腫瘤
2021-06-18/
記者 王柏豪
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MDAndersonCancerCenter)最新一項癌症免疫治療臨床研究發現,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GSC)可以通過釋放TFG-β信號蛋白,來逃避自然殺手(NK)細胞的免疫攻擊,導致對這類免疫抑制產生抗藥性。因此,使用剔除了TFG-β受體的NK細胞來治療膠質母細胞瘤,可望解決抗藥性問題,成為免疫治療的新途徑。研究成果也發表在《臨床調查雜誌》(Jour...
第一頁
上一頁
690
691
692
693
694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