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原因大不同 生物技術成治療曙光:喪失視覺後的《末日光明》

2020-04-30 / 記者 楊傑名
影集《末日光明》背景設定在數百年後的虛構世界,人類因某種病毒肆虐而導致大量死亡,剩下倖存者皆喪失了視覺,卻也讓他們的聽覺與嗅覺更為敏銳。現實的臨床醫學上,導致早期失明的原因很多,究竟在生物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下,是否能提昇盲人重見光明的機會?2019年11月1日首播的《末日光明(See)》是一部由蘋果公司在其線上媒體串流平台AppleTV+播出的原創網路影集,找來曾飾演「水行俠」的JasonMomo...

學名藥突破專利困境兩大招

2020-04-30 / 專欄:侯慶辰
案例»2018年7月,中國上映了一部電影《我不是藥神》,講述了一個窮困潦倒的男性保健品商販成為印度學名藥「格列衛(Gleevec®)」獨家代理商的感人故事。這部電影在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和第55屆臺灣電影金馬獎中獲得多個獎項,學名藥和原廠藥的巨大價格差異引起大家的廣泛關注。2013年4月,格列衛化合物在中國的專利權保護到期,豪森、江蘇正大天晴、石藥等分別獲得中國國家食品藥品...

合一5.3億美元授權案 臺灣生技轉骨里程碑

2020-04-30 / 特約:宋豪麟
4月15日,合一生技宣布與丹麥皮膚科大廠LEOPharma簽訂一筆總金額(不含未來銷售權利金)達5.3億美元的授權案,創下臺灣生技史上本土開發單一產品最大的授權紀錄.合一的股價也自該起連續數日漲停。但出現不少討論、質疑的聲音,業界指出,該授權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臺灣投資人對這樣的授權案,又到底該如何看待?撰文/宋豪麟圖/本刊資料中心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Medtrack統計,2018~2019年所有授...

新冠疫情下FDA 第二季5大新藥審批

2020-04-30 / 記者 劉端雅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致力於解決新冠肺炎大流行,但也積極審查治療癌症和其他嚴重疾病患者的治療方法。從2020年第一季FDA審批新藥的進度來看,並沒有因疫情影響而停滯。第二季有5家製藥商的新藥審批備受關注,包括其處方藥使用者付費法(PDUFA)審核期限都集中在第二季。 新冠疫情衝擊全球經濟,製藥業也不例外。根據GlobalData最新的報告顯示,全球市值排名前20名的製藥公司,跟去年第四季...

雲象科技邁進全球級AI醫療影像公司

2020-04-30 / 記者 李林璦
在臺灣醫療影像、數位玻片領域知名的雲象科技,運用深度神經網路打造了AI醫療影像開發平台「aetherAI」,應用遍布鼻咽癌病理玻片、骨髓抹片分類、大腸內視鏡瘜肉偵測、吞嚥攝影、腎絲球偵測等等,又進一步擴展到放射影像,可辨識X光片的脊椎特徵點。合作遍及各大醫學中心,如長庚醫院、臺大醫院、國泰醫院、臺北榮民總醫院、三軍總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與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洛杉磯西達塞奈醫學中心等等。 數...

新冠疫情下生醫發展之道 加強市場調查定位與深耕強化國際連結

2020-04-30 / 記者 劉端雅
因應新冠疫情衝擊全球各經濟領域,《環球生技》舉辦「2020環球生技產業報告教室」一系列論壇,第一場論壇在4月15日於南港生技育成中心登場,邀請科睿唯安諮詢顧問趙宇薇、台康生技營運長張志榮、瑩碩生技醫藥執行長顏麟權蒞臨現場,分析新冠疫情下的生醫發展之道。撰文/劉端雅 攝影/林嘉慶新冠疫情「黑天鵝」突襲,重創全球經濟,尤其是旅遊娛樂業、全球運輸、製造產業、奢侈品、銀行和保險、能源等更成為重災區。相對之...

捷絡打造全球第一商業化「3D病理組織影像系統」

2020-04-30 / 記者 巫芝岳
技轉自國立清華大學腦科學中心授權的腦神經影像技術,捷絡在清大生科院江安世、楊嘉鈴和張大慈三位教授的加持下,結合人工智慧(AI),發展出目前全球第一商業化「3D腫瘤影像系統」,不但突破病理組織影像目前僅有2D的限制,能完整呈現組織原始細節,也比傳統2D快10%的速度產出報告。 精準醫療時代來臨,為了達到「治療」上的精準,「檢測」的精準度也越趨受重視。隨著X光、電腦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造影(MR...

錯過先機、缺公衛醫療人才、篩檢量不足、暫無疫苗

2020-04-30 / 記者 劉端雅
2020年4月14日,全球台灣醫衛總會、台灣世衛外交協會、台灣聯合國協會三大民間團體及立法院跨合作,舉辦「臺灣防疫外交展望直播論壇」,邀請國內衛生、醫療護理等專家分析臺灣目前防疫的情況,並透過全球連線方式,邀請旅居國外的講者分享美國、越南、德國、英國、加拿大的防疫經驗。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全球確診病例突破290萬。臺灣在這波疫情中超強部署防疫,備受全球矚目和讚譽。根據英國智庫DeepKnowl...

防疫檢測 臺力精銳盡出

2020-04-30 / 記者 王柏豪
全球SARS-CoV-2檢測仍然嚴重告缺,疫情開啟臺灣分生檢測國際大門。金融分析機構Cowen分析,光美國新型冠狀病毒抗體測試市場就將開啟數十億美元的競爭,臺灣新冠檢測短線市場也估計約40~60億元檯幣。中研院、國衛院、工研院研發成果積極拉動產業,臺灣深耕海外的廠商,國際合作捷報頻傳,臺廠精銳盡出,自組檢測聯盟展現民間實力。責任編輯/王柏豪採訪撰文、攝影/王柏豪、彭梓涵視覺設計/林嘉慶美術設計/黃...

萊弗斯QLoci全自動化系統 預計8月CE取證

2020-04-30 / 記者 彭梓涵
產業要有Vision 思考未來精準定位臺灣檢體量不夠,很多廠商都遇到類似的狀況,大家都和中研院、測試單位溝通討論,但似乎最終也沒有得到鏈結。一些公司這兩個月來只能做內部人造病毒測試。政府在這次疫情上,資源較偏向學術、法人端。跟美國EUA和開放有CLIA認證的臨床實驗室進行驗證的商業運作很不同。臺灣檢測業,這一波Window已經錯過了,所以要有Vision思考未來的精準定位。為了在最短時間內,找出最...

合成胜肽技術增溫引生醫保健競逐

2020-04-30 / 記者 巫芝岳
從藥物、疫苗到保健食品,全球胜肽合成市場,預估至2026年將以13%的年複合成長率急速增長。這項擁有百年歷史、如同樂高積木變化多端的合成胜肽技術,如何被開發而來?除了化學合成法大幅進步,透過基因工程技術開發的生物合成法…… 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GrandViewResearch2019年報告,2018年全球胜肽合成(PeptideSynthesis)市場規模為3.78億...

盧毓琳: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調整醫藥行業佈局重塑觀念

2020-04-30 / 記者 王柏豪
被譽為「香港生物科技之父」的盧毓琳教授,現任香港特區政府食物及環境衛生諮詢委員會主席、「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主席。榮獲2019年度伯里克利國際獎,是該獎項自1986年創立以來,獲頒的第二位亞洲人。早年他曾任美商PerkinElmer(珀金埃爾默)生物科技上市企業的亞太區總裁,曾獲得2008年「世界傑出華人獎」及2007年中華「十大財智人物」稱號。更早於1990年代開始出任香港政府公職,曾任香港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