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科學新知
科學新知
NEW
《NEJM》諾和諾德減肥GLP-1明星藥 緩解關節炎疼痛媲美鴉片類止痛藥
科學新知
NEW
《Nature》子刊: 4D揭示大型內皮細胞源性EV生成過程
科學新知
NEW
美癌症登月計畫建構腫瘤3D圖譜!最新12篇研究登《Nature》
科學新知
阿茲海默症
能量
澳研究致阿茲海默症基因突變 與細胞能量生產有關?
2021-12-29/
記者 劉馨香
澳洲阿德雷得大學(UniversityofAdelaide)研究發現,導致阿茲海默症的基因突變,和大腦細胞製造能量的方式有關。這項研究成果對於阿茲海默症的基礎、早期驅動力,提出了更深入的認識。研究在11月29日發表於期刊《DiseaseModelsandMechanisms》。研究者分析了11隻具有早發性阿茲海默症基因突變的年輕成年(疾病前)斑馬魚,以及3隻正常斑馬魚。研究使用最尖端的基因技術與數...
科學新知
基因定序
DNA定序成本大降至10美元! 英改良樣本運送、定序方法 助中低收入國使用
2021-12-28/
記者 巫芝岳
近(21)日,英國利物浦大學(UniversityofLiverpool)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項可進行高效率、低成本的病原體基因定序方法,預期每項基因體定序的成本不到10美元,有望提供中低收入國家使用,協助其進行病原體檢測。該研究發表於期刊《GenomeBiology》。研究人員在一年內,從53個中低收入國家收集了10,419種臨床和環境細菌分離株的遺傳物質,涵蓋七大細菌屬:不動桿菌屬、腸桿菌屬、...
科學新知
止痛藥
《Nature》子刊:止痛新希望?! 哈佛發現「炭疽毒素」可精準抑制小鼠疼痛
2021-12-27/
記者 巫芝岳
近(20)日,一項由哈佛醫學院(HarvardMedicalSchool)免疫學團隊,發表在《NatureNeuroscience》的研究指出,從炭疽桿菌而來的「炭疽毒素」(anthraxtoxins),部分成分有望成為全新的精準止痛藥物,且相較於市面上的止痛藥,該成分不會造成全身性副作用。此發現已在細胞與小鼠實驗中證實,仍需進一步研究才能進入臨床階段。該研究先是發現,動物背根神經節(DRG)中的...
科學新知
腦機介面
外骨骼機器人
腦機介面材料革命?! 澳開發新型石墨烯生物感測器 克服流汗鹽分干擾更耐用
2021-12-23/
記者 吳培安
昨(22)日,澳洲雪梨科技大學(UTS)發表新種石墨烯材質生物感測器,具多次使用耐受性、耐鹽、且能降低皮膚接觸電阻(skin-contactresistance)等特色,有望為腦機介面(brain-machineinterfaces)的生物感測器帶來新革命。這項成果發表在《JournalofNeuralEngineering》。 這項成果是由UTS教授FrancescaIacopi的研究團隊,以及...
科學新知
阿茲海默症
早篩大突破!英科學家AI演算法預測2年內失智症風險 準確率達92%
2021-12-23/
記者 彭梓涵
近(16)日,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美國阿茲海默症協調中心(NACC)於30多國收集超過15,300多名參與者數據,開發出可預測2年內罹患失智症風險的AI演算法,研究發現此機器學習模型在預測失智症上準確率高達92%,還可對四種常見失智症進行分類。相關研究已發表在《JAMANetworkOpen》期刊上。 目前已有不少科學家投入失智症臨床決策輔助工具開發,以提高臨床醫師的診斷,例如以心血管...
科學新知
血液檢測
《Nature》子刊:澳洲「蛋白質生物感測器」 助即時監測體內化療藥濃度
2021-12-20/
記者 巫芝岳
近(8)日,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QUT)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項基於蛋白質的生物感測器,透過電訊號偵測特殊人造蛋白質濃度,未來將能經由如血糖儀的輕便器材,隨時監測病人使用化療藥、免疫抑制劑等高毒性藥物時,體內藥物的濃度。該研究發表於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研究人員開發出一項可由常見化療藥物「甲氨蝶呤」(methotrexate)控制的人造蛋白質系統。該工具為一項「化學誘導二...
科學新知
抗衰老
生長激素
《Cell Reports》結腸生長激素促DNA損傷 助研發抗衰老新療法
2021-12-20/
記者 劉馨香
近(14)日,美國錫安山(Cedars-Sinai)醫學中心研究發現,結腸(colon)局部的非腦垂體生長激素(non-pituitarygrowthhormone,npGH)會隨著老化而增加,並且造成DNA損傷與有利於腫瘤發展的微環境。這項研究結果有助於研發新的抗衰老療法,研究發表於《CellReports》。 老化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其中一種衰老的指標是DNA的過度損傷。受損的DNA通常會活化一...
科學新知
非小細胞肺癌
癌症治療
免疫療法
《Nature》子刊:奈米粒子助攻癌症免疫療法 扭轉惡性肋膜積液治療困境
2021-12-17/
記者 吳培安
美國時間16日,維克森林大學醫學院(WakeForestSchoolofMedicine)的研究團隊,針對不易治療的晚期轉移癌症——惡性肋膜積液(malignantpleuraleffusion,MPE),開發出一種奈米粒子結合癌症免疫藥物的潛在新療法,並在人類細胞及老鼠實驗初步證實對MPE的腫瘤抑制效果,有望成為MPE的新療法。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NatureN...
科學新知
再現性
癌症
癌症論文實驗再現性僅46% 為期8年RPCB發布最終結果
2021-12-11/
記者 劉馨香
一項耗資200萬美元、為期8年,嘗試複製(replicate)具有影響力的臨床前癌症研究論文的計畫——「ReproducibilityProject:CancerBiology」(RPCB),7日在《eLife》上發布了令人不安的最終結果,顯示被評估的50項實驗中,只有不到一半(46%)經得起檢驗。但批評人士認為,一次性的複製嘗試無法說明完整情況。 該計畫是迄今為止,最強力...
科學新知
心血管疾病
基因定序
《Nature》NIH首證:基因資料涵蓋「多元人種」 預測心血管疾病更精確
2021-12-11/
記者 巫芝岳
近(9)日,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科學家,透過收集兩百多項、涵蓋全球五大人種共165萬人的「基因變異與心血管疾病關聯」研究,首次證實在此類研究中,多元人種數據所提供的風險預測,比起過去研究以歐洲族裔為主的資料庫更加精確。該研究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統計至今,學界已有超過6千項針對特定基因變異與心血管疾病關聯的研究,但這些研究設計多數侷限於歐美,人種以歐裔為主。因此,本研究團隊集結...
科學新知
NIAID
moderna
mRNA
HIV
《Nature》子刊:NIAID攜手莫德納 開發mRNA愛滋疫苗 動物試驗降79%感染風險
2021-12-10/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9日,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旗下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科學家與莫德納(Moderna)研究人員攜手,以mRNA技術平台開發出HIV疫苗,在小鼠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試驗中顯示,該新型疫苗不僅安全,還可誘發靶向HIV病毒的抗體與細胞免疫反應,感染風險降低79%。該研究發表於《NatureMedicine》。 該實驗性mRNA疫苗的機制與mRNA新冠(COVID-19)疫苗類似,...
科學新知
新冠病毒
新冠疫苗
中和抗體
Omicron最新研究!疫苗中和能力遽降40倍 打第三劑可回復
2021-12-09/
記者 劉馨香
隨著新冠病毒Omicron變異株在各國傳播,科學家也焦急地等待更多數據來回答:疫苗對Omicron病毒的效果如何?近(7、8)日,南非和德國的科學家以及輝瑞(Pfizer)公司,相繼發布了尚未經同儕審查的小型研究初步結果,顯示疫苗對抗Omicron感染的效果較差,但仍然可能對重症提供保護力,而疫苗第三劑或加強劑可恢復部分的疫苗有效性。 南非研究:抗體中和活性降40倍在南非的研究中,非洲健康研究所(...
第一頁
上一頁
53
54
55
56
57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