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科學新知
科學新知
NEW
《NEJM》諾和諾德減肥GLP-1明星藥 緩解關節炎疼痛媲美鴉片類止痛藥
科學新知
NEW
《Nature》子刊: 4D揭示大型內皮細胞源性EV生成過程
科學新知
NEW
美癌症登月計畫建構腫瘤3D圖譜!最新12篇研究登《Nature》
科學新知
轉譯研究
張鋒
《Nature》子刊「2020年最頂尖20名轉譯研究者」出爐!
2021-11-15/
記者 吳培安
美國時間9日,知名學術期刊《NatureBiotechnology》公布「2020年度最頂尖20名(組)轉譯研究者」(Top20translationalresearchers)名單,其中以CRISPR基因編輯應用聞名、麻省理工學院(MIT)生物工程科學家張鋒(FengZhang),他以高達34項於歐美獲授權的發明專利拿下榜首。 這項名單是以研究者在前一年度於歐洲、美國獲得授權的發明專利數目,前5...
科學新知
鹽
下視丘
大腦
《Cell》子刊:研究首揭鹽分讓大腦下視丘活躍、血流減少機制
2021-11-14/
記者 劉馨香
近(2)日,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GeorgiaStateUniversity)在《CellReports》發表研究,首次揭露在大腦深處神經元活動與血流之間的關係,以及大腦如何受到鹽份攝入的影響。研究發現,攝入鹽分會使下視丘活躍,此時該區域血流量反而減少,造成缺氧的微環境。通常當神經元活躍時,該區域血流量會迅速增加,這種關聯性稱為神經血管耦合(neurovascularcoupling)或是功能性充...
科學新知
抗體藥物
ADC
抗癌
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谷底反彈的明日之星
2021-11-12/
EternalOneBioIndustryClub
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conjugates,ADCs)出現的契機由於缺少對於難治型或頑固型之末期癌症的應對方式,多方用藥或治療是臨床上不得不的處置,然而,這樣的方式常使得癌細胞暴露於相當重的環境壓力,讓它們的基因不穩定性增高而誘發更高的異質性。同時,也會讓整個腫瘤微環境偏向更適合其生長的環境,阻礙了免疫細胞及抗癌藥物清除癌細胞的效率[1]。當癌症已經轉移到身體的其他部位,而只剩...
科學新知
新冠肺炎
抗體療法
變種病毒
《Science》子刊:新冠抗體再發現! 美北卡團隊從SARS檢體挖出「廣效」抗體
2021-11-11/
記者 巫芝岳
儘管新冠疫苗接種普及率越來越高、口服藥物逐一問世,但能對抗多種變異體的「廣效」抗體研究仍未停歇。美國時間2日,一組由北卡羅來納大學(UNC)和杜克大學(DukeUniversity)合作的團隊,從過去SARS病人的檢體中,發現對新冠病毒及多種變異體都具中和力的抗體,甚至可望對抗未來從動物傳入的其他冠狀病毒。研究論文發表於期刊《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這組由UNC...
科學新知
蛋白質
X光
澳研發史上最薄實驗用X光感測器 盼看見細胞、蛋白質「即時」X光影像
2021-11-09/
記者 巫芝岳
近日(10月27日),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蒙納許大學(MonashUniversity)的科學家,以硫化亞錫(SnS)為材料,成功開發出史上最薄、厚度僅10奈米的X光感測器,在細胞、蛋白質的研究上,可望藉此獲得最即時的X光影像。該論文也登上材料科學頂尖期刊《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SnS為一種常見的半導體、電池材料,其在太陽光電系統、場效電晶體(f...
科學新知
CAR-T
癌症治療
細胞治療
《Nature》美研發創新「胜肽靶向」CAR-T細胞 成功清除小鼠神經母細胞瘤
2021-11-09/
記者 吳培安
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的研究團隊,近(3)日於頂尖學術期刊《Nature》發表了一種新型的CAR-T細胞技術,能夠透過「以胜肽為中心」(peptide-centric)的嵌合抗原受體(PC-CARs),靶向過去被認為無法被鎖定的癌細胞生存關鍵蛋白質。研究團隊表示,預期在2022年稍晚或2023年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雖然CAR-T細胞的發明,被視為是白血病(leukemia)治療的一大突破,但迄今在實體癌...
科學新知
HPV
子宮頸癌
《Lancet》HPV疫苗預防力達87% 子宮頸癌將在英國絕跡!?
2021-11-08/
記者 李林璦
近(3)日,在一項英國大規模、長達數十年針對接種人類乳突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疫苗的研究顯示,二價疫苗保蓓(Cervarix)的預防效果達87%,可將子宮頸癌病例從24%降低至1%,幾乎讓子宮頸癌在英國絕跡。該研究發表於《TheLancet》。 2008年9月1日,英國為所有12至13歲青少女提供HPV疫苗Cervarix,作為例行性疫苗接種(Routinevacc...
科學新知
國衛院
自體免疫疾病
全身性紅斑狼瘡
國衛院攜中榮、高醫大 證實「GLK基因變異」可精準檢測紅斑狼瘡
2021-11-08/
記者 巫芝岳
今(8)日,國衛院發表其免疫醫學中心的最新研究,證明GLK(又名MAP4K3)蛋白激酶基因變異,為全身性紅斑狼瘡(SLE)的關鍵致病因子。該研究已在10月發表於期刊《AnnalsoftheRheumaticDiseases》。國衛院譚澤華特聘研究員率合作團隊,自2009年起研究SLE致病成因,與精準診斷的生物標記,他們在2011年,首度發現調控發炎反應的酵素蛋白激酶「GLK」是自體免疫疾病SLE的...
科學新知
嗅覺
神經科學
《PNAS》人聞到臭味會「不經意識」迴避?! 瑞典解嗅覺反應新機制
2021-11-08/
記者 巫芝岳
近日(10月19日),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KarolinskaInstitutet)的科學家,透過小規模的人體實測,闡明一項人類在聞到環境中「與危險相關」氣味時,如何觸發身體「不經意識」迴避的神經訊號傳遞機制;此外他們也發現,比起好聞的氣味,對於這些令人不適的味道,大腦會更快接受到訊號。該研究發表於期刊《PNAS》。動物透過嗅覺器官接收並區分氣味,而這些氣味很大一部分與其健康和生存威脅相關,不過長...
科學新知
iPS細胞
阿茲海默症
iPS細胞療法成阿茲海默症曙光?美GABAeron公布最新臨床前研究
2021-11-03/
記者 吳培安
10月27日,美國細胞療法公司GABAeron於國際幹細胞研究學會(ISSCR)和日本再生醫學學會(JSRM)會議中,發表一項以人類誘導多潛能幹細胞(iPSC)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臨床前研究成果,顯示其開發的人類iPSC衍生中間神經元前驅細胞,能夠整合到帶有人類APOE4基因的疾病模型小鼠海馬迴中,且細胞能夠存活、整合到既有的海馬迴神經網路,逆轉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電生理特徵。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團隊...
科學新知
CAR-T
光遺傳學
CAR-T安全性解方!?《Nature》子刊:奈米光遺傳學為CAR-T細胞裝上「光控開關」
2021-11-02/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10月25日,德州農工大學(TexasA&MUniversity)發明一種新的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細胞)─LiCAR-T細胞,只會在特定藍光激發下才會發揮作用,在黑暗中則處於休眠狀態,運用奈米光遺傳學技術,不僅可降低傳統CAR-T細胞產生的細胞毒性副作用,也為個人化精準癌症療法奠定了基礎。該研究發表於《NatureNanotechnology》。 CAR-T細胞療法是近年...
科學新知
帕金森氏症
《Neurology》:美國帕金森氏症死亡率20年增63% 白人死亡率最高
2021-11-01/
記者 劉馨香
近日(10月27日),一項新研究顯示,在過去20年,死於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disease)的美國人數量增加了63%,其中,男性死亡率為女性的兩倍,而與其他族裔相比,白人的死亡率也顯著更高。該研究發表於《Neurology》。研究團隊分析了美國「國家生命統計系統」(NationalVitalStatisticsSystem)的數據,發現1999至2019年之間,有近48萬美國...
第一頁
上一頁
55
56
57
58
59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