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科學新知
科學新知
NEW
《NEJM》諾和諾德減肥GLP-1明星藥 緩解關節炎疼痛媲美鴉片類止痛藥
科學新知
NEW
《Nature》子刊: 4D揭示大型內皮細胞源性EV生成過程
科學新知
NEW
美癌症登月計畫建構腫瘤3D圖譜!最新12篇研究登《Nature》
科學新知
新冠肺炎
COVID-19
新冠病毒
核醣體
《Science》揭開新冠病毒感染細胞機制!抑制「核醣體框架轉移」病毒量降千萬倍
2021-05-14/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13日,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Zürich)、伯爾尼大學(UniversitätBern)與愛爾蘭的科克大學(UniversityCollegeCork)首次揭開了新冠病毒基因體與核醣體框架轉移(ribosomalframeshifting)之間的交互作用,並發現利用藥物阻止核醣體進行框架轉移,可將病毒複製量降低千倍至萬倍。該研究發表於《Science》。 細胞在感...
科學新知
細胞治療
免疫細胞治療愛滋病?美個案研究展佳績
2021-05-13/
記者 劉馨香
近(12)日,美國撒拉弗研究所(SeraphResearchInstitute,SRI)提出新的細胞療法治療愛滋病,個案研究的結果良好。該研究發表於美國基因與細胞療法協會(ASGCT)2021年年會。個案研究的對象為一名54歲感染愛滋病毒(HIV)的男子,其病情在抗反轉錄病毒療法(antiretroviraltherapy,ART)治療下沒有完全得到控制,新治療方法將健康捐贈者的適應性免疫細胞給予...
科學新知
免疫細胞
基因編輯
UCSF首創單核球基因編輯技術 為感染症研究開路
2021-05-12/
記者 吳培安
昨(11)日,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與其附屬研究機構GladstoneInstitute,在最新的線上版《CellReports》中,發表首次能夠基因編輯人類單核球(monocytes)的CRISPR-Cas9技術,不僅擴張了科學界能夠進行基因編輯的細胞種類,也有助於感染症研究與新的治療策略。 研究團隊表示,人類的骨髓系細胞(myeloid-lineage)仍有許多無法進行基因工程的細...
科學新知
臺灣狐蝠
生態學
NGS
陽明交大以7隻狐蝠DNA 建數十年族群歷史 估臺灣狐蝠僅剩200隻
2021-05-11/
記者 巫芝岳
今(11)日,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的團隊,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NGS)針對瀕臨絕種的臺灣狐蝠(Formosanflyingfox)研究,不但首次提供出全國臺灣狐蝠數量的科學證據——僅剩約200隻,也解開臺、日兩國狐蝠近30年來的數量變化。研究論文發表於期刊《JournalofHeredity》。臺灣狐蝠 (圖片來源:陽明交大提供)臺灣狐蝠雖自1989...
科學新知
新聞集錦
默沙東/衛采 Keytruda聯用TKIs 治療腎細胞、子宮內膜癌獲FDA優先審查資格; 開發器官移植抗排斥細胞療法 Talaris Therapeutics公開募股1.5億美元
2021-05-10/
記者 彭梓涵
《臺灣》癌症治療新策略!國衛院開發奈米角鯊烯鼻噴疫苗抑制肺腫瘤轉移今(10)日,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開發出一項安全且有效的「角鯊烯奈米乳液」作為疫苗遞送系統,幫助鼻黏膜免疫系統辨識疫苗抗原,在肺癌動物模型測試中,證實奈米乳液具有提升抗原免疫誘導效果與黏膜免疫功能,有效遏阻癌症肺轉移。 相關研究已於去年10月發表在《JournalforImmunoTherapyofCancer》期刊上,目前也...
科學新知
新冠疫苗
疫苗對新冠變異株研究盤點 輝瑞防重症達97.4%
2021-05-07/
記者 劉馨香
目前在全世界流行的新冠病毒,陸續突變出新的變異株,令人擔心疫苗的保護效果。數個5日發布的研究顯示,輝瑞(Pfizer)/BioNTech新冠疫苗對於新型的新冠病毒變異株可能具有保護力,而莫德納(Moderna)新冠疫苗增強劑量可使人免疫反應提高。一項刊登於《TheLancet》的以色列研究顯示,完整接種兩劑輝瑞/BNT新冠疫苗BNT162b2,相比於只接種一劑保護效果好很多。兩劑輝瑞/BNT疫苗在...
科學新知
早期檢測
美NIH新超音波技術 測胎盤血流異常
2021-05-07/
記者 劉馨香
近(4)日,由美國國家衛生院(NIH)資助的加拿大多倫多兒童醫院研究團隊,發明一種新的超音波技術,可在懷孕早期監測胎盤,以判斷胎兒血流是否受損。該研究發表於《eBioMedicine》。這項新技術使用傳統的超音波設備,分別在靠近胎兒端及靠近胎盤端的臍動脈測量波反射,並分析都卜勒訊號。藉由胎兒血流脈動(pulsation)的細微差異,讓醫師辨認出使胎兒血流受損的胎盤異常,必要的話讓胎兒提早出生。新技...
科學新知
肥胖
《Scientific Reports》胃中蛋白與肥胖相關?! GKN1有望成減肥新標靶
2021-05-05/
記者 巫芝岳
美國時間4日,印第安納醫學大學(IndianaUniversitySchoolofMedicine)的研究團隊發現,胃泌素蛋白「gastrokine-1(GKN1)」的表現,似乎在造成肥胖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未來有機會以此作為預防肥胖的標靶,該研究發表於期刊《ScientificReports》。研究團隊發現,在剔除小鼠的Gkn基因、使其不表現GKN1後,讓小鼠攝取高脂飲食(high-fatdi...
科學新知
老化
免疫
《Nature》子刊:德研究揭T細胞累積傷害老年人神經
2021-05-05/
記者 劉馨香
4月15日,德國符茲堡大學(UniversityofWürzburg)研究團隊發現,在正常的老年小鼠,胞殺CD8+T細胞的累積,會導致小鼠中樞神經系統(CNS)的神經纖維退化,進而造成運動和認知能力下降。該研究發表在《NatureAging》。研究也以單細胞轉錄體(single-celltranscriptomics)分析,首次描繪出成年和老年小鼠大腦中不同的CD8+T細胞群體,並確立跟...
科學新知
阿茲海默症
創新低劑量輻射療法 有望治阿茲海默症!?
2021-05-04/
記者 劉馨香
4月6日,一項由加拿大Baycrest醫院和新寧(Sunnybrook)健康科學中心合作的探索性(pilot)研究發現,低劑量輻射的創新療法,使4名嚴重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其中3名,行為和認知能力於數天內產生顯著改善。該研究發表在《Alzheimer'sDisease》。這項研究是基於2015年,有一名患者藉由反覆的電腦斷層掃描,接受數次輻射治療後,在認知、語言、運動和食慾方面有顯著改善。她的...
科學新知
新冠肺炎
新聞集錦
DCB攜手三總、國防醫學院 聚焦巴金森氏症、聽力損傷細胞治療;FDA否決 BMS 免疫療法Opdivo 肝癌二線治療加速批准
2021-05-03/
記者 彭梓涵
《臺灣》藥華藥中國PV銜接性臨床獲批有望22個月內取證今(3)日,藥華藥(6446)宣布,其新藥P1101(Ropeginterferonalfa-2b)於中國進行之真性紅血球增多症(PV)取證用第二期銜接性單臂臨床試驗計畫,已獲中國國家藥監局核准通過,並獲中國國家藥監局同意在此臨床試驗第24周達標後,即提出中國藥證申請,預估在22個月內取證。 《臺灣》DCB攜手三總、國防醫學院聚焦巴金森氏症、聽...
科學新知
新冠肺炎
新冠病毒
大規模跨院合作首建「細胞輿圖」 揭新冠重症肺衰竭機制!
2021-05-03/
記者 吳培安
近(4月29)日,美國一項刊登在《Nature》的大型跨醫院、跨中心合作研究指出,透過取得17名新冠肺炎(COVID-19)患者的大體樣本、分析各組織的細胞種類及單顆細胞RNA定序,成功建立了新冠病毒感染細胞的「細胞輿圖」(cellatlas)。研究團隊表示,這項研究不僅更加限縮了與重症相關的基因範圍,也發現肺部在感染過程中嘗試修復自己、卻追趕不上病毒造成破壞速度的證據,可做為未來更多研究的基礎。...
第一頁
上一頁
70
71
72
73
74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