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觀遺傳學立大功!科學家發現肝受損再生新途徑

2019-06-24 / 記者 吳培安
近(20)日,紐約大學阿布達比分校研究團隊發現,透過移除表觀遺傳基因體(epigenome)中負責抑制跳躍基因的特定調節因子UHRF1,將能夠促進被切除的肝臟組織再生,是未來肝腫瘤切除手術的重要參考。這份研究刊登在《DevelopmentalCell》上。研究團隊在小鼠實驗中發現,如果移除了關鍵的表觀遺傳調節因子UHRF1,在肝臟中早期活化的再生基因會再度活化,促進被切除的肝臟組織再生。研究團隊還...

《Cell》張鋒創DNA顯微鏡 建構細胞新成像技術

2019-06-24 / 記者 李林璦
近日(20),美國哈佛-麻省理工布羅德研究所(BroadInstitute)和麥高文腦研究中心(theMcGovernInstituteforBrainResearch)的華裔科學家張鋒與另外兩位科學家JoshuaA.Weinstein和AvivRegev開發了一種細胞顯影的新技術—DNA顯微鏡,可能可以通過識別能攻擊腫瘤的免疫細胞來幫助改善某些癌症治療。該研究發表於《Cell》上。 ...

科學家發現粒線體酵素CYP2D6有望成為帕金森氏症新標靶

2019-06-23 / 記者 吳培安
近(21)日,美國賓州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存在於粒線體中的酵素CYP2D6有機會成為帕金森氏症的新藥標靶。他們在小鼠實驗發現,CYP2D6和某些香菸、酒精或是某些食物中成分代謝而成的毒素代謝有關,抑制CYP2D6能夠減少小鼠的類帕金森氏症症狀。這份研究成果刊登在《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帕金森氏症至今仍找不出單一致病成因,但有許多化合物被認為會導致這種疾病,例如...

《Nature Genetics》大腸直腸癌可能於早期就已轉移!?

2019-06-21 / 記者 李林璦
日前(17),由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醫學和遺傳學助理教授ChristinaCurtis聯合其他4所研究機構所做的研究顯示,在實際診斷為轉移性大腸直腸癌(Metastaticcolorectalcancers)之前,腫瘤可能已經轉移到大腦或肝臟。該研究發表於《NatureGenetics》。 大腸直腸癌是美國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通常會轉移到肝臟,較少見轉移到大腦,從前,大部分認為癌症晚期才會發生轉移...

《Communications Biology》卵巢癌新型診斷方式 避免不必要手術

2019-06-21 / 記者 李林璦
昨(20)日,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University)和哥德堡大學(UniversityofGothenburg)Sahlgrenska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血液測試能更精確地診斷卵巢癌,可減少不必要的手術之外,也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該研究發表《Nature》的子刊《CommunicationsBiology》上。 該檢測方式是與總部位於烏普薩拉的生物技術公司Olin...

日本科學家最新發現!特定癌症免疫療法可能導致患者罹糖尿病

2019-06-18 / 記者 吳培安
近(11)日,日本大阪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某些癌症療法中採用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checkpointinhibitors,ICIs)若攻擊到胰島β细胞,可能使癌症患者罹患第一型糖尿病。此研究成果於今年5月刊登於《DiabetesCare》。此研究透過組織染色檢驗法,針對一位接受ICIs治療的腎癌患者進行深入研究。研究第一作者ShoYoneda表示,他們發現腫瘤已經轉移擴散到患...

《Nature》大腦神經細胞入侵腫瘤細胞!?

2019-06-18 / 記者 李林璦
近日,法國國家健康及醫學研究院(INSERM)ClaireMagnon的研究團隊表示,在一項小鼠研究中發現,一種來自大腦神經細胞形成區域的神經祖細胞(neuralprogenitorcell),發生遷移至前列腺腫瘤中,這些細胞入侵腫瘤微環境並產生新的神經細胞,該研究發表在《Nature》上。 在2008年研究中,就發現在前列腺腫瘤中出現新形成的神經細胞,其與惡性腫瘤的發展和腫瘤擴散到體內的其他位置...

《Nature》新型基因編輯工具 跳躍基因可插入長達10,000 個鹼基對

2019-06-16 / 記者 李林璦
近日(12),哥倫比亞醫學院(ColumbiaUniversityVagelosCollegeofPhysiciansandSurgeons)的科學家們的一項新技術可以解決當前基因編輯工具的缺點,他們將新技術稱為INTEGRATE,利用來自霍亂弧菌(Vibriocholera)的「跳躍基因」,又稱轉座子,將其改造後,可在不切割DNA的狀態下,將任何DNA序列可靠地插入基因組中,研究人員稱該技術與分...

《NEJM》第1型糖尿病新里程碑 抗體藥治療可延緩發病達2年以上

2019-06-13 / 記者 李林璦
日前(9),ProventionBio在第79屆美國糖尿病協會年會(ADA)上,發表了一項第1型糖尿病的重大研究,可通過2周的靜脈注射CD3抗體藥物teplizumab進行預防性免疫治療,將第1型糖尿病患(T1D)的發病延遲2年以上。研究結果也同步發表於《NEJM》。本次臨床試驗長達8年,此一新藥研發主要成員,帕克研究所主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糖尿病中心代理主任和教授Jeff...

《Nature》腸道菌群差異影響藥效 三分之二藥物被代謝!?

2019-06-12 / 記者 李林璦
近日(3),在《Nature》上發表了一篇研究顯示,生活在腸道中的細菌可能會在藥物進入血液前將其進行代謝,進而影響了藥物的實際療效,此項研究成果將揭示為何許多藥物對每個人的療效不同,並有望在未來,依據腸道菌相的組成來調整藥物的開立,以提高藥物的治療效果。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測試了271種口服藥物,包括常見的抗憂鬱藥Prozac(Fluoxetine)、降血壓藥Cardizem®(Dilti...

莫斯科學者從嗜熱菌開發出新型螢光蛋白 可在無氧、高溫條件下操作

2019-06-02 / 記者 彭梓涵
日前,莫斯科物理和技術研究所的生物學家,打造一種尺寸為12-16kDa的新螢光蛋白CagFbFP,除了可用紫外光與藍光照射,在極端溫度條件下蛋白質也表現穩定,研究團隊認為,此螢光蛋白具有作為顯微鏡下追蹤蛋白質的潛力。相關研究已發表於《Photochemical&PhotobiologicalSciences》期刊上。由莫斯科物理和技術研究所的生物學家,從嗜熱菌Chloroflexusagg...

《Nature》膠水成分可大幅改善造血幹細胞培養效率

2019-05-31 / 記者 薛瀹熢
據29日發表於《Nature》的研究,來自日本東京大學與美國史丹佛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在幹細胞體外培養的過程中假如加入「膠水」的成分之一,聚乙烯醇(PVA),便能成功使幹細胞的數量放大數百倍。對這樣的結果,參與研究的科學家也驚訝的表示非常難以置信。數十年來,研究人員一直試圖在實驗室中大量培養造血幹細胞(HSCs),然而到目前為止,一直沒有人能夠成功創造出能夠有效生產出有足夠用於注射數量的幹細胞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