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科學新知
科學新知
NEW
免標定!《Nature》子刊:創新光感技術揭開TLR訊號傳導機制
科學新知
NEW
DeepMind公開AlphaFold3底層程式碼 供非商業用途使用
科學新知
NEW
《Nature》子刊: 突破腫瘤微環境!抑制乳酸助T細胞重獲活力
科學新知
類固醇
藥物副作用
UKBiobank
《BMJ》UK Biobank最大規模類固醇影響腦部研究! 長期用藥恐影響認知功能
2022-09-01/
記者 巫芝岳
近日(8月30日),荷蘭萊登大學醫學中心(LUMC)團隊,於四大醫學期刊之一的《BMJ》發表的研究指出,口服或吸入式的「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即一般常見的類固醇藥物種類),可能與大腦白質、認知功能衰退相關。這項使用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UKBiobank)進行的研究,也是目前針對使用類固醇與大腦結構間的關係,規模最大的一項研究。該研究使用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UKBiobank)...
科學新知
幹細胞
胚胎
發育生物學
《Nature》英、美首創小鼠「幹細胞人造胚胎」 成未來器官移植新希望
2022-08-31/
記者 巫芝岳
近(25)日,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ofCambridge)和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科學家,以多種幹細胞成功培養出具有部分腦部與心臟結構的小鼠「人造胚胎」,這項成果除了可作為胚胎發育早期的基礎研究工具外,未來更可望進一步開發出用於移植的人類合成器官。該研究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這項人造胚胎,是由3種胚胎發育初期的幹細胞,以人工方式組成。研究團隊並證明其在母鼠子宮內,...
科學新知
產業
臺北生技獎
2022年臺北生技獎得主出爐!
2022-08-31/
記者 吳培安
素有「生技奧斯卡獎」之稱的臺北生技獎,於8月12日假臺北中信金融園區舉辦2022年度頒獎典禮。今年共有120件參賽單位角逐,最終由24家生技企業暨學研單位中脫穎而出。其中,「技轉合作獎」金獎得主為衛生福利部中醫藥研究所,「創新技術獎」金獎得主為富佳生技,「跨域卓越獎」金獎得主為雲象科技;「國際躍進獎」金獎則由逸達生技獲得。撰文/吳培安、劉馨香首屆於2004年舉辦、迄今已達19年的臺北生技獎,是由臺...
科學新知
產業
經濟部中企處締結8國 推生醫新創進軍國際
2022-08-31/
記者 劉馨香
中企處近來頻頻帶領臺灣新創在國際亮相,5月底參與立陶宛規模最大的新創盛會StartupFair,又於6月底在美國SelectUSA投資高峰會奪得冠、亞軍。中企處今年以來積極耕耘新創國際化,目前已至少與8國創育機構簽署合作備忘錄,推動臺灣新創海外落地。撰文/劉馨香今年5月底,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率領著包括智慧生理感測穿戴設備商「奇翼醫電」在內的5家臺灣新創公司,參加立陶宛規模最大的新創盛會Startup...
科學新知
產業
如何維持益生菌活性? 篩菌、製程到添加物步步揭密
2022-08-31/
記者 李林璦
益生菌長年都是最夯的保健產品,但鮮少人知道益生菌是怎麼製作,才能讓益生菌到達胃腸道時還能維持活性。從篩選耐胃酸、膽鹼的益生菌開始,到包埋、嚴格控管培養環境以及最後的冷凍乾燥,都需要步步為營才能維持益生菌的活性;此外,益生菌製作成產品時,還需要添加食品添加物、益生質,以提升適口性、穩定度,並幫助益生菌在腸道中生存更久。撰文/李林璦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的《2020國內保健營養食品產值暨產業概況分...
科學新知
溶瘤病毒
CAR-T
TCR-T
細胞療法
癌症治療
《Cancer Cell》讓冷腫瘤變熱!溶瘤病毒併用CAR-T/TCR-T啟動全新殺癌機制
2022-08-30/
記者 吳培安
美國時間25日,一項刊登在《CancerCell》的新研究指出,將溶瘤病毒療法(oncolyticvirotherapy)和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T細胞受體T細胞(TCR-T)等先進細胞療法併用,能夠激發出一種全新的細胞誘導死亡機制,有望成為針對實體腫瘤(solidtumors)的新希望。 溶瘤病毒是一類新型的癌症療法,這類病毒會狩獵、攻擊癌細胞,還能強化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的辨識和攻擊,...
科學新知
人工智慧
心血管
超音波
《ESC2022》AI評估心臟功能表現 更勝超音波檢查師?!
2022-08-29/
記者 吳培安
美國時間28日,由史丹佛大學與西奈山醫學中心(Cedars-SinaiMedicalCenter)共同組成的醫療AI研發團隊,在2022年歐洲心臟學會年會(ESC2022)上發表最新成果。該團隊透過臨床試驗證實,其所開發的AI演算法,在初步評估心臟超音波檢查的結果時,表現可比超音波檢查師(sonographer)還要來得好。 領導此研究的西奈山醫學中心Smidt心臟研究所DavidOuyang醫師...
科學新知
維生素D
失智症
國衛院:老年人長期補充活性維生素D3 失智症風險1.8倍
2022-08-29/
記者 劉馨香
今(29)日,國衛院表示,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莊志立研究員團隊,發現阿茲海默症小鼠補充維生素D反而加劇大腦的病變以及認知能力退化,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亦發現長期服用活性維生素D的年長者,失智症風險為未服用者的1.8倍。此研究結果與目前大眾對維生素D的使用認知有明顯的反差,值得醫界進一步研議。本研究成果已於2021及2022年分別發表於老化醫學領域知名學術期刊《AgingCell》。國衛院表示,過去...
科學新知
感測器
汗液
鋰
UCLA開發觸摸感測器 掌握精神疾病「鋰」藥物含量
2022-08-26/
記者 劉馨香
在8月21日至25日,美國化學學會(ACS)舉行實體與線上結合的2022年秋季年會,會中,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研究團隊發表了一種非侵入性的感測器,能在30秒內測量指尖表面汗液中的鋰含量,未來可應用於管理治療精神疾病的鋰藥物劑量,而無須前往醫院進行抽血檢測。適量的鋰,能緩解雙極性情感疾患(bipolardisorder)和憂鬱症,不過劑量太少時沒有作用,劑量太多則會帶來危險的副作用。除了劑...
科學新知
阿茲海默症
檢測、治療同時進行!香港浸會大學多能化合物 治療早期阿茲海默症
2022-08-25/
記者 彭梓涵
昨(24)日,由香港浸會大學(HKBU)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一種名為f-SLOH的多功能有機化合物,具有檢測、抑制β-澱粉樣蛋白(Aβ)聚集、同時也減少tau蛋白過度磷酸化和大腦中的神經發炎,具有治療早期阿茲海默症的潛力,該研究結果已發表在《RedoxBiology》期刊上。 F-SLOH這款有機化合物是由香港浸會大學黃文成教授團隊合成的多功能花青素探針(cyanineprob...
科學新知
帕金森氏症
退化性疾病
遠距照護
遠距醫療
《Nature》子刊:MIT帕金森氏症「居家呼吸感測AI」 助病情監測、加速藥物研發
2022-08-25/
記者 巫芝岳
近(22)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科學家,開發出一款可感測帕金森氏症患者「睡眠呼吸」的感測器,除了可幫助及早發現罹病、持續監測病情外,也有望以該工具加速藥物研發,該研究發表於期刊《NatureMedicine》。這項人工智慧模型,是以來自美國數間醫院和公共資料庫,共7,671名帕金森氏症患者的數據訓練而成,其識別出陽性的準確度為80%、識別出陰性的準確度為82%。此外,其也能從患者呼吸中,...
科學新知
新冠肺炎
新冠疫苗
輝瑞
《NEJM》輝瑞新冠藥Paxlovid 只降低老年人住院、死亡風險
2022-08-25/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23日,以色列最大醫療服務機構ClalitHealthServices(CHS)發表了一項超過10萬人的新冠肺炎藥物Paxlovid(nirmatrelvir)臨床觀察性研究,結果顯示,輝瑞(Pfizer)的Paxlovid僅對於治療65歲以上的患者有效,在40至64歲的患者中沒有顯著有效的證據。該研究發表於《NEJM》。 該研究是觀察性、回溯性研究(retrospectivestudy)...
第一頁
上一頁
37
38
39
40
41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