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交流4/張瑞仁:「PGASO」合成生物學平台 打造「方舟」工廠

2020-09-09 / 環球生技雜誌
全瑩生技執行長張瑞仁,以全瑩生技的PGASO合成生物學(syntheticbiology)核心技術導入益生菌,期望利用安全的益生菌,發揮微生物能夠快速發酵複製的特性,提供快速、穩定及永續的天然蝦紅素生產。【傳送門】相關報導:http://bit.ly/tspa0820pt1

單細胞定序、體學分析 解開「微生物、腫瘤、免疫治療」三角習題

2020-01-05 / 記者 彭梓涵
昨(4)日,由圖爾思生技舉辦的第四屆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第二日下午場以「微生物、腫瘤、免疫治療」三者關係為主軸,邀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王照元、圖爾思生技莊景凱博士、台灣大學教授阮雪芬、中山醫學大學副教授詹明修分享微生物最新研究與使用工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王照元。(攝影/林嘉慶)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王照元以「開發腸道微生物相平台以引導大腸癌的篩檢及治療」為題分享,他表示目前...

代謝體學應用多:減肥、氣喘、心血管、婦科疾病

2020-01-04 / 記者 巫芝岳
今(4)日,第四屆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中,針對腸道微生物與代謝相關議題進行研討,與會專家們發表了各自與微生物代謝相關的研究,指出人體內的微生物,不但與腸道以外的氣喘、心血管疾病、婦科疾病等有關,甚至可被用於減肥或增重。本場論壇共邀請林口長庚邱志勇醫師、黃泓淵醫師、台灣大學陳明汝教授、台大北護分院吳偉愷醫師等微生物代謝領域專家進行研討。主持論壇的台大醫院副院長吳明賢表示,未來微生物領域中,代謝體學、...

微生物+基因體成趨勢:NGS檢測病原體、第三代基因定序、牙周病快篩

2020-01-03 / 記者 巫芝岳
今(3)日,在南港中央研究院舉行的亞洲微生物論壇中,針對微生物領域的發展趨勢,邀請了包括圖爾思生技技術長郭育倫、國防醫學院劉正哲副教授、中正大學黃耀廷教授和Pacific8Ventures合夥人傅斯誠醫師等專家,從微生物相關檢測技術應用,到投資趨勢等面向進行分享。目前醫院在病人感染性疾病相關的檢驗上,多使用細菌培養和聚合酶連鎖反應(PCR)等方式,然而隨著基因定序技術的發展,次世代基因定序(NGS...

腸道微生物夯! 2025年上看575億美元大商機 

2020-01-03 / 記者 吳培安
「第四屆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自今(3)日起,連續兩天於中央研究院舉辦,邀請到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于君、臺大醫院副院長吳明賢、長庚大學教授賴信志及中國熱心腸生技研究院執行長藍燦輝等四位專題講者,並安排六大主題場次,分享微生物體如何影響今日的營養學、癌症治療、免疫健康等領域的科研發展及趨勢。于君:組成不到0.6%的腸道真菌體卻與結直腸癌息息相關于君是長期致力於消化系統腫瘤機制與防治研究的專家,但她的研究...

圖爾思推精準微生物體分析 守護患者健康

2019-12-02 / 編輯部
基於定序技術所帶領的微生物體學(Microbiome)研究在近年來有不少的文章被發表,包含癌症免疫治療、人體微生物組成,以及營養與益生菌、健康與疾病的關聯性研究持續推展,也帶動了基於二代定序所延伸的微生物體診斷技術之臨床應用。而在次世代定序(NGS)問世後,微生物體定序技術更使得全面性的病原微生物檢測成為可能。以病原微生物體次世代定序(mNGS)為例,直接以原始臨床樣品進行高通量定序,經過分析樣品...

《Nature》腸道菌如何在微生物戰場中獲勝?美團隊解開「基因軍備競賽」機制

2019-11-01 / 記者 巫芝岳
近日,華盛頓大學微生物學團隊解開了人體腸道細菌所具有的一項有如「軍備競賽」的機制:不同種細菌間,會透過獲取對方「防禦基因」的方式,來裝備自己與其他細菌競爭時的防禦力。該研究可說明部分人體腸道微生物相的生成,以及為何我們難以輕易改變腸道菌相;10月30日被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中。當細菌生長環境過於擁擠時,他們會分泌特定的有毒蛋白質,來傷害周遭細菌,以確保自己生存的空間;而同種細菌間,也會因...

微生態研究 引爆新競局

2019-08-17 / 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
美國國家衛生院(NIH)於今年5月29日分別在自然科學雜誌《Nature》與自然醫學雜誌《NatureMedicine》,針對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前期糖尿病(Prediabetes)與婦女早產(Pretermbirth)發表三篇「整合型人類微生物組計劃」(iHMP)的重要研究論文。iHMP計畫起始於2013年,為2008年人類微生物組計畫(HMP)的第二階段計畫。HMP主要鎖定健康人口腔、皮...

Session 10《基因編輯&微生物體》盧冠達:基因迴路改變明日醫療 吳俊穎:FMT為一扇新希望之窗

2019-07-26 / 記者 李林璦
今(26)日,BIOAsia-Taiwan亞洲生技大會跟隨現今熱門趨勢,以「基因編輯與微生物」為主題舉辦專題場次演講,特別邀請到知名華人學者,麻省理工學院(MIT)生物工程與電機系副教授盧冠達、台灣微菌聯盟會長吳俊穎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NIH)研究員HeidiKong帶領大家一同解析合成生物學與腸道菌相及皮膚微生物相的研究。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劉扶東院士首先致詞表示,基因編輯與微生物體是現今最受全...

微菌叢植入導致患者死亡 FDA警告:FMT並非沒有風險

2019-06-17 / 記者 李林璦
日前(13),美國FDA在一項報告中表示,有兩名患者在接受微菌叢植入(FecalMicrobiotaforTransplantation,FMT)後,受到具有抗生素抗藥性之細菌感染,其中一名患者死亡,FDA提醒,雖然FDA十分支持微菌叢植入這個領域的發展,但最重要的是,這些用於移植的糞便微生物群還是具有一定風險。 因此,FDA已停止一系列臨床試驗,直到研究人員制定篩選監控捐贈者糞便中危險物的流程,...

擺脫微生物分離、培養限制  用總體基因體學挖掘微生物暗物質

2019-01-11 / 記者 彭梓涵
大數據時代來臨,生物資訊(Bioinformatics)熱潮再起,隨著各種定序系統技術不斷提升,微生物的基因體研究也迅速發展。由圖爾思生技舉辦的第三屆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早上論壇聚焦於生物資訊用於微生物的基因體序列分析、生物多樣性度量、基因比較等研究和方法。分享如何應用長讀(longread)和短讀(shortread)定序的應用,他也比較包含illumina、ThermoFisher、Paci...

微生物新藥公司Vedanta Biosciences C輪募資獲2700萬美元

2018-12-29 / 記者 李林璦
專注於開發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療法之公司VedantaBiosciences,11月底剛從嬌生集團(Johnson&Johnson)獲1200萬美元的里程碑付款,日前(24)宣佈在C輪募資中獲2700萬美元,將推進微生物體衍生藥物的研發。Vedanta公司致力於開發以微生物來治療腸道菌相不平衡的問題、自體免疫及發炎性疾病。利用其獨特的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