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生技醫藥
NEW
彭汪嘉康院士NCI 30年染色體、癌症成就 登美國國家衛生院期刊!
新聞集錦
NEW
8億美元!橙帆醫藥攜手Avenzo 攻Nectin4/TROP2雙抗ADC藥;2024AHA:禮來心血管口服新藥臨床二期優 降壞膽固醇85%
生技醫藥
NEW
京都大攜中醫大設全球第13研發中心!引領癌症、再生醫學、先進醫藥創新應用
新聞集錦
新聞集錦
04/20《生醫焦點雷達》
2021-04-20/
新聞中心
2021臺北市生技小聚首度移師新竹交流,前進亞洲首座生醫產業跨域整合實證場域(TIBIC)中央社新聞稿2021/4/19與尹衍樑互別苗頭蔡明興、吳東亮...下個生技超強富爸爸工商時報2021/4/19專家傳真-智慧感知應用將成為下世代智慧醫療新商機工商時報2021/4/19響應世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日!搶救急性血癌靠「421」風傳媒2021/4/19美時攜手泰國國家隊進軍東南亞醫藥市場中央社2021...
新聞集錦
健保資料
累計6550篇論文 健保資料助學術研究 今起官網開放搜尋
2021-04-20/
記者 巫芝岳
今(20)日,衛福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宣布,將學術界自2005年累積至今的6,550篇發佈於國際期刊、利用健保資料庫進行的研究,即日起在官網開放查詢。使用者只需於捜尋頁面輸入關鍵字、刊文或期刊名稱等,即可便利查詢到論文摘要,並連結至PubMed網址繼續查詢全文。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全民健保歷經25年資料累積,不但成為全世界少數擁有大數據基礎的健康相關資料庫,也成學術研究的寶庫;健保署期望透過這項搜尋檢...
新聞集錦
林口長庚
醫療影像AI
史丹佛醫院
波士頓醫院
長庚領銜美馬里蘭州PAII實驗室 開發髖部骨盆骨折AI 獲史丹佛等醫院使用
2021-04-20/
記者 彭梓涵
今(20)日,由林口長庚醫院外傷中心領銜美國馬里蘭州PAII實驗室,從5,000張骨盆X光片,訓練及設計出一套AI髖部骨盆骨折診斷演算法,輔助第一線急診醫師診斷,平均準確度超過95%。 相關研究今年2月不僅發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s》,連美國史丹佛醫院、波士頓醫院、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和新加坡樟宜醫院等國際多家知名醫院和外傷中心都已使用此演算法。 長庚外傷團隊利用醫院自身龐大的外...
新聞集錦
再生醫學
細胞治療
華淵鑑價
華淵鑑價陳淑珍:再生醫療產業化 完善「法規監管」為當務之急
2021-04-20/
記者 彭梓涵
華淵鑑價為國內專業的評價團隊,20多年來,評估超過2,000件不同產業的公司價值,包含不動產、機械設備、無形資產。 華淵鑑價副總經理陳淑珍擁有企業評價師(NACVA)、英國皇家測量師(MRICS)、併購交易師等資格,在評估生技公司上富有經驗。2015年台灣八仙塵爆事件中,日本使用再生醫學技術培養自體細胞,修復燒傷者受損皮膚,為傳統技術無法治癒的病患帶來一線曙光。 陳淑珍表示,「再生醫學產品」所牽涉...
新聞集錦
新聞集錦
科學家首次創造人猴嵌合胚胎 離體培養達19天;血癌療法影響?! 血癌患者打輝瑞新冠疫苗 保護效果恐較差
2021-04-19/
環球生技
《臺灣》李崇僖:特管辦法開放細胞治療 目的是「治療」還是「研究」?北醫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李崇僖表示,細胞治療的主要倫理議題,正是源於治療倫理與研究倫理的交錯現象。在生醫倫理領域,區分研究與治療本身就是一個基本的倫理原則,因為治療是以病患的最佳利益來考量,而研究則是以研究設計本身目的來考量。這個根深蒂固的倫理原則,在細胞治療領域中面臨了某種困境,這是目前比較少被注意與探究的。《臺灣》臺灣...
新聞集錦
思覺失調症
精神疾病
免日服有望?! Lyndra思覺失調口服藥一周一次 下半年臨床三期
2021-04-19/
記者 吳培安
專注於長效型口服藥物的新創公司LyndraTherapeutics,於美國時間18日舉辦的國際思覺失調症研究學會大會中宣布,其開發中的每週一次服用、理思必妥(risperidone)長效型藥丸LYN-005,在臨床二期試驗中,展現能在患者體內提供持續性的治療濃度,且減少峰值的藥物暴露。Lyndra表示,接下來將會與FDA召開會議,樞紐性試驗則預計在今年下半年啟動。 該臨床二期試驗,招募了34名確診...
新聞集錦
再生醫學
細胞治療
路迦生醫
路迦生醫唐稚超:術後早期介入、量身打造 細胞治療效果最佳
2021-04-19/
記者 李林璦
路迦生醫(6814)致力於提供高品質的免疫細胞治療培養技術協助患者抗癌,於2016年完成日本LYMPHOTEC免疫細胞療法技術台灣地區授權,該技術源自於日本國家癌症中心,為記憶型T細胞培養技術,目前已在日、韓累積超過1萬多例臨床治療案例。 路迦生醫所引進之自體記憶型T細胞(LuLym-T®)培養技術在日韓已經證實對第1~4期肝癌患者有顯著預防復發之效果,能使肝癌病人提高16%無復發率,且減...
新聞集錦
再生醫學
細胞治療
臺灣12家細胞類股異軍突起 聚焦再生醫學大商機
2021-04-19/
記者 吳培安
羅氏(Roche)全球醫藥合作負責人JamesSabry,於眾所矚目的2020年北美生物科技展(USBIO)數位論壇中大膽預言:「未來30年療法的主流,將是細胞和基因療法!」再生醫學(RegenerativeMedicine)是近20年來生技醫藥最炙手可熱的趨勢之一。隨著人類對細胞擴增、分化、儲存與遺傳學的知識與技術累積,將具有活性的細胞、正常的基因片段當成「藥物」,已不再是科學家的誑語。 再生醫...
新聞集錦
新冠肺炎
變種病毒
《Science》子刊:超級電腦解新冠病毒突變結構 揭感染力增強關鍵
2021-04-19/
記者 巫芝岳
近(16)日,一項關於新冠變種病毒的最新研究顯示,導致目前多種變種病毒感染力增強的關鍵——「D614G」突變,是由於胺基酸變異導致蛋白質間相互作用改變,導致更多棘蛋白(spikeprotein)得以感染宿主。這項運用超級電腦模擬而出的研究,將有助於未來疫苗開發。該研究刊登於期刊《ScienceAdvances》。由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ANL)生物物理研究員Sandra...
新聞集錦
專家觀點
細胞治療
特管辦法
李崇僖
李崇僖:特管辦法開放細胞治療目的是「治療」還是「研究」?
2021-04-19/
專欄:李崇僖
李崇僖於臺灣大學取得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法律學系碩士學位,其研究興趣聚焦於專利法、生物科技法、醫療法及研究倫理,議題從早年的農業品種智財權、基因改造產品及遺傳資源法規,到近年的精準醫療、基因隱私保護、基因資訊倫理到人工智慧(AI)皆有涉獵。李崇僖自2013年2月起於臺北醫學大學任教,於2014年秋季成為北醫大「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創辦所長,其為臺灣唯一針對醫療與生物科技專業領域之法律研究所,...
新聞集錦
胃癌
免疫療法
首款一線胃癌免疫療法!FDA批准Opdivo聯用化療
2021-04-19/
記者 劉馨香
美國時間16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宣布,批准必治妥施貴寶(BristolMyersSquibb,BMS)的PD-1抑制劑Opdivo(nivolumab)與化療藥物聯用,作為治療晚期或轉移性胃癌、胃食道交接處腺癌(gastroesophagealjunctioncancer)和食道腺癌的一線療法。為FDA批准用於一線胃癌的第一款免疫療法。此次批准基於一項隨機、多中心、開放式3期試驗,總計...
新聞集錦
新冠肺炎
禮來
對新冠變種病毒具抗藥性!FDA撤銷禮來單株抗體療法EUA
2021-04-19/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16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宣布,由於新冠變種病毒越來越多,並對禮來(EliLilly)的新冠肺炎單株抗體療法bamlanivimab(LY-CoV555)產生抗藥性,單一的單株抗體治療失敗的風險逐漸增加,因此撤銷了該療法的緊急使用授權(EUA)。美國也終止bamlanivimab的購買協議,讓禮來損失逾4.4億美元。 此次撤銷是由於單一的單株抗體療法對於變種新冠病毒的效果較差...
第一頁
上一頁
734
735
736
737
738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