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體臨床應用現契機:抑制大腸直腸癌、降解環境賀爾蒙
2021-01-16 / 記者 吳培安
報導/吳培安今(16)日,圖爾思生技攜手中央研究院、臺大醫院舉辦第五屆「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論壇一以「微生物體(microbiome)研究趨勢」為主軸,邀請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孟子青研究員、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江殷儒副研究員,分享他們以微生物體學研究,分別切入大腸直腸癌治療、環境類固醇(steroids)賀爾蒙的研究啟發,以及如何應用到臨床。 *大腸直腸癌患者治療後腸道菌相也回不去?! 孟子...
微生物體走向臨床!吳明賢:精準醫療不可忽視微生物體
2021-01-16 / 記者 吳培安
報導/吳培安今(16)日,圖爾思生技攜手中央研究院、臺大醫院舉辦第五屆「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以技術與趨勢為兩大主軸,包含:微生物體(microbiome)研究趨勢、後COVID-19、青年學者會議、微生物技術趨勢、多體學技術運用、微生物新創以及創投觀點等六大主題進行演講。 活動首先邀請到大會主席臺大醫院吳明賢院長,介紹微生物體研究沿革,並與聽眾分享當前備受注目的糞菌移植(FMT),以及因糞菌移...
輝瑞2500萬美元投資Vedanta 開發微菌叢新藥、進臨床二期
2021-01-13 / 記者 吳培安
編譯/吳培安美國時間12日,聚焦於將微生物體(microbiome)療法、投入免疫調節疾病治療的臨床階段新藥開發公司VedantaBiosciences宣布,其獲得輝瑞大藥廠(Pfizer)「突破性增長計畫」(PfizerBreakthroughGrowthInitiative)2500萬美元投資,以推動預計在今年啟動的微菌叢新藥VE202,用於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治療的臨床二期試驗。 VE2...
創業交流4/張瑞仁:「PGASO」合成生物學平台 打造「方舟」工廠
2020-09-09 / 環球生技雜誌
全瑩生技執行長張瑞仁,以全瑩生技的PGASO合成生物學(syntheticbiology)核心技術導入益生菌,期望利用安全的益生菌,發揮微生物能夠快速發酵複製的特性,提供快速、穩定及永續的天然蝦紅素生產。【傳送門】相關報導:http://bit.ly/tspa0820pt1
單細胞定序、體學分析 解開「微生物、腫瘤、免疫治療」三角習題
2020-01-05 / 記者 彭梓涵
昨(4)日,由圖爾思生技舉辦的第四屆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第二日下午場以「微生物、腫瘤、免疫治療」三者關係為主軸,邀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王照元、圖爾思生技莊景凱博士、台灣大學教授阮雪芬、中山醫學大學副教授詹明修分享微生物最新研究與使用工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王照元。(攝影/林嘉慶)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王照元以「開發腸道微生物相平台以引導大腸癌的篩檢及治療」為題分享,他表示目前...
代謝體學應用多:減肥、氣喘、心血管、婦科疾病
2020-01-04 / 記者 巫芝岳
今(4)日,第四屆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中,針對腸道微生物與代謝相關議題進行研討,與會專家們發表了各自與微生物代謝相關的研究,指出人體內的微生物,不但與腸道以外的氣喘、心血管疾病、婦科疾病等有關,甚至可被用於減肥或增重。本場論壇共邀請林口長庚邱志勇醫師、黃泓淵醫師、台灣大學陳明汝教授、台大北護分院吳偉愷醫師等微生物代謝領域專家進行研討。主持論壇的台大醫院副院長吳明賢表示,未來微生物領域中,代謝體學、...
微生物+基因體成趨勢:NGS檢測病原體、第三代基因定序、牙周病快篩
2020-01-03 / 記者 巫芝岳
今(3)日,在南港中央研究院舉行的亞洲微生物論壇中,針對微生物領域的發展趨勢,邀請了包括圖爾思生技技術長郭育倫、國防醫學院劉正哲副教授、中正大學黃耀廷教授和Pacific8Ventures合夥人傅斯誠醫師等專家,從微生物相關檢測技術應用,到投資趨勢等面向進行分享。目前醫院在病人感染性疾病相關的檢驗上,多使用細菌培養和聚合酶連鎖反應(PCR)等方式,然而隨著基因定序技術的發展,次世代基因定序(NGS...
腸道微生物夯! 2025年上看575億美元大商機
2020-01-03 / 記者 吳培安
「第四屆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自今(3)日起,連續兩天於中央研究院舉辦,邀請到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于君、臺大醫院副院長吳明賢、長庚大學教授賴信志及中國熱心腸生技研究院執行長藍燦輝等四位專題講者,並安排六大主題場次,分享微生物體如何影響今日的營養學、癌症治療、免疫健康等領域的科研發展及趨勢。于君:組成不到0.6%的腸道真菌體卻與結直腸癌息息相關于君是長期致力於消化系統腫瘤機制與防治研究的專家,但她的研究...
《Nature》腸道菌如何在微生物戰場中獲勝?美團隊解開「基因軍備競賽」機制
2019-11-01 / 記者 巫芝岳
近日,華盛頓大學微生物學團隊解開了人體腸道細菌所具有的一項有如「軍備競賽」的機制:不同種細菌間,會透過獲取對方「防禦基因」的方式,來裝備自己與其他細菌競爭時的防禦力。該研究可說明部分人體腸道微生物相的生成,以及為何我們難以輕易改變腸道菌相;10月30日被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中。當細菌生長環境過於擁擠時,他們會分泌特定的有毒蛋白質,來傷害周遭細菌,以確保自己生存的空間;而同種細菌間,也會因...
微生態研究 引爆新競局
2019-08-17 / 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
美國國家衛生院(NIH)於今年5月29日分別在自然科學雜誌《Nature》與自然醫學雜誌《NatureMedicine》,針對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前期糖尿病(Prediabetes)與婦女早產(Pretermbirth)發表三篇「整合型人類微生物組計劃」(iHMP)的重要研究論文。iHMP計畫起始於2013年,為2008年人類微生物組計畫(HMP)的第二階段計畫。HMP主要鎖定健康人口腔、皮...
Session 10《基因編輯&微生物體》盧冠達:基因迴路改變明日醫療 吳俊穎:FMT為一扇新希望之窗
2019-07-26 / 記者 李林璦
今(26)日,BIOAsia-Taiwan亞洲生技大會跟隨現今熱門趨勢,以「基因編輯與微生物」為主題舉辦專題場次演講,特別邀請到知名華人學者,麻省理工學院(MIT)生物工程與電機系副教授盧冠達、台灣微菌聯盟會長吳俊穎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NIH)研究員HeidiKong帶領大家一同解析合成生物學與腸道菌相及皮膚微生物相的研究。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劉扶東院士首先致詞表示,基因編輯與微生物體是現今最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