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新聞集錦
NEW
11/05《生技股動態》
新聞集錦
NEW
諾和諾德擲2.85億美元 攜Ascendis攻長效型GLP-1藥;AZ斥20億值得? GLP-1減肥藥臨床一期數據佳
醫療科技
NEW
國產硼中子捕獲治療技術!禾榮科技申請登興櫃
新聞集錦
新聞集錦
01/10《生醫焦點雷達》
2022-01-10/
新聞中心
賽諾菲砸1453億攜手Exscientia!結合AI縮短15種新藥研發時間科技新報2022/1/7奇美醫學中心「細胞治療中心」啟用 聯合報2022/1/7零接觸、可攜帶健康醫療裝置成CES熱門題材!從人類到毛小孩都能遠端監控數位時代2022/1/7浩鑫2021營運脫離谷底向上今年Q1推出醫療PanelPC時報資訊2022/1/8中天旗下鑽石生技拚明年上市經濟日報2022/1/10富邦金董座蔡明興獲...
新聞集錦
新聞集錦
投資雷達
01/09《每周生技股動態》
2022-01-09/
新聞中心
WEEKLY動態:★台股:(周漲)ABC-KY15.79%、亞諾法15.47%、合世12.54%。http://bit.ly/220108bs★法人:(買超)國光生1626.12張、健喬732張、寶齡富錦720.46張;(賣超)美時2699.12張、泰福-KY1376.78張、中天1356.63張。http://bit.ly/220108cs★港股:恆指累升95點,收復月線。生醫藥版塊普遍走跌,唯...
新聞集錦
醫美
線雕
晶鑽生醫金線獎三年有成 奠基臺灣本土醫美技術自主
2022-01-09/
記者 劉馨香
今(9)日,晶鑽生醫(6815)舉辦第三屆金線獎頒獎典禮,表揚在線雕拉提表現卓越的集團與醫師,以推動臺灣線雕技術與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金線獎第一屆至今,累積獲得超過近千位以上專業醫師支持,藉由競賽交流,引領臺灣醫美朝向創新研究,為本土研發自主人才奠定根基。 晶鑽生醫總經理謝佳憲致詞表示,從2019舉辦第一屆金線獎以來,這三年已看見成果,有愈來愈多醫師投入線雕,也有更多線材進軍臺灣市場。原訂去年舉辦的...
新聞集錦
FDA
年度回顧
FDA正式發佈2021年新藥年度報告(全文鏈結)
2022-01-09/
記者 王柏豪
美8日,美國FDA藥物評價研究中心(CDER)發佈了2021年度的新藥批准報告。在2021年裡,在新藥部分上,美國FDA一共批准了50款新藥,從過去二十年紀錄看來,並未受到新冠疫情太大影響。(圖ㄧ)圖一:2012~2021CDER新藥批准數量。 其中,FDA批准的新藥中,有27款為「first-in-class」,佔全年獲批新藥的54%(27/50),比2020更高,甚至是近十年來的最高。這意味著...
新聞集錦
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
AMC
微生物體
大腸癌
腸躁症
微生物
精準醫療最後一塊拼圖!展望微生物體治療癌症、腸胃道疾病
2022-01-08/
記者 劉馨香
今(8)日,第六屆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AsiaMicrobiomeConference,AMC)在線上熱烈開展,由中研院生化所、臺大醫院、圖爾思生技共同舉辦,邀請了國內外知名微生物體專家分享最新研究趨勢,國外專家邀請到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于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黃曦,分享微生物體與大腸直腸癌和腸胃道疾病的最新研究與臨床應用趨勢。大會主席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致詞表示,微生物體對人體非常重要,不僅是...
新聞集錦
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
微生物體
AMC
微生物
微生物體X疾病機制解密 有望成發炎性腸道疾病、自閉症新世代解方
2022-01-08/
記者 李林璦
今(8)日,第六屆亞洲微生物體論壇在線上熱烈開展,由中研院生化所、臺大醫院、圖爾思生技共同舉辦,邀請了國內外知名微生物體專家分享最新研究趨勢,國內專家邀請到國衛院副研究員高承源、成大生理所助理教授吳偉立分享微生物體與發炎性腸道疾病(IBD)、自閉症的分子機制,以及找到未來有望成為新世代微生物療法的菌株。 國衛院高承源:剔除dusp6基因可抗腸炎有望成IBD新世代精準療法 國衛院副研究員高承源分享,...
新聞集錦
新聞集錦
01/07《生技股動態》
2022-01-07/
新聞中心
市場觀測:✔寶齡富錦(1760)子公司正峰決議現增發行3000萬股、每股10元、增資基準日1/21✔華上生醫(7427)110年第一次現增500萬股、每股暫訂40元、認股基準日1/30✔逸達(6576)新任臨床開發資深副總經理SusanShelby01/07一日漲跌:(漲)ABC-KY10%、亞諾法9.89%、合世9.79%(跌)生華科6.7%、欣大健康5.74%、藥華藥5.73%http://b...
新聞集錦
新聞集錦
Cue Health與BARDA合作 開發「Omicron專用」檢測;Verily攜手Sosei Heptares 探索靶向GPCR新藥
2022-01-07/
環球生技
《臺灣》亞東醫院、跨國CRO簽訂MOU臨床試驗場域接軌國際 今(7)日,亞東紀念醫院宣布與國際臨床試驗委託服務(CRO)公司共同簽訂合作備忘錄(MOU),串接亞東醫院與國內外各大知名藥廠的合作關係,執行更先進的臨床試驗案件,讓臺灣的醫療能與國際接軌。 亞東紀念醫院副院長張至宏表示,透過簽訂此備忘錄,將集結院內的資源讓有意願參與臨床試驗的病人,在這項合作案中經過試驗團隊嚴謹的評估之後加入,他們有機會...
生技醫藥
細胞療法
基因編輯
跨國藥廠重整
棄守個人化細胞療法!賽諾菲取消Sangamo合作 轉進異體通用基因治療藥物
2022-01-07/
記者 劉馨香
賽諾菲(Sanofi)重新考慮了其在基因治療藥物的開發策略,日前(2021年12月30日)終止與SangamoTherapeutics共同開發個人化自體細胞療法的合作協議,將發展重點轉移到異體(allogeneic)通用基因治療藥物上。賽諾菲和Sangamo才在上個月,公布以SAR445136治療鐮刀型紅血球疾病(SCD)的臨床1/2期試驗PRECIZN-1,初步概念驗證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展現鋅...
新聞集錦
B型肝炎
Aligos
Aligos寡核苷酸B肝藥試驗失利 股價暴跌57%
2022-01-07/
記者 巫芝岳
美國時間6日,加州生技公司Aligos宣布,其B型肝炎抗病毒藥ALG-010133第一期試驗,由於最高劑量下仍無法顯現療效,將暫停開發,該公司股價也因此猛跌56.74%,由每股10.61美元跌至4.59每元。2020年10月,以1.5億美元IPO上市的Aligos,有4000萬美元的收入用於B型肝炎藥物開發,不過臨床第一期試驗ALG-010133-101的數據顯示,在使用400毫克的預估有效劑量時...
新聞集錦
失智症
《Lancet》子刊:2019年到2050年 全球失智症人數預計飆漲2倍
2022-01-07/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6日,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院(IHME)發布2019年全球疾病負擔(GlobalBurdenofDisease,GBD)研究,預計全球40歲以上罹患失智症(dementia)的人數將從2019年的5700萬人增加2倍,達到2050年的1.53億人,該研究發表於《TheLancetPublicHealth》。 全球疾病負擔研究是第一個針對全球195個國家提供預測的研究。除失智症外...
新聞集錦
數位化
數位醫療
Stryker實現數位化轉型 耗資30.9億美元收購醫療通訊商Vocera Communications
2022-01-07/
記者 彭梓涵
美國時間6日,醫療器材公司Stryker宣布,將以30.9億美元價格收購醫療通訊系統服務商VoceraCommunications,以增強其數位領域的業務。此併購是2022年初,超過10億美元交易的案例之一,也是Stryker公司自40億美元收購WrightMedical後,最大一筆交易。 根據合併協議,Stryker將開始以每股79.25美元的現金收購Vocera的所有已發行普通股,預計交易在今...
第一頁
上一頁
560
561
562
563
564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