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季節晝夜變化如何影響大腦? UCSD首揭「神經傳導物質」變化

2022-09-08 / 記者 巫芝岳
近(2)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的科學團隊,在小鼠中發現了一項「因晝夜長短變化造成神經傳導物質分泌改變」,進而影響行為的機制。該發現可謂首次突破在季節性光週期變化相關研究中,一直無法了解的分子訊號機制,研究論文發表於期刊《ScienceAdvance》。科學家過去雖已知道,因季節改變而造成的晝夜長短變化,會影響動物大腦與荷爾蒙變化,進而影響心理健康,例如因冬季白日時間減少而造成憂鬱的「...

《PNAS》科學家首揭特定分子訊號 維繫血腦屏障外更影響神經活動

2022-08-19 / 記者 巫芝岳
近(15)日,美國南加大(USC)與巴克老化研究所(BuckInstituteforResearchonAging)的科學家,首次在果蠅幼蟲中發現,血腦屏障(BBB)中的特定分子訊號,除了在維繫屏障功能有所必要外,也會進一步影響神經元訊號。該研究發表於期刊《PNAS》。研究人員針對與維繫血腦屏障相關的「Notch訊號傳導途徑」進行研究。這項涉及細胞表面Notch受體、存在於果蠅和人類體內的分子訊號...

《Nature》耶魯創「死後回復循環、細胞功能」新技術 豬隻實驗已成功!

2022-08-05 / 記者 巫芝岳
近(3)日,耶魯大學醫學院(YaleSchoolofMedicine)的科學家,發明了一套能在動物死亡後,能回復其血液循環,及部分細胞和組織功能的技術;該技術已在豬身上實驗成功,未來有望協助人類在手術過程中維繫器官運作、延長手術時間,甚至擴大器官捐贈的利用範圍。研究論文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這項名為「OrganEx」的技術,建立於耶魯團隊於2019年開發的「BrainEx」技術之上。Br...

《Science》破解海馬迴「神經膠質細胞」記憶整併機制! 盼成思覺失調症治療基礎

2022-07-19 / 記者 巫芝岳
近(14)日,奧地利維也納醫學大學(MedicalUniversityofVienna)的研究團隊,發現海馬迴中的神經膠質細胞(neurogliaformcell),用以整合「當下情境」與「過去記憶」的機制。這項如「紅綠燈」般調節的機制,能讓大腦順暢連結記憶,卻又不至於混淆。該發現也對思覺失調症、自閉症等療法開發,提供了新的科學基礎。研究論文已發表於頂尖期刊《Science》。該團隊針對海馬迴中的...

《Science》美研發軟性電子止痛裝置 精準「冷卻」神經元

2022-07-04 / 記者 巫芝岳
近日(6月30日),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University)科學團隊,開發出一項能「冷卻」神經來緩解疼痛的「植入式軟性電子材料」,這項僅有一張紙的厚度、最寬處直徑只有5毫米的軟性裝置,能鎖定特定神經元止痛,且使用後可完全被人體吸收、不需再以手術取出。該研究發表於頂尖期刊《Science》。該研究是在西北大學材料科學教授JohnRogers,與聖路易華盛頓大學(WUSTL)醫學院...

《Cell》子刊:韓揭阿茲海默「尿素循環」 星狀膠細胞可望成治療標靶!?

2022-06-30 / 記者 巫芝岳
近(22)日,韓國基礎科學研究所(IBS)的科學家,首次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腦中,「星狀膠細胞」(astrocyte)進行的一項以尿素為產物的代謝循環,該循環會由有毒的「β類澱粉蛋白」(Aβ)引起,導致神經退化。此團隊也在小鼠模型中證實,若抑制星狀膠細胞的「鳥氨酸脫羧酶」(ODC1)基因表現,將可改變該循環,讓此酶有望成為未來治療的新標靶。該研究發表於期刊《CellMetabol...

《Nature》UCLA解「記憶連結」分子機制 愛滋藥有望成記憶受損新解?!

2022-05-30 / 記者 巫芝岳
近(25)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科學家,在頂尖期刊《Nature》上發表的研究,首度證實了動物將不同時間下所形成的多項記憶,進行「連結」時的分子機制。此外,由於該機制與愛滋病毒(HIV)感染的一項受體有關,因此研究中也顯示,使用常見愛滋藥物maraviroc治療小鼠,可能具有「恢復記憶」的效果,未來,或許有望成為阿茲海默症、中風、帕金森氏症的神經疾病的新解方。動物大腦中,具有能把新記...

「運動護腦」證據再一項!?《Neurology》運動量大者 腦部灰質體積較大

2022-04-15 / 記者 巫芝岳
近(13)日,法國諾曼第大學(Normandy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在一項針對平均年齡69歲的長輩,進行運動量與大腦、心血管健康的研究中指出,運動量大的人,腦部灰質的體積會較大,且此變化很可能是因運動能「維持胰島素濃度和身體質量指數(BMI)較低」所導致,再次顯示運動對於腦部健康的好處。該研究發表於期刊《Neurology》。研究人員針對134名平均年齡為69歲、無記憶問題的人進行研究...

《Nature》32萬人10年基因數據 揪思覺失調症罕見基因突變

2022-04-11 / 記者 巫芝岳
近(7)日,頂尖期刊《Nature》上同日刊出的兩篇論文,綜合發表了目前最大規模的思覺失調症研究。透過外顯子定序與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該研究共涵蓋32萬人、追蹤長達10年數據,指出280多處與思覺失調症相關的基因體區域,及10項過去未知、會明顯增加患病風險的罕見基因突變。該兩篇研究,是由哈佛大學(HarvardUniversity)、麻省理工學院(MIT)、英國卡迪夫大學(Cardiff...

《Nature》牛津800人研究:新冠輕症者 腦損、認知衰退仍明顯!

2022-03-08 / 記者 巫芝岳
近(7)日,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ofOxford)的臨床神經科學團隊,比較共近800例新冠肺炎確診者與健康人的腦部影像後發現,即使只有輕症,病毒仍可能造成包括:特定腦區灰質變脆弱、腦組織受損、全腦體積減少等腦損傷;該研究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雖這些損傷是否會產生終生影響,仍有待研究,但由於這是目前少數針對輕症患者的腦部病變分析,因此深具代表性。該研究共分析了785名英國人體...

《Nature》子刊:大腦如何記「時序」? 科學家首揭海馬迴「時間編碼」機制

2022-02-18 / 記者 巫芝岳
近(8)日,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I)的科學家,首次在大鼠海馬迴中,發現大腦如何記錄特定事件發生時序的機制;該項結合機器學習的研究指出,動物對於非空間記憶,會在海馬迴形成特定的「時間編碼」,以區別事件發生的順序。研究論文發表於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該研究團隊由UCI神經生物學與行為學副教授NorbertFortin領導,他們透過讓大鼠聞嗅五種氣味,同時監測大腦中神經元的...

《Cell》突變Tau蛋白影響粒線體功能! 首揭Tau完整交互作用 盼助神經退化疾病治療

2022-01-24 / 記者 巫芝岳
美國時間20日,加州巴克老化研究所(BuckInstituteforResearchonAging)的科學家,首次揭開已知和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相關的Tau蛋白突變,是如何影響神經細胞粒線體功能,及神經細胞最終如何釋放Tau蛋白,使其擴散到整個大腦的完整機制;對未來相關療法開發,可能提供莫大的助益。該論文發表於期刊《Cell》。該研究團隊使用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C)衍生的神經細胞,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