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HOME
  • 新聞
  • 服務
  • 訂閱
  • 廠商
  • 關於
  • 下載 APP
  • 聯絡
查看購物車
搜尋
  • 會員登入
  • 註冊
  • 新聞
    • 每日新聞

    • 生技醫藥
    • 醫療科技
    •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 科學新知
    • 政策法規
    • 應用生技
    • 論壇報導
    • 新聞集錦
  • 市場分析
    • 產業報告
    • 市場觀測
    • 漲跌排名
    • 商機媒合
    • 查找廠商
  • 人物
    • 人物專訪
    • 專家觀點
    • 【影】技術焦點鏡
    • 【影】生醫名人錄
  • 公告
    • 產業新訊
    • 公司報導
    • 生醫永續(ESG)
    • 本刊公告
    • 生醫攬才
  • 展會直擊
    • 論壇報導

    • 產業論壇
    • 海外展會
    • 亞洲生技大會(BioAsia)
    •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 Podcast
  • 活動
  • 出版品
    • 雜誌
    • 買書
    • Podcast
    • 本刊公告
  1. 新聞
  2. 醫療科技
醫療科技
NEW

福寶科技獲「2023波羅的海生命科學展」新創首獎

醫療科技
NEW

2023拉斯克獎得主出爐!眼科OCT先驅James G. Fujimoto、AlphaFold開發者Demis Hassabis等人獲獎

醫療科技
NEW

采風智匯退化性關節炎AI判讀軟體 獲TFDA、FDA雙認證

醫療科技
新聞集錦 永昕生醫 醫界聯盟 數位防疫 商業佈局

永昕cGMP二廠上樑 預計2022年確效試產;醫界聯盟「數位科技防疫最前線」會議:智慧醫院、遠距醫療助攻疫情下半場

2021-01-21/記者 吳培安
1.永昕cGMP二廠上樑預計2022年確效試產 昨(20)日,永昕(4726)宣布其cGMP二廠日前完成上樑儀式,最高產能上看1.2萬公升,預計於2022年確效試產,並於2023年取得美國FDA、歐盟EMA及日本PMDA的查廠認證。 永昕表示,其於2018年底即與韓國眼藥大廠SCD簽約、協助其開發Eylea生物相似藥三期臨床用藥,力拚2024年上市。由於Eylea為年銷售額達75億美金之暢銷藥物...
醫療科技
Google Fitbit 穿戴裝置 反托拉斯法

不等美、澳司法調查! Google自行宣布完成Fitbit 21億美元收購案

2021-01-15/記者 彭梓涵
編譯/彭梓涵 美國時間14日,Google在官方部落格自行宣布,已完成穿戴裝置領頭公司Fitbit21億美元收購交易。但根據外媒路透社(Reuters)隨後報導指出,該筆交易仍在接受美國、澳洲司法部的調查。 2019年11月,Google宣布以21億美元收購Fitbit,成為該公司第五大收購案,監管機構也很快地介入其中,並開始對數據隱私和反托拉斯法進行調查。 去年10月司法部對Google涉嫌在其...
醫療科技
2021JPM 數位醫療 商業佈局

《JP Morgan》醫療IT龍頭Cerner10億美元建大數據臨床試驗平台

2021-01-14/記者 李林璦
編譯/李林璦 美國時間13日,才剛斥資3.75億美元收購市場分析公司Kantar健康部門的醫療科技巨頭Cerner在JPMorgan健康醫療大會中宣布,將投入高達10億美元拓展醫療保健數據業務,創建一個以數據為導向的臨床研究平台。 Cerner於2020年12月以3.75億美元收購市場分析公司Kantar健康部門,該部門專為生技醫藥企業提供數據、分析和研究。 Cerner打算創建一個以數據為導...
醫療科技
數位醫療 諾華 PearTherapeutics

數位療法試驗困難! 諾華/Pear首個思覺失調症數位療法失敗

2021-01-14/記者 彭梓涵
編譯/彭梓涵 美國時間13日,諾華(Novatis)宣布與PearTherapeutics合作進行的新型數位療法,治療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在112人的安慰劑組、假手術組(shamsurgery)與THRIVE數位療法單盲試驗中,顯示該療法即使有改善憂鬱症狀,但在活性與負性症狀量表(PANSS)總評分中,在主要、次要終點中並未達到任何效益。 此為諾華首次進行的數位療法研究,雙方...
醫療科技
醫療影像 封面故事

商之器以AI加值PACS 串聯智慧醫療影像最後一哩路

2021-01-10/記者 彭梓涵
成立於1988年的商之器,主要從事醫療影像傳輸系統(PACS)研發,深耕醫療影像市場超過30年,4年前開始投入AI加值應用平台開發,並整合到PACS系統介面上,基於iPadPro的行動醫療影像儲存與傳輸App,獲得2020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100Awards)。2020年,商之器也攜手亞馬遜雲端運算服務(AWS),開發可攜式AI辨識心電圖設備。撰文/彭梓涵現代醫學影像發展迅速,醫療...
醫療科技
醫療影像 封面故事

Deep01深度學習腦出血AI 臺、美雙認證

2021-01-10/記者 吳培安
對於醫療影像AI辨識新創公司Deep01(中文:愛因斯坦人工智慧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可說是快速竄紅、頻傳捷報的一年。其開發的腦出血AI產品,不僅在2月獲得我國食藥署核准首張深度學習AI產品認證、6月獲首張訂單即超過新臺幣2,000萬元,更在Pre-A輪募資創下新臺幣8,000萬元亮眼成績,獲得華碩領投,比翼加速器、工研院/資策會共同成立的數位經濟基金跟投。撰文/吳培安Deep01共同創辦人周...
醫療科技
新銳公司 顯影劑

博信生技自主開發 亞洲首支超音波顯影劑

2021-01-10/記者 彭梓涵
臺灣新創公司博信生技自主開發亞洲首支以靜脈注射診斷為目的的超音波顯影劑(UltrasoundContrastAgent,USCA)TBS-002,2019年獲美國FDA核准進入1/2a期臨床實驗,目前已完成數據分析,預計今年可望進行二、三期臨床試驗,TBS-002顯影時間更長、解析更佳,有望突破跨國大廠如:Lantheus、Bracco、GE等的市場壟斷。撰文/彭梓涵、攝影/李林璦如果說常規的超音...
醫療科技
新銳公司 試管嬰兒 傑盟生技

傑盟首款試管嬰兒「動態培養晶片」 懷孕機率高兩倍

2021-01-10/記者 巫芝岳
在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儀器科技研究中心(簡稱儀科中心)三年多來的輔導下,傑盟(股)公司在2020年10月,成功開發出全球第一款半導體製程製造的試管嬰兒「動態培養晶片」,突破國外動態培養技術不易量產、商業化門檻,這款模仿受精卵在輸卵管內成長的創新技術,有望將成功懷孕的機會提高兩倍之多。隨著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晚婚趨勢漸長,俗稱「試管嬰兒」的人工體外受精(InVitroFertilization,IVF)...
醫療科技
醫療影像 封面故事

盤點醫療影像AI判讀四大挑戰

2021-01-10/記者 吳培安
醫療影像AI判讀被專家認為是臺灣最接近臨床可應用、阻力最小、最能幫助醫師的技術,卻因為錯綜複雜的利害關係人網絡,在資料取得及公/私利益上,與政府、醫師、醫院、監管單位甚至客戶,面臨重重尚待解決的難題。在當代人工智慧(AI)多種應用發展之中,圖像辨識的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發展搭上圖形處理器(GPU)的演進快速;另一方面,醫療場域的放射科、檢驗醫學科,存在大量醫療影像判讀需求,兩者一拍即合,讓醫療影像A...
醫療科技
醫療影像 封面故事

臺灣醫療影像AI 真相與幻象(三):臺灣醫療影像AI百花齊放

2021-01-10/記者 彭梓涵
臺灣平均每位醫師服務人口數約507.43人,已超越日、韓。醫事放射師服務的人口數更高達4,065位,是美、澳、韓3-4倍。 全球紛紛把希望轉向醫療科技,盼解決醫護人力不足問題,2012年開始,美國FDA陸續批准醫療AI,已批准84項。 各界普遍認為,「醫療影像AI」是臺灣臨床發展阻力最小的技術,政府政策更透過不同計畫扶持、電子業更大舉進軍AI醫療,如今百花齊放盛況,卻僅2項醫療AI獲TFDA批准,...
醫療科技
醫療影像 封面故事

臺灣醫療影像AI 真相與幻象(二):以色列以「創新」立國 臺灣醫療AI如何借鏡

2021-01-10/記者 彭梓涵
臺灣平均每位醫師服務人口數約507.43人,已超越日、韓。其中放射師服務的人口數更高達4,065位,是美、澳、韓3-4倍。 全球紛紛把希望轉向醫療科技,盼解決醫護人力不足問題,2012年開始,美國FDA陸續批准醫療AI,已批准84項。 各界普遍認為,「醫療影像AI」是臺灣臨床發展阻力最小的技術,政府政策更透過不同計畫扶持、電子業更大舉進軍AI醫療,如今百花齊放盛況,卻僅2項醫療AI獲TFDA批准,...
醫療科技
醫療影像 封面故事

臺灣醫療影像AI 真相與幻象(一)

2021-01-10/記者 彭梓涵
臺灣平均每位醫師服務人口數約507.43人,已超越日、韓。而醫事放射師服務的人口數更高達4,065位,是美、澳、韓3-4倍。 全球紛紛把希望轉向醫療科技,盼解決醫護人力不足問題,2012年開始,美國FDA陸續批准醫療AI,已批准84項。 各界普遍認為,「醫療影像AI」是臺灣臨床發展阻力最小的技術,政府政策更透過不同計畫扶持、電子業更大舉進軍AI醫療,如今百花齊放盛況,卻僅2項醫療AI獲TFDA批准...
  • 第一頁
  • 上一頁
  • 41
  • 42
  • 43
  • 44
  • 45
  • 下一頁
  •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新臺灣製藥業崛起!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巫芝岳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劉馨香

實習記者 黃珮嫻

實習記者 張綺玲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製藥業數位轉型勢在必行!7成公司目標2030年完成工業自治化


TOP
  • 讀者服務電話:(02)2726-1065時間:週一 ~ 週五 9:00 ~ 18:00
  • 服務信箱:service@gbimonthly.com
  • 地址:110臺北市信義區信義路六段29號2樓之一, Taiwan

我們的服務

  • 下載App
  • 會員方案
  • 常見問題
  • 每日新聞
  • 產業活動
  • 名錄/找廠商
  • 出版品
  • 雜誌線上看
  • 聯絡我們
  • Copyright© 2023 環球生技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本文內容受著作權法保護,如有引用請註明出處。授權申請。隱私宣告Privacy。會員條款User Terms。
為了提供您最佳的服務,本網站會在您的電腦中放置並取用我們的 Cookie,若您不願接受 Cookie 的寫入,您可在您使用的瀏覽器功能項中 設定隱私權等級為高,即可拒絕 Cookie 的寫入,但可能會導至網站某些功能無法正常執行 。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