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巫芝岳

Only if we understand, can we care. Only if we care, will we help. Only if we help, shall all be saved. ― Jane Goodall

BNT斥5.62億英鎊收購英AI新創InstaDeep 推進機器學習加速疫苗研發

2023-01-11 / 記者 巫芝岳
近(10)日,德國疫苗公司BioNtech宣布斥資3.62億英鎊(約4.39億美元),收購英國人工智慧(AI)新創公司InstaDeep,並導入該公司的機器學習技術,加速BioNtech的疫苗研發。該併購案後續里程碑金高達2億英鎊,總價約5.62億英鎊,也成為BioNTech成立以來最大的一筆交易案。BioNtech和InstaDeep已合作多年,去年,BioNtech投資了1億英鎊給該公司,而本...

陞醫「生化脈衝」增外泌體修復效果 成全台首家獲認證「非人源外泌體化妝品原料」

2023-01-10 / 記者 巫芝岳
今(10)日,陞醫生技發表其以獨家「生化脈衝」技術,開發的外泌體(exosomes)醫美原料。經該技術處理的外泌體,在促進膠原蛋白、纖維母細胞增生,以及促進毛囊增生等方面效果更為明顯;其運用雞胚胎間質幹細胞生產的外泌體,也成為國內首家非人類細胞來源,並取得國際化妝品原料認證(INCI)的外泌體原料。陞醫以「生化脈衝激活幹細胞外泌體專利技術」,生產高純度的外泌體,並進而應用於醫美原料/食品原料、再生...

瑞磁2022營收3.9億元 年增22%創新高

2023-01-10 / 記者 巫芝岳
今(10)日,瑞磁生技ABC-KY(6598)公告其2022年營收,瑞磁12月自結營收為新台幣3,208萬元,第四季營收1.22億元,季增12.7%、年增10.2%;累計全年營收達3.9億元,年增22%,改寫歷史新高。瑞磁表示,營收創歷史新高的主要成長動能,來自常規的多元體外診斷試劑(IVD)。其2022年第四季,在常規傳染病檢測需求強勁帶動下,營收創單季歷史次高,其中腸胃道多元檢測試劑(GPP)...

竟天創新劑型拚「精準治療」505(b)(2)外用新藥進臨床中期

2023-01-10 / 記者 巫芝岳
在臺灣少數以皮膚局部外用505(b)(2)新藥為題的竟天生技,由曾主導開發「全臺首項自行研發取證微脂體凝膠」的王藹君博士一手創立。除了擁有自身的PIC/SGMP工廠,持續創造現金收益外,竟天以新穎的藥物傳輸技術平台,所開發的多項新劑型外用止痛藥物,已紛紛進入臨床一/二期階段,並吸引國際藥廠洽談授權合作中。撰文/巫芝岳座落於竹北生醫園區,竟天生技是國內、甚至國際間少數以「局部外用新劑型新藥」為題的新...

ShockWave前研發總監吳修明:創新醫材拚商化速度 國際化「人、財」預算應及早佈局

2023-01-09 / 記者 巫芝岳
今(9)日,苡樂創新平台邀請美國矽谷研發型醫材公司ShockWaveMedical前研發總監吳修明,演講分享ShockWave在導管醫材上創新的經驗。吳修明表示,矽谷在資金和人才的靈活運用,是其成功的最大因素。他也建議台灣公司在創辦時,就應不斷廣結人才和資金資源,要有「從地方到大市場」的計畫;而政府則該思考,如何方便地接受所有進入台灣生技業的資金,並作全球化的應用。擁有35年美國醫材創新經驗的吳修...

《Nature》子刊:不同腦區血清素作用機制相異! 日團隊揭大腦「獎勵機制」新發現

2023-01-09 / 記者 巫芝岳
近日(12月22日),日本北海道大學和京都大學的科學家,在針對小鼠大腦「獎勵機制」的神經迴路研究中發現,大腦內「中縫核」(MRN)與「背側縫核」(DRN)兩部位,負責處理「獎勵」和「厭惡」訊息的血清素神經元,對於同樣血清素刺激的反應相反。該發現對解開成癮、憂鬱症的詳細機制,有了進一步的見解。研究論文發表於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在動物大腦中,具有一套會對帶來愉悅感的事物有...

解特定腸道菌與健康關聯! 吳明賢率臺大尋NASH解方、傅靜遠領荷蘭16萬人微生物體計畫

2023-01-07 / 記者 巫芝岳
今(7)日,「第七屆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中,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荷蘭格羅寧根大學醫學中心教授(MedicalCenterofGroningen)傅靜遠兩位微生物專家,先後分享了臺大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的微生物相關療法研究,以及荷蘭涉及16多萬人的大型微生物體計畫,如何分析出解特定腸道菌與健康、環境的關聯。吳明賢:運動、營養補充、手術改變腸道菌相!臺大團隊揪特定菌種可望治NASH臺大醫院...

《Cell》首證新冠病毒穿透鼻腔細胞機制! 鼻噴藥物可望成解方

2023-01-07 / 記者 巫芝岳
近日,史丹佛大學醫學院(StanfordMedicine)的團隊,首次證實新冠病毒(SARS-CoV-2)經由鼻腔纖毛(cilia)和微絨毛(microvilli)感染人體的機制;該研究也間接指出,若從鼻腔給藥進行預防或治療,或許能更有效阻絕新冠的感染及傳染。研究論文已在12月1日發表於期刊《Cell》。史丹佛團隊使用上呼吸道上皮組織的類器官(organoid)進行研究,監測病毒進入、複製並退出上...

《Nature Medicine》2023年可能改變臨床醫學的11項關鍵試驗

2023-01-05 / 記者 巫芝岳
近日(12月23日),期刊《NatureMedicine》發表了「2023年11項關鍵臨床試驗」的年度回顧(YearinReview),包括:百健(Biogen)/衛采(Eisai)的阿茲海默單抗lecanemab、全球首款鉑類化療抗性卵巢癌抗體藥物複合體(ADC)藥物、鐮刀型血球症(SCD)基因編輯療法等,臨床試驗結果都有機會在近兩年出爐,可望成為改變臨床醫學的關鍵療法。糖尿病藥Exenatid...

2022 FDA新藥批准回顧:總數驟減、生物製劑佔比創歷史新高(全文連結)

2023-01-04 / 記者 巫芝岳
近(3)日,據期刊《NatureReviewsDrugDiscovery》報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去年全年共批准37種新藥,相較於2021年的50種大幅減少,也低於2017年至今每年平均批准49種藥物的數量。不過回顧去年,不但在基因療法、細胞療法、疫苗等生物製劑批准上,數量明顯增加,在糖尿病、癌症等領域,也出現多款前所未見的創新機轉藥物。FDA旗下生物製劑評估及研究中心(CBER),在2...

《Nature Aging》光學調控粒線體膜電位 線蟲壽命顯著延長30~40%!

2023-01-03 / 記者 巫芝岳
近日(12月30日),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UniversityofRochesterMedicalCenter)和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ofWashington)的科學家,發現透過直接調控粒線體膜電位,可延長線蟲壽命30~40%的方法。該研究以快訊型論文(brief communication)形式,發表於期刊《NatureAging》。粒線體為一種具有雙層膜構造的胞器,先前研究已...

《Immunity》小腸、大腸特定T細胞大不同! UCSD解組織特異性免疫 盼助新疫苗開發

2022-12-30 / 記者 巫芝岳
近(28)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醫學院的團隊,發現了腸道中「組織駐留記憶T細胞」(TRM)這項免疫細胞的新特性;其首次證實,該種在腸道、鼻腔等部位都會出現的T細胞,在小腸和大腸中的分子構成及所依賴的化學訊號等,可完全不同。未來若更了解這些不同組織、相同免疫細胞的異質性,可望幫助相關疫苗和療法的開發。該研究發表於期刊《Immunity》。駐留於特定組織,例如腸道、鼻腔等部位的TRM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