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史丹佛iPS成功培養「人鼠混合腦」 助神經精神新藥開發  

2022-10-14 / 記者 吳培安
今年9月,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究團隊在《Nature》上發表最新成果,他們將人類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iPSC)培養成的神經類器官,植入新生大鼠(rat)尚未發育完全時的腦部,成功培養出有著人類和大鼠大腦混合體(human-ratbrainhybrid)的活體大鼠,期望應用在自閉症(autism)、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的研究,甚至有望成為開發神經精神疾病新療法的轉捩點。 此研究的共同...

VistaGen焦慮症鼻噴劑PH94B 臨床三期結果未達主要指標

2022-07-25 / 實習記者 劉淇暄
近(22)日,加州生物製藥公司VistaGenTherapeutics宣布,其用於治療社交焦慮症(SAD)的鼻噴劑候選藥物PH94B三期結果,數據顯示,並未達到其主要療效指標(primaryendpoint)—在主觀痛苦量表(SUDS)評估下,PH94B與安慰劑並無顯著差異,但其耐受性良好、無嚴重副作用,將計畫用於其他適應症。 PALISADE-1臨床試驗在美國招募了200多位患有SA...

VistaGen焦慮症鼻噴藥獲FDA判無濫用風險 盼2023提藥證申請

2022-05-09 / 記者 巫芝岳
近(5)日,開發精神疾病鼻噴藥物的加州公司VistaGenTherapeutics宣布,其針對社交焦慮症(SAD)鼻噴藥物的兩項臨床三期試驗,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通知,不需進行額外研究證實其藥物濫用風險。VistaGen估計,若順利將能在2023年底提交批准申請;並有望成為FDA批准的首款社交焦慮症急性藥物。根據FDA回覆,該鼻噴藥物PH94B目前的臨床與臨床前數據,都顯示其不會有被濫用...

AI開發藥物有成!FDA批准BioXcel舌下溶片助躁鬱症、思覺失調患者控制激動  

2022-04-07 / 記者 吳培安
美國時間6日,致力於人工智慧(AI)開發藥物的BioXcelTherapeutics宣布,其開發的舌下溶片藥物Igalmi(dexmedetomidinne)已獲得FDA批准,用於急性治療第一或第二型躁鬱症(bipolarIorIIdisorder)及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的激動發作(agitationepisode),並可在遵循醫囑下自行使用,預計在今年第二季於美國上市。 Ig...

遠距抗「鬱」受矚! 軟銀斥3億美元投心理健康新創Cerebral、奧運選手任發言人

2021-12-09 / 記者 巫芝岳
美國時間8日,加州數位心理健康新創公司Cerebral宣布完成了最新一輪3億美元募資,由軟銀集團(SoftBand)的VisionFund2基金領投,讓成立不到2年的Cerebral,市值已達到48億美元。Cerebral於2020年1月成立,受益於新冠疫情以來的遠距醫療投資熱潮,目前已籌集4.62億美元資金。除了軟銀外,Cerebral執行長KyleRobertson表示,其他投資者還包括Pry...

《Nature》子刊:GWAS分析4萬例躁鬱症病人基因 揪15項潛在藥物標靶

2021-05-19 / 記者 巫芝岳
美國時間17日,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IcahnSchoolofMedicineatMountSinai)的研究團隊,透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針對超過4萬個躁鬱症患者的基因進行分析,為迄今最大規模的躁鬱症基因研究,並找出15個與疾病緊密相關、有望成為治療標靶的基因。該論文發表於期刊《NatureGenetics》中發表。研究團隊將一共41,917例躁鬱症(又稱雙相情感障礙症)病例,與37...

免日服有望?! Lyndra思覺失調口服藥一周一次 下半年臨床三期

2021-04-19 / 記者 吳培安
專注於長效型口服藥物的新創公司LyndraTherapeutics,於美國時間18日舉辦的國際思覺失調症研究學會大會中宣布,其開發中的每週一次服用、理思必妥(risperidone)長效型藥丸LYN-005,在臨床二期試驗中,展現能在患者體內提供持續性的治療濃度,且減少峰值的藥物暴露。Lyndra表示,接下來將會與FDA召開會議,樞紐性試驗則預計在今年下半年啟動。 該臨床二期試驗,招募了34名確診...

《Science》科學家首次量化「幻覺」 揭精神病患「幻聽」機制!

2021-04-08 / 記者 巫芝岳
近(2)日,華盛頓大學醫學院(WashingtonUniversitySchoolofMedicine)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項能在人與小鼠身上量化「幻覺」的實驗方法,並可進一步模擬人類精神疾病的主觀經驗,突破過去在實驗動物中,難以對幻覺進行研究的限制。該研究發表於頂尖期刊《Science》。「幻覺」產生的主因,是腦中多巴胺分泌過多。然而,由於過去幻覺無法在實驗動物體內進行量化研究,科學家一直未能解...

《Nature》子刊:益生菌治憂鬱症?! 巴斯德研究所解分子機制

2020-12-17 / 記者 巫芝岳
編譯/巫芝岳近年,腸道微生物與精神疾病間的關聯,是微生物學界熱門探討的領域之一;雖已有不少實驗顯示腸道菌可能影響神經系統,但仍缺乏足夠的分子機制證據。近日,法國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Pasteur)的科學家宣布解開其中一項機制,且證實若補充缺乏的乳酸菌種,可改善小鼠的憂鬱行為。該論文11日發表於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巴斯德研究所的團隊使用了「慢性不可預測的輕度壓力...

美團隊首次發現調節恐懼、焦慮神經元群 有助精神疾病療法開發

2020-11-29 / 記者 彭梓涵
編譯/彭梓涵近日,北卡羅大學(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團隊的研究發現,在中樞神經中調控記憶與情緒的重要區域--紋狀體終床核(BNST)區中的神經傳遞基因pronociceptin(Pnoc),會編碼調節情緒恐懼與焦慮。團隊認為BNSTPnoc神經元群未來有潛力做為焦慮治療或其他喚起反應(arousalresponses)異常的標靶。該研究已發表在《CellReports...

新藥?科技?全球針對精神疾病的多元治療方案

2020-11-05 / 記者 巫芝岳
2016年的「小燈泡事件」、去年7月的臺鐵殺警案,至近日「馬大女學生遭擄殺」,案情再次受到社會大眾關注,兇嫌其犯罪心理也被探討。近半年,臺灣許多醫院精神科/身心科門診量,在疫情稍緩和後出現暴增,與多數門診因害怕疫情而減少進醫院的情形,形成強烈對比。2018年精神疾病患者門診、住院合計總人口,多達近273萬人,超過臺灣總人口的10分之1。層出不窮的社會案件與新冠疫情的突襲,我國對精神疾病照護的關切重...

新藥?科技?創新防「鬱」新解方(二)全球針對精神疾病的多元治療方案

2020-09-30 / 記者 巫芝岳
臺灣精神疾病患者達273萬人,超過總人口十分之一,已僅次心血管、癌症,成為第三大生命整體失能負擔疾病。多元心理健康照護與新創科技應用,臺灣很缺乏……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橫掃全球,「防疫」的同時,「防鬱」成為各國在疫情下浮現的新問題。近半年,臺灣許多醫院精神科/身心科門診量,在疫情稍緩和後出現暴增,與多數門診因害怕疫情而減少進醫院的情形,形成強烈對比。2016年的「小燈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