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Scripps研究所首揭C肝病毒進入宿主關鍵蛋白結構 助疫苗、抗病毒藥研發

2022-10-26 / 記者 彭梓涵
C型肝炎會造成肝臟慢性感染,從而導致肝硬化或肝癌,目前因為缺乏病毒蛋白結合宿主的結構訊息,尚未有疫苗被開發出來。近(20)日,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heScrippsResearchInstitute)與阿姆斯特丹大學科學家,利用低溫電子顯微鏡,以近原子尺度成功描繪了C型肝炎病毒表面能進入宿主關鍵蛋白—E1E2結構。相關研究已發表在頂尖期刊《Science》上。 C型肝炎病毒(HCV)的...

30年癌症轉移機制新發現!首揭癌細胞「劫持」健康細胞轉移程序

2022-10-11 / 記者 劉馨香
英國劍橋大學癌症研究中心(CRUKCambridgeInstitute)團隊,近期發現一種鈉離子通道蛋白NALCN,是癌症轉移的關鍵調節因子,其調節惡性和正常上皮細胞脫落到血液中,並轉移至遠處器官。此研究不僅發現新的癌症轉移機制,更驚人的是揭示了轉移也會發生在健康細胞。該研究可能徹底改變人們看待癌症轉移的方式,於9月底發表於《NatureGenetics》。 即使癌症治療日益進步,癌症仍然棘手的主...

《Cell》子刊:過晚進食增肥胖風險 科學家首揭分子機制

2022-10-05 / 記者 巫芝岳
近(4)日,美國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andWomen’sHospital)的一項研究,首次針對「過晚進食」影響體重的三大要素——熱量攝入、熱量消耗,及脂肪組織中的分子變化,進行全面研究,指出越晚進食,會如何影響人體熱量消耗、食慾以及脂肪組織中的分子訊號,讓肥胖風險增加。該研究發表於期刊《CellMetabolism》。目前,已有許多研究發現過晚進食會增...

《Science》子刊:季節晝夜變化如何影響大腦? UCSD首揭「神經傳導物質」變化

2022-09-08 / 記者 巫芝岳
近(2)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的科學團隊,在小鼠中發現了一項「因晝夜長短變化造成神經傳導物質分泌改變」,進而影響行為的機制。該發現可謂首次突破在季節性光週期變化相關研究中,一直無法了解的分子訊號機制,研究論文發表於期刊《ScienceAdvance》。科學家過去雖已知道,因季節改變而造成的晝夜長短變化,會影響動物大腦與荷爾蒙變化,進而影響心理健康,例如因冬季白日時間減少而造成憂鬱的「...

《PNAS》科學家首揭特定分子訊號 維繫血腦屏障外更影響神經活動

2022-08-19 / 記者 巫芝岳
近(15)日,美國南加大(USC)與巴克老化研究所(BuckInstituteforResearchonAging)的科學家,首次在果蠅幼蟲中發現,血腦屏障(BBB)中的特定分子訊號,除了在維繫屏障功能有所必要外,也會進一步影響神經元訊號。該研究發表於期刊《PNAS》。研究人員針對與維繫血腦屏障相關的「Notch訊號傳導途徑」進行研究。這項涉及細胞表面Notch受體、存在於果蠅和人類體內的分子訊號...

《Nature》德、瑞首揭「燕麥」完整基因:麩質過敏者可安心食用

2022-05-19 / 記者 巫芝岳
近(18)日,一組由德國和瑞典等科學家組成的團隊,首次完整揭開「燕麥」基因體分析,研究發現多項燕麥對人類健康的證據,及有助於育種的相關基因;該研究也能解釋為何對於多數對麩質過敏者,燕麥都是其適合攝取的食物。此研究論文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穀物中含有的麩質蛋白(glutenin)等蛋白質,是會引發乳糜瀉患者免疫反應的主要因素;本次團隊由德國亥姆霍茲慕尼黑研究中心(HelmholtzZent...

《Brain》阿茲海默症新解?! 德團隊首揭「類澱粉蛋白、tau蛋白」間病理關聯

2022-03-31 / 記者 巫芝岳
「類澱粉蛋白」(amyloid)和「tau蛋白」,為目前已知兩項會在阿茲海默症患者腦中,異常積聚的蛋白質;近(30)日,德國神經退化疾病中心(GermanCenterforNeurodegenerativeDiseases)的一項研究,首次發現只有當類澱粉蛋白累積到一定程度時,tau蛋白的累積才會開始損害記憶,可說首次為兩種蛋白間的相互影響提供初步證據。此研究論文發表於期刊《Brain》。過去,研...

《Nature》子刊:大腦如何記「時序」? 科學家首揭海馬迴「時間編碼」機制

2022-02-18 / 記者 巫芝岳
近(8)日,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I)的科學家,首次在大鼠海馬迴中,發現大腦如何記錄特定事件發生時序的機制;該項結合機器學習的研究指出,動物對於非空間記憶,會在海馬迴形成特定的「時間編碼」,以區別事件發生的順序。研究論文發表於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該研究團隊由UCI神經生物學與行為學副教授NorbertFortin領導,他們透過讓大鼠聞嗅五種氣味,同時監測大腦中神經元的...

United Therapeutics豬腎器官移植人體 里程碑數據首揭於國際期刊

2022-01-24 /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21日,異體移植公司UnitedTherapeuticsCorporation使用基改動物器官移植取代人體器官的研究有重大突破,史上首個接受基改豬心臟的患者,移植已達到2周,患者術後的心血管功能持續改善中;另外,一名接受基改豬腎臟移植腦死患者的臨床前數據,發表於《AmericanJournalofTransplantation》,並是首個腦死患者異體腎臟移植研究發表於期刊上。 基改豬是使用...

《Cell》突變Tau蛋白影響粒線體功能! 首揭Tau完整交互作用 盼助神經退化疾病治療

2022-01-24 / 記者 巫芝岳
美國時間20日,加州巴克老化研究所(BuckInstituteforResearchonAging)的科學家,首次揭開已知和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相關的Tau蛋白突變,是如何影響神經細胞粒線體功能,及神經細胞最終如何釋放Tau蛋白,使其擴散到整個大腦的完整機制;對未來相關療法開發,可能提供莫大的助益。該論文發表於期刊《Cell》。該研究團隊使用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C)衍生的神經細胞,透過...

解密巴金森氏症!《Nature》冷凍電顯首揭致病蛋白活化過程

2022-01-03 / 記者 李林璦
日前(12月21日),澳洲沃爾特和伊麗莎霍爾研究院(WalterandElizaHallInstitute)研究人員首次將導致巴金森氏症的蛋白質PINK1活化的過程視覺化,不僅從分子層面解釋了PINK1活化的過程,並啟動受損粒線體的自噬作用,該研究橫跨8年,並為開發巴金森氏症療法提供了首個詳細的藍圖。該研究發表於《Nature》。研究人員指出,先前許多研究都是捕捉到PINK1蛋白在某些活動階段的快...

《Cell》子刊:iPSC衍生「輸卵管類器官」 首揭嚴重卵巢癌病變機轉

2022-01-03 / 記者 巫芝岳
近日(12月28日),美國西達賽奈醫療中心(Cedars-Sinai MedicalCenter)的團隊,透過以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C)所衍生的輸卵管類器官(organoid),探究出某些嚴重類型的卵巢癌,是如何從輸卵管開始病變所導致。該發現有助於未來卵巢癌的診斷,研究論文發表於期刊《CellReports》。過去研究已發現,BRCA-1基因可能會導致輸卵管上皮細胞癌變,造成高分級(hi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