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新聞集錦
新聞集錦
NEW
11/29《生醫焦點雷達》
新聞集錦
NEW
11/28《生技股動態》
新聞集錦
NEW
首家長照類股!青松健康上市申請通過;川普提名流行病政策評論家Jay Bhattacharya任NIH所長
新聞集錦
阿茲海默症
類澱粉蛋白
神經退化性疾病
Sysmex阿茲海默血檢獲日批准 驗血中β類澱粉蛋白僅需17分鐘!
2022-12-26/
記者 巫芝岳
近(22)日,日本醫療檢測公司SysmexCorporation宣布,其阿茲海默症血液檢測套組,已獲日本醫藥品醫療機器綜合機構(PMDA)的醫材證批准。Sysmex表示,該檢測試劑只需10~30mL的血液,即可在17分鐘內完成檢測。Sysmex的檢測套組,名為「HISCLβ類澱粉蛋白(Aβ)1-42與1-40檢測」試劑,可量測血漿中兩種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β類澱粉蛋白(...
新聞集錦
微生物
表觀遺傳學
甲基化
Johns Hopkins團隊揭腦癌、血癌表觀遺傳調控新機制
2022-12-26/
記者 吳培安
美國時間22日,約翰霍普金斯醫院(JohnsHopkins)研究團隊,從原生動物研究中得到啟發,進而找出人類細胞中兩種與表觀遺傳學修飾相關的酵素及甲基化標靶。缺乏這兩種酵素或是發生突變,可能與腦瘤、血癌或是罕見遺傳性神經退化疾病——Kleefstra症候群有關。這項研究發表在今年11月的《Epigenetics&Chromatin》。 帶領此研究的通訊作者、約翰霍普...
新聞集錦
新聞集錦
12/26《生醫焦點雷達》
2022-12-26/
新聞中心
三大製藥族群營運將爆發經濟日報2022/12/25BioNTech將開始進行瘧疾疫苗人體試驗鉅亨網2022/12/23健保停復保制度遭判違憲衛福部力拚2年內完成修法聯合報2022/12/23保瑞子公司安成藥,經銷癌症用藥在美上市添動能財訊快報2022/12/26亞洲搶藥潮藥廠上緊發條經濟日報2022/12/26康霈聚焦減脂市場26日登興櫃工商時報2022/12/24國內藥局加速擴大店數規模化成顯學...
新聞集錦
運動
微生物
腸道
菌相
《Nature》愛不愛運動 由腸道微生物決定
2022-12-26/
記者 李林璦
日前,賓州大學(UPenn)佩雷爾曼醫學院(PerelmanSchoolofMedicine)的研究團隊發現,腸道中的微生物可能會影響運動的意願!研究指出,腸道微生物所分泌的代謝物會刺激神經元,進而提高大腦中多巴胺濃度,讓實驗動物提高運動表現。該研究發表於《Nature》。運動會引起大腦神經化學變化而帶來刺激性快感,為了瞭解為何有人喜歡運動、有人不喜歡,賓大微生物學家ChristophThaiss...
新聞集錦
新聞集錦
投資雷達
12/25《每周生技股動態》
2022-12-25/
新聞中心
市場觀測:✔佑全-新(6929)與日本札幌藥粧及台灣札幌藥粧簽訂三方合作協議,拓展品牌暨電商市場✔康霈(6919)CBL-514專利家族3取得澳洲發明專利 ✔順藥(6535)決議與AJMPharma簽訂LT1001長效止痛針劑巴基斯坦獨家授權合約 ✔逸達(6576)向歐洲EMA提出FP-00142毫克用於治療兒童中樞性性早熟之三期臨床試驗申請✔浩鼎(4174)OBI-866「免疫性/治療性聚醣...
新聞集錦
新聞集錦
MSD斥近95億美元 取中國科倫7款ADC藥物開發權;與用藥相關? 衛采/百健阿茲海默試驗傳第三例死亡;康霈生技12/26登興櫃 首創局部減脂藥臨床二期已完成收案
2022-12-23/
環球生技
《臺灣》康霈生技12/26登興櫃首創局部減脂藥臨床二期已完成收案 今(23)日,醫美新藥研發公司康霈生技表示,將於12月26日登錄興櫃。康霈生技目前的主力開發項目,為全球唯一以脂肪細胞凋亡來減少脂防細胞的注射劑CBL-514,相當於脂肪細胞的標靶治療,能減少注射部位的皮下脂肪。該藥物的臨床二期試驗已於2022年11月收案完成,預計2023年第二季完成數據收集。 康霈生技表示,CBL-514是一種全...
新聞集錦
乳酸菌
益生菌
保健食品
乳酸菌次世代應用來臨!高血壓、腎臟病、皮膚炎、關節炎、口腔、男性生殖健康
2022-12-23/
記者 李林璦
今(23)日,台灣乳酸菌協會於輔仁大學舉辦年會暨研討會,也同步頒發創新產品獎,多款新穎的益生菌產品獲獎並在現場展出;研討會則邀請到國內外知名益生菌研究學者,如香港理工大學邱家琪助理教授、台大陳明汝特聘教授、輔大事業處事業長蔡宗佑講座教授、中國醫研發長湯智昕教授等,與大家分享最尖端的乳酸菌研究成果。乳酸菌協會理事長陳勁初致詞表示,此次年會吸引到更多廠商參加創新產品競賽,顯示乳酸菌產業蓬勃發展,論壇除...
新聞集錦
細胞治療
中樞神經疾病
阿茲海默症
免疫疾病
微生物體
異體細胞療法
癌症治療
人工智慧
展望2023年風向 《LABIOTECH.eu》點名10家值得關注生技公司!
2022-12-23/
記者 吳培安
隨著2022年來到尾聲,歐洲生技媒體《LABIOTECH.eu》和投資人、分析師合作,推出10家2023年值得關注的生技公司名單,它們都聚焦了當前最新的生技開發趨勢,且逐漸在臨床上取得成果,領域遍及細胞治療、神經及免疫疾病、阿茲海默症、微生物療法等。 整體來說,雖然2022年的生技市場充斥著不確定性,不是股價蒸發或慘跌,就是公司市值低於其持有的現金;不過,像是歐洲最大早期階段醫療創投基金Sofin...
新聞集錦
RNA編輯
基因療法
禮來再押荷RNA療法新創ProQR 交易總額增2倍達38億美元
2022-12-23/
記者 劉馨香
22日,禮來(EliLilly)與合作夥伴荷蘭RNA療法開發新創公司ProQRTherapeutics宣布,禮來向ProQR支付7500萬美元現金和股權投資,擴大2021年開始的合作,以共同開發更多腦部疾病項目。ProQR未來最高可收到的總金額將從原先的12.5億提高至37.5億美元,增加了兩倍。根據協議,如果禮來決定再進一步擴大合作,禮來可能會再支付5000萬美元。未來,ProQR最高可收到37...
新聞集錦
HIV-1
衣殼抑制劑
抗反轉錄療法
FDA首批Gilead愛滋病毒「衣殼抑制劑」 半年一針攻破抗藥性!
2022-12-23/
記者 彭梓涵
美國時間22日,吉立亞醫藥(GileadScience)宣布其開發治療多重抗藥性、愛滋病第一型(HIV-1),屬於「衣殼(Capsid)抑制劑」的新型抗反轉錄藥物Sunlenca(lenacapavir),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成為首款獲批准治療HIV-1的衣殼抑制劑。 Sunlenca先前已獲得FDA突破性治療認定,Sunlenca是一種可阻斷HIV-1病毒蛋白質外殼,從而干擾病...
新聞集錦
遠距醫療
遠距照護
疫後遠距熱潮未退?! 美國多數醫師:老人遠距醫療改善空間仍大
2022-12-23/
記者 巫芝岳
近(9)日,美國非營利健康組織WestHealth的一項研究發現,有超過半數的臨床醫師認為,即便遠距技術為老年人帶來很多優勢,然而在目前的醫療實務上,遠距醫療仍非老年人較佳的照護選擇,顯示目前的遠距醫療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該研究發表於數位健康期刊《Telemedicineande-Health》中。該研究針對全美臨床醫師進行調查,評估其對65歲以上的老年人使用遠距醫療的看法和實際情況。該研究共發出...
新聞集錦
新聞集錦
12/23《生醫焦點雷達》
2022-12-23/
新聞中心
生華科營運雙引擎推進兩新藥臨床試驗鉅亨網2022/12/22擴大自費品項,友華衝刺亞健康布局MoneyDJ2022/12/22慧誠挾AIoT優勢揪團搶進東協工商時報2022/12/23達爾膚明年邁20年,加大力度衝海外市場,中國業績拚回升財訊快報2022/12/22霈方國際前三季EPS1.92元轉好,明年重啟擴點助力營運財訊快報2022/12/22太醫今年營運倒吃甘蔗工商時報2022/12/23大...
第一頁
上一頁
119
120
121
122
123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