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服務項目
聯絡我們
雜誌訂閱
下載 APP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產業情報
投資雷達
生技名人錄
生醫動態
影音報導
環球雜誌
環球生技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回首頁
產業情報
產業情報首頁
每日要聞
生技醫藥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數位醫療
科學要聞
政策法規
投資雷達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投資評析
生醫公司資料庫
生技名人錄
名人專欄
專家觀點
人物專訪
生醫動態
臺灣知識庫
國際醫學匯
產業快訊
公司報導
創新管理學苑
生醫永續(CSR)
本刊公告
生醫徵才(待開放)
影音報導
影音報導台首頁
生技名人錄
產業報告教室
現場直擊
閣樓播 Bio
產業活動
環球生技
雜誌
書坊
生技名人錄
專家觀點
專家觀點
專家觀點
盧毓琳
盧毓琳: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調整醫藥行業佈局重塑觀念
2020-04-30/
記者 王柏豪
被譽為「香港生物科技之父」的盧毓琳教授,現任香港特區政府食物及環境衛生諮詢委員會主席、「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主席。榮獲2019年度伯里克利國際獎,是該獎項自1986年創立以來,獲頒的第二位亞洲人。早年他曾任美商PerkinElmer(珀金埃爾默)生物科技上市企業的亞太區總裁,曾獲得2008年「世界傑出華人獎」及2007年中華「十大財智人物」稱號。更早於1990年代開始出任香港政府公職,曾任香港工...
專家觀點
編輯筆記
生命科學大師–何以為大學,因為有大師!
2020-04-30/
編輯部
新冠疫情還在持續,全球許多地方都還沒解封,小明跟大家一樣只能用通訊和遠在地球另一方的家人們「隔空」相會,我非常想念這些外甥小子們,因為我始終深信,小傢伙們本人永遠比視訊中(即使用了美圖機)更帥、更可愛!小子們都改用線上遠距上課,有一次還叼著牙刷、滿嘴牙膏泡對我說:我要去開電腦,要上課了……這一場新冠肺炎全球流行疫情,對世界帶來的衝擊與改變,甚於以往的SARS、禽流感。因...
專家觀點
新型冠狀病毒
李敏西:借鑒CEPI緊急疫苗五要點 儘速公布新冠疫苗指引
2020-04-18/
記者 吳培安
作者/國衛院感疫所李敏西研究員、雲如臨研究助理 編輯整理/吳培安(以下李敏西研究員以「李」簡稱)去(2019)年12月初,中國湖北省武漢市開始出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到了2020年1月,證實病原體為與SARS冠狀病毒相似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此疾病正式命名為COVID-19,並於2020年3月11日公告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關注(PHEIC)等級。截至4...
專家觀點
編輯筆記
不忍苛責政府 臺灣檢測產業暗自啜泣……
2020-04-01/
編輯部
一次世人都不想碰到的流行疫情,在不到三個月時間裡,就把臺灣過去努力數十年的外交進展,推到歐美各國領袖都不得不把臺灣收進眼底,31個國家的媒體都對臺灣進行了讚譽報導。儘管,新冠肺炎境外移入確診案例持續增添,瞬間升高了國人對疫情的緊張,但相較包括美、英在內的強權國家防疫線不斷崩塌,就算臺灣一樣也出現物資搶購躁動,也依然是國際眼中的模範生。週末,大灣區一位生物醫藥產業權威組織領導前輩,微信傳來了一段廣播...
專家觀點
免疫療法
富禾生醫總經理李建謀:LDTS納入《特管辦法》提升台灣免疫治療市場地位
2020-03-31/
專欄:李建謀
雖然臺灣在細胞治療法規上准予開放,但在單獨治療的成效都尚未確定的情形下,臨床醫師也不知道該如何將細胞治療和其他療法合併使用。為了解決此臨床問題,政府首要之務應當先將「實驗室開發檢測與服務(LaboratoryDevelopedTestsandServices,LDTS)」的配套,納入法規框架之中。現在,臺灣已經有許多業者開發出LDTS,能針對不同患者的遺傳背景或病理狀況提供精準診斷。倘若這些診斷技...
專家觀點
免疫療法
富禾生醫總經理李建謀:LDTS免疫功能分析三階段驗證 用成效取得醫師信賴
2020-03-31/
專欄:李建謀
LDTS可說是將先進的實驗室科學成果,轉譯到臨床應用的重要一步,但對於初次接觸LDTS的臨床醫師來說,不免會感到陌生。因此,LDTS的發展必須經過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方法學的驗證(MethodologyValidation),第二階段是品質確保(QualityInsurance),第三個階段是深入驗證(IntensiveValidation),透過以上三階段的認證,讓臨床醫師在早期驗證階段就加入,...
專家觀點
細胞治療
富禾生醫總經理李建謀:建構分工整合產業鏈,解決細胞療法高價問題
2020-03-31/
專欄:李建謀
細胞療法已成為癌症治療的新選擇,但其沉重的費用負擔是一大問題,如何降低費用成為一大課題。除了LDTS的法規配套外,另一個就是再生醫療產業鏈的建構。2014年就開始推動細胞治療法規的日本,現在也正積極往這方向發展。臺灣目前有70~80家細胞相關業者,如果能讓國內的細胞治療業者團結起來,做到水平分工、垂直整合,就有機會讓末端療法產品價格下降,同時也可以解決國內醫療市場不大的問題。產業界如果能做到各司其...
專家觀點
專家觀點
Christine Lu
健康保險
遺傳檢測
Christine Lu: 新穎療法效益不明 未能納保最大障礙
2020-03-30/
記者 吳培安
成長於澳洲的ChristineLu從澳洲雪梨新南威爾士大學取得臨床藥理學博士學位,現為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群體醫學系(DepartmentofPopulationMedicine,HarvardMedicalSchool)暨哈佛格林健保(HarvardPilgrimHealthCareInstitute)副教授,並擔任精準醫療轉譯研究中心共同主任。主要研究精準醫療相關之政策、法規、倫理、醫療保險制度...
專家觀點
專家觀點
健保
李伯璋
健保開源節流!李伯璋:大數據「讓錢花在刀口上」
2020-03-28/
專欄:李伯璋
報導/巫芝岳今(28)日,衛福部中央健保署署長李伯璋,在由國衛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的「2020精準防癌高峰論壇」中表示,健保大數據經加值應用後,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重複檢驗支出,也能在評估癌症治療效果後,完善調整給付項目,讓健保「錢花在刀口上」。李伯璋表示,健保在癌症病人的支出中,檢驗費用佔最大比例,然而許多檢驗可能是在病人轉換醫院時重複進行的,若健康數據能以雲端等科技完善傳送,就能減少不必要...
專家觀點
專家觀點
張鴻仁
生技投資
張鴻仁:募資兩條路 找個富爸爸或另闢生路
2020-02-25/
專欄:張鴻仁
臺灣人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從來不靠政府 能自求生路撰文/吳培安、彭梓涵我們的投資以生技醫藥為主,除了健康食品、醫學美容、農業生技、口罩等消費型產品以外的,大多都有投,可以說是「雜家」。但之所以投得這麼廣泛,是和臺灣的特質有關。全世界多數的生技醫療投資幾乎都有專業化的重點項目,例如只投癌症,或是只投特定類別的醫療器材。但臺灣的生技產業還很新興,如果只投某個主題,可能頂多只能投三家。要說近年來對生技最大的...
專家觀點
專家觀點
瑞德西韋
生技大大可為
關鍵戰疫
張鴻仁:政府應藉新冠疫情 重視扶持防疫產業
2020-02-25/
專欄:張鴻仁
張鴻仁畢業於國立陽明醫學院醫學系,曾任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首任局長、中央健康保險局總經理、行政院衛生署副署長等要職,並參與了諸多臺灣公共衛生重要事件,包括SARS、痢疾、小兒麻痺、登革熱等傳染性疾病,以及改組衛生署防疫單位整合、健保IC卡上路等。2004年後,張鴻仁離開公職、踏入生技創投界,接手永豐餘集團旗下上智生技創投總經理,成為國內少數橫跨產、官、學、醫的人物。目前,除了擔任上騰生技顧問公司...
專家觀點
編輯筆記
「毒」你千遍也不厭倦……
2020-02-25/
編輯部
一個病毒,突然讓一些朋友急得關心起我來,因為,很多人都喊我「小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月11日臨時記者會中,陸委會主委陳明通用了「小明的故事」,自此,一向是冷笑話主角的「小明」,真是更悲情了!那個當晚,我手機LINE通知即刻跳出許多「小明」,朋友問我,現在究竟在那裡?原計畫年後到上海,年前知道的朋友不問就直接叫我:「好好隔離一下,別出來『毒』人哪!」。事實上,小明後來其實哪兒也沒去。目前,疫情...
第一頁
上一頁
2
3
4
5
6
下一頁
最後頁
熱門排名
查看更多
43位臺灣生醫校園大師出列!
李崇僖:以資料治理推動新醫療科技 迎戰超高齡社會
兩岸專利權延長補償差異 有利臺灣創新原研藥西進
南臺灣技轉大亨鄭添祿 「三神器」技轉金破億元
化解長照黑洞-再生醫學為高齡社會慢性疾病對策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生醫,希望老子有錢就能玩……
王奕嵐從化學聯考9分 到創新醫材的翻轉人生
李伯璋:務實面對醫院財務報表
李建謀:免疫力不是只看好壞 更要精準分析
陳仲瑄埋首數十年 國產質譜儀研發終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