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揭免疫檢查蛋白LAG-3結構 助癌症治療

2024-03-14 / 實習記者 鐘御慈
近(12)日,由史丹佛大學(StanfordUniversity)和紐約大學(NewYorkUniversity,NYU)的研究人員揭開了,人體免疫系統上會為癌症細胞提供掩護的煞車蛋白(brakeprotein)——LAG-3的分子結構細節,以及其功能性等相關資訊,讓我們能更了解LAG-3如何做為癌症治療靶點,並為開發更有效的治療方法建構基礎。此研究發表於《PNAS》上。 ...

《PNAS》雙重CRISPR基因編輯愛滋療法 60%小鼠HIV病毒完全清除

2023-05-04 /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1日,美國天普大學(TempleUniversity)LewisKatz醫學院與內布拉斯加大學醫學中心(UniversityofNebraskaMedicalCenter,UNMC)的研究團隊,運用CRISPR對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的小鼠進行兩次基因編輯,發現可以消除60%小鼠體內的HIV病毒,比該研究團隊在2019年所發表的類似研究僅能清除29%,有突破性的進展。該研究發表於《...

史上最清晰小鼠大腦圖譜!《PNAS》解析度6400萬倍MRI結合層光顯微術 揭詳細神經連結

2023-04-27 / 記者 劉馨香
近(17)日,美國杜克大學(DukeUniversity)領導的研究團隊,結合磁振造影(MRI)技術與層光顯微術(lightsheetmicroscopy,LSM),描繪出史上最清晰的小鼠大腦神經連結圖譜。其改良的新MRI技術,使影像的體素(voxel,體積像素(VolumePixel)的簡稱)達到5微米(µm),比臨床典型的MRI解析度高出6400萬倍。如此清晰的腦部影像可以讓科學家...

《PNAS》康乃爾揭中風後腦血管大量基因變化 盼成新治療標靶

2023-04-20 / 記者 巫芝岳
近(14)日,美國威爾康乃爾醫學院(WeillCornellMedicine)的科學家,發現中風會導致腦中受損的微血管發生大量基因變化,突破過去科學家對中風後的微血管分子機制變化,了解不足的限制,這些變化也有望成為未來藥物研發的目標。該研究發表於期刊《PNAS》中。該研究團隊在小鼠實驗中,共發現541項中風後的基因變化,且這些基因變化所導致的分子變化,與人類中風時發生的分子變化相同,包括:控制血液...

《PNAS》美大學開發錳感測蛋白 首揭活細胞錳動態影像

2023-03-15 / 記者 劉馨香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PSU)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能高選擇性與錳(Mn)結合的蛋白質生物感測器,讓科學界首次能一窺錳這種難以捉摸的金屬離子的動態影像。錳對於生命體非常重要,有了這種錳感測器將能進一步促進科學家對於光合作用、宿主病原體交互作用、神經生理學等領域的理解。研究在2022年12月發表於《PNAS》。本次研究發表的生物感測器,是以名為lanmodulin的天然蛋白質改造而成。而賓州州立大學研究團...

療效證據不足? 安斯泰來更年期藥 FDA審查推遲三個月;PNAS:端粒產微小蛋白質 可望成血檢年齡、癌症生物標記;藥華藥日本查廠再過關 取證邁大步

2023-02-21 / 環球生技
《臺灣》藥華藥日本查廠再過關 取證邁大步 昨(20)日,藥華藥(6446)公告,接獲日本獨立行政法人醫藥品醫療機器綜合機構(PMDA)之「醫藥品適合性調查結果通知書」,調查結果判定其台北製造場所符合日本GMP相關法規,通過查核。其治療真性紅血球增多症(PV)的Ropeginterferonalfa-2b(簡稱Ropeg,即P1101)日本藥證取得又向前邁進大步。 藥華藥日本子公司是於2022年4月...

《PNAS》科學家首揭特定分子訊號 維繫血腦屏障外更影響神經活動

2022-08-19 / 記者 巫芝岳
近(15)日,美國南加大(USC)與巴克老化研究所(BuckInstituteforResearchonAging)的科學家,首次在果蠅幼蟲中發現,血腦屏障(BBB)中的特定分子訊號,除了在維繫屏障功能有所必要外,也會進一步影響神經元訊號。該研究發表於期刊《PNAS》。研究人員針對與維繫血腦屏障相關的「Notch訊號傳導途徑」進行研究。這項涉及細胞表面Notch受體、存在於果蠅和人類體內的分子訊號...

《PNAS》敲警訊! 新冠病毒突變對干擾素產生抗性

2022-08-03 / 記者 李林璦
近日,據外媒指出,已經發現持續突變的新冠病毒對於輝瑞(Pfizer)的新冠藥物Paxlovid產生抗藥性,此外,還對人體自己產生對抗病毒的蛋白─干擾素(Interferon)產生抗藥性,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安舒茲醫學院校區(UniversityofColoradoAnschutzMedicalCampus)的研究人員於《PNAS》上發表,新冠病毒從原始株開始,越突變到後期,對於干擾素的抗性越大,尤其是...

經濟部攜手美國嬌生集團 推廣「臺灣楊森計畫」;顛覆初級醫療領域夯!Everside Health募資1.64億美元;《PNAS》繪製罕病蛋白圖譜 開發先進基因療法

2022-07-26 / 環球生技
《臺灣》經濟部攜手美國嬌生集團推廣「臺灣楊森計畫」今(25)日,經濟部宣布與美國嬌生集團(Johnson&Johnson)展開合作,並與其集團成員之一的楊森藥廠(JanssenBiotech,Inc.)及工研院,共同推廣2018推出的「臺灣楊森計畫」,該計畫會挑選具潛力的團隊,以技術轉移或授權的方式,與楊森進行長期合作,目前累計支持7個國內團隊進行研發。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林啟萬表示...

《PNAS》英揭病媒蚊唾液特有胜肽 恐為「蟲媒病毒」傳播關鍵

2022-06-09 / 記者 巫芝岳
近(8)日,英國里茲大學(UniversityofLeeds)的科學團隊首次發現,包括登革熱、茲卡等病毒,之所以能順利以蚊子叮咬為媒介傳播,是因為蚊子唾液中獨有的胜肽「sialokinin」所致,該胜肽可增加血管通透性、幫助病毒進入宿主細胞。該研究論文發表於期刊《PNAS》。Sialokinin的功能,相似於脊椎動物「速激肽」(tachykinin)的功能,具有促進發炎反應的效果。過去研究已知,其...

抗菜瓜布肺有解?《PNAS》美研發「糖奈米顆粒」 精準靶向促肺纖維化巨噬細胞

2022-04-07 / 記者 彭梓涵
近(4)日,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研究團隊,開發一種甘露糖化白蛋白(mannosylatedalbumin)奈米顆粒,可特異性的靶向一種誘導肺纖維化(PF)的巨噬細胞—Mo-Mac,抑制肺組織瘢痕形成。該研究已發表在《PNAS》期刊上。 肺纖維化的發生,其中一個主因是免疫細胞過度活化導致發炎反應而產生,先前科學家也發現,肺纖維化過程中,一種由單核細胞衍生的巨噬細胞Mo-Mac會停留...

《PNAS》過敏性氣喘者不易染新冠重症?! 北卡科學家揭IL-13重要防禦機制

2022-03-31 / 記者 巫芝岳
近日(3月30日),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C)的科學家,針對新冠病毒感染呼吸道細胞後,人體的免疫機制進行研究。該研究發現與介白素-13(IL-13)和人類ACE2受體相關的全新重要機制,且揭示了為何患有氣喘性過敏者,感染後較不容易惡化為重症的原因。研究論文發表於期刊《PNAS》。這組研究人員,針對染疫者的呼吸道細胞培養物進行基因分析,先是發現人類ACE2受體的表現,會決定哪些類型的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