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科學新知
科學新知
NEW
《Science》突破基因療法載體限制!StitchR DMD療法體內重建全長RNA
科學新知
NEW
不僅是細胞發電廠!《Nature》揭粒線體特殊亞群
科學新知
NEW
《Science》AI模型Evo問世 從基因序列推演全新蛋白質
科學新知
猴痘病毒株
猴痘新研究數據:中非爆新病毒株大規模性傳播 致死率高
2024-04-24/
實習記者 鐘御慈
近(15)日,猴痘研究聯盟(theMpoxResearchConsortium)進行一項研究指出,在中非剛果民主共和國(DRC)的戰爭地區爆發一系列cladeI猴痘病毒(monkeypoxvirus)株——cladeIb感染,造成241例疑似感染和108例確診病例,更重要的是,其中有29%確診者是性工作者,顯示cladeI能透過性傳播,但cladeI在2023年以前未出現過...
科學新知
多發性硬化症
生物標記
抗體
《Nature》多發性硬化症血中生物標記 有望提早數年發現
2024-04-23/
實習記者 鐘御慈
近(19)日,舊金山加州大學(UCSF)研究團隊發現,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sclerosis,MS)患者在病發前幾年,體內會產生一組對抗體內蛋白質的自身抗體(autoantibodies),該抗體能與人類細胞和常見病原體結合,這可能是MS的生物標記(biomarker)。此外,團隊在本研究中使用的噬菌體免疫沉澱定序(PhIP-Seq)技術,也證實能進一步用於篩選人體血液中的自身抗體,來研...
科學新知
赭石生醫
脂肪肝
MASH
肝硬化
RNA
核酸藥物
百靈佳殷格翰逾10億美元 攜赭石生醫開發晚期肝病再生性RNA療法
2024-04-23/
記者 吳培安
美國時間22日,德國百靈佳殷格翰(BoehringerIngelheim)宣布與英國赭石生醫(OchreBio)達成價值超過10億美元的合作協議,針對晚期代謝功能障礙肝炎、肝硬化等肝臟疾病的再生型標靶開發藥物,目標是刺激肝臟的自我修復能力,為晚期肝病患者帶來減緩或逆轉病情惡化的療法。 根據合作協議,百靈佳殷格翰將支付赭石生醫3500萬美元預付款,並依照未來臨床、法規及商業化進度,提供價值可能超過1...
科學新知
PTSD
精神疾病
基因體
《Nature》子刊:史上最大規模! 125萬人基因分析 揭43個PTSD相關基因
2024-04-22/
記者 巫芝岳
近(18)日,由跨國科學家組成的「精神疾病基因體聯盟」(PGC)中,針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研究小組,發表了一項運用基因體關聯分析而出的PTSD基因風險研究,為目前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最多樣化的研究,共使用了超過125萬人的基因數據,並從中確定了43個與疾病相關基因,證實PTSD可遺傳給下一代。該研究發表於期刊《NatureGenetics》。該研究中,團隊共收集了88項不同全基因體關聯...
科學新知
陽明交大
肺臟
基因
陽明交大挖掘肺臟發育關鍵基因 登國際期刊
2024-04-15/
記者 李林璦
今(15)日,陽明交大神經科學研究所劉福清教授與陳仕昀博士透過動物模式證實,Nolz1基因在細胞早期發育成肺臟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該基因缺陷將嚴重影響肺臟的功能,此次研究有助於瞭解肺腫瘤發生過程中與Nolz1基因有關病理機制,將為肺部相關疾病的研究與治療提供新路徑。該研究刊登於《Development》。 本次研究證實,Nolz1基因缺陷將導致肺部間質細胞增殖減少、上皮細胞分化異常,甚至是支氣管分...
科學新知
藥物成癮
陳慧諴
毒癮研究再突破! 國衛院陳慧諴首創藥物成癮/復發斑馬魚模型
2024-04-15/
記者 巫芝岳
今(15)日,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慧諴團隊發表研究,其針對藥物成癮研究中,除了大鼠或小鼠外缺乏更經濟動物模型的痛點,成功以斑馬魚建立甲基安非他命成癮模式,並首次延伸到成癮行為的消除、戒斷和復發的階段。該研究也已在去(2023)年12月發表於期刊《AddictionBiology》。在藥物成癮行為研究中,科學家會運用一種古典條件制約學習,稱為「場地制約偏好」(conditio...
科學新知
囊狀纖維化
Vertex
愛爾蘭研究:Vertex囊狀纖維化療法 有望擴大治療4週大新生兒
2024-04-12/
實習記者 鐘御慈
昨(11)日,由愛爾蘭皇家外科醫學院(RCSIUniversityofMedicineandHealthSciences)和愛爾蘭兒童健康中心(Children'sHealthIreland)研究發現,VertexPharmaceuticals的囊狀纖維化(CysticFibrosis,CF)藥物Kalydeco®(Ivacaftor),被證實可安全有效地治療出生4週大的新生兒。此...
科學新知
藥物載體
有機化學
《Nature》藥物控釋材料大革新! 機械力觸發「輪烷」突破釋放分子數量限制
2024-04-12/
記者 巫芝岳
近(10)日,英國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ofManchester)的科學家,開發出一項運用力學控制小分子釋放的藥物遞送技術,成為藥物控制釋放技術中,罕見僅運用機械力就能觸發,且能反覆被活化,突破可釋放分子數量限制的技術。該研究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這項革命性的新技術,可在機械力的作用下(如受傷或受損部位中產生的機械力),觸發釋放藥物分子,讓治療作用部位更為精準。該技術使用一項...
科學新知
CAR-T細胞
白血病
癌症
《Nature》 CAR-T加上幹細胞特性 有望提升抗癌潛力?!
2024-04-11/
實習記者 鐘御慈
昨(10)日,發表於《Nature》的兩篇研究發現,提高一種名為FOXO1的蛋白質濃度能改變CAR-T(ChimericAntigenReceptorTCells)細胞,還發現一種名為IL-15的免疫分子可以啟動與FOXO1相關的基因,增加FOXO1濃度,使CAR-T細胞活性類似於幹細胞,能更有效地對抗癌症。 CAR-T細胞是從接受癌症治療或其他疾病患者的血液中分離出的T細胞所製成,其經過基因修改...
科學新知
腸道菌相
TMAO
慢性腎臟病
CKD
飲食保健
吃紅肉要注意!新研究:腸道菌TMAO與慢性腎臟病風險有關?!
2024-04-11/
記者 吳培安
近(9)日,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Clinic)與塔夫茲大學(TuftsUniversity)研究團隊,共同發表有關腸道菌最新成果,指出由腸道菌產生的代謝物——氧化三甲胺(TMAO)在血中的濃度,可成為一項評估慢性腎臟病風險的有力風險預測指標。此研究發表在《美國腎臟學會期刊》(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ofNephrology)...
科學新知
癲癇
帕金森氏症
粒線體
《Nature》癲癇、帕金森氏症 竟與粒線體有關!?
2024-04-10/
實習記者 鐘御慈
近(4)日,赫爾辛基大學(UniversityofHelsinki)研究團隊發現,POLG基因變異會影響粒線體在抗病毒防禦中的作用,導致逐漸惡化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粒線體隱性共濟失調症候群(MitochondrialRecessiveAtaxiaSyndrome,MIRAS)。此研究發表於《Nature》上。 粒線體是正常細胞功能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它們負責真核生物的能量...
科學新知
血癌
大腸癌
decitabine
tazemetostatm
表觀遺傳學
《Science Advances》衛采、Ipsen兩血癌藥併用 對大腸癌更有效!?
2024-04-08/
記者 巫芝岳
近日(3月27日),美國密西根范安德爾研究所(VanAndelInstitute)的團隊研究發現,將表觀遺傳藥物decitabine和EZH2抑制劑tazemetostat併用下,可對大腸直腸癌產生更優於單用任一藥物的療效,這兩項藥物分別是由衛采(Eisai)和Ipsen所開發,且都已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用於治療血癌,但未取得大腸直腸癌的適應症。該研究發表於期刊《ScienceAdv...
第一頁
上一頁
8
9
10
11
12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