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腦部「類器官」再突破! 瑞士繪人腦基因圖譜 解神經發育之謎

2022-10-11 / 記者 巫芝岳
近(5)日,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Zurich)的科學家,開創出一項人類大腦類器官(organoid),其運用單細胞層級的多體學數據和機器學習技術,將所有基因轉錄體資訊組成「圖譜」,可顯示類器官中每個細胞的詳細功能。該團隊也以這項工具,首次在人腦證明造成罕見腦部發育疾病的基因突變機制。該研究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由ETHZurich生物系統科學與工程系教授BarbaraTreut...

組織「彎曲」時細胞內部變化新發現! 盼貢獻類器官研發

2022-05-16 / 記者 巫芝岳
近(13)日,日內瓦大學(UNIGE)的研究團隊,在一項組織發育相關的研究中發現,遇到組織彎折時,該處的細胞體積會短暫地隨之「增加」,而非過去直觀認為的「減少體積」來應對組織形變。這項發現可望讓未來類器官(organoid)的研發更為精準,甚至貢獻工業用材料的發展。研究論文發表於期刊《DevelopmentalCell》。該團隊利用稱為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的高分子材料,製造出一項能自動滾動的...

《Cell》子刊:iPSC衍生「輸卵管類器官」 首揭嚴重卵巢癌病變機轉

2022-01-03 / 記者 巫芝岳
近日(12月28日),美國西達賽奈醫療中心(Cedars-Sinai MedicalCenter)的團隊,透過以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C)所衍生的輸卵管類器官(organoid),探究出某些嚴重類型的卵巢癌,是如何從輸卵管開始病變所導致。該發現有助於未來卵巢癌的診斷,研究論文發表於期刊《CellReports》。過去研究已發現,BRCA-1基因可能會導致輸卵管上皮細胞癌變,造成高分級(high...

《Cell》子刊:首項具「視覺」腦部類器官問世 探眼部發育之謎

2021-10-19 / 記者 巫芝岳
近(7)日,德國杜賽道夫大學(Heinrich-Heine-Universität Düsseldorf)的科學家,利用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C),開發出首項具「視覺」功能的腦部類器官(organoid),不但可望更深入探究視覺發育過程,未來也能幫助眼部遺傳疾病相關研究,可說是腦部類器官的一大進展。該研究發表於期刊《CellStemCell》。先前研究已顯示,視黃酸(ret...

可模擬腫瘤微環境!《Nature》子刊:MIT創新合成水膠支架 培養胰腺類器官 

2021-09-16 /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13日,麻省理工學院(MIT)與英國曼徹斯特癌症研究所(CancerResearchUKManchesterInstitute)合作,開發出利用合成水膠(hydrogel)支架來模擬細胞外環境,從健康或癌症胰腺細胞培養出「胰腺類器官」的創新方法,可用於研究胰腺腫瘤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並進行胰腺癌潛力藥物的測試,此外,還能培養如腸道、子宮內膜等組織。研究發表於《NatureMaterials》...

與美FDA、國防部新冠合作加持!器官晶片新銳Emulate E輪募8200萬美元

2021-09-08 / 記者 彭梓涵
美國時間7日,波士頓器官晶片(Organs-on-Chips)新銳公司Emulate宣布,完成E輪8200萬美元募資,Emulate自2013年成立以來,已籌集總計2.25億美元資金。 新一輪資金,也將繼續推進Emulate不同疾病的器官晶片開發和商業化。而為了不斷增長的全球需求,Emulate也正在透過兩個新的分銷商擴大亞太區的業務。 從去年底,Emulate開始投入對抗COVID-19的行列,...

基可結盟中國創芯國際 開發人源類器官篩藥平台

2021-09-03 / 記者 王柏豪
國內第一家標榜以Crisper(基因編輯)為核心技術的合成生物學新創公司,基可生醫今(3日)發布新聞表示,團隊於8月底和總部位於廣州的創芯國際簽訂策略結盟協議,創芯國際是目前中國最具規模的腫瘤類器官公司。雙方將共同開發與優化人源腫瘤類器官藥篩平台,進軍全球腫瘤類器官市場,致力替全球罹癌華人在第一時間提供個人化精准用藥篩檢服務,並協助全球藥廠開發最適合華人的抗癌藥物。成立於2017年的、出自成功大學...

《Nature》子刊:AI預測+類器官 成功篩出老藥治腸道發炎

2021-07-14 / 記者 巫芝岳
近(12)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的科學家,發表了一項以機器學習開發「老藥新用」的方法,並以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治療為目標,透過基因數據預測疾病惡化和藥物療效,也成功在腸道類器官(organoid)模型中找出可能使用的老藥療法。該研究發表於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研究團隊以IBD為疾病模型,透過UCSD網路醫學研究所(iNetMed)所發展的人工智慧(AI...

Xilis AI精準篩藥+免疫性腫瘤類器官 A輪募7千萬美元推向臨床

2021-07-09 / 記者 吳培安
美國時間8日,由杜克大學華裔科學家沈西凌、DavidHsu和荷蘭烏得勒支大學(UtrechtUniversity)類器官專家HansClevers共同創辦的精準醫療新創Xilis宣布,在A輪募資中籌得7,000萬美元。 該公司致力於開發特有類器官技術「MicroOrganoSpheres」,其特色為能夠保有患者腫瘤組織及免疫特性,結合AI分析藥物反應,在2週內為癌症患者篩選出最適合的癌症療法,而這...

中研院郭紘志 見證培養基到 iPS類器官發展史

2021-06-21 / 記者 李林璦
全臺第一個誘導出iPS細胞的實驗室,是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副所長郭紘志帶領的團隊,他堪稱臺灣iPS細胞研究的開山鼻祖。不僅協助前所長游正博博士創立臺灣幹細胞學會,更建置有全臺最完整、超過25種人類疾病幹細胞株庫。除成功建立全球首個「誘導式龐貝氏症人類多潛能幹細胞(PomD-iPSCs)」外,也已在漸凍症、阿茲海默症、基因遺傳疾病等領域,以iPS細胞建立了疾病機制模式,並進行開發新療法。撰文...

《Cell》類器官再突破!幹細胞養出會跳動人工心臟 助先天心臟病研究

2021-05-24 / 記者 吳培安
近(21)日,奧地利科學院(AustrianAcademyofSciences)團隊於知名期刊《Cell》線上,發表幹細胞類器官(organoid)的最新研究。他們在實驗室的培養皿中,把人類幹細胞在無需外加支架(scaffold)下,成功培養出人迷你心臟類器官,且具有分腔室、能節律跳動的特性,成為迄今最接近真實心臟的類器官成果之一。 研究團隊目前做出的心臟類器官,體積僅有芝麻粒大。他們將細胞浸潤在...

《Cell》人類大腦為何完勝猩猩? 「類器官」解發育關鍵細胞變化

2021-04-03 / 記者 巫芝岳
近(24)日,英國劍橋MRC分子生物研究機構(MRCLaboratoryofMolecularBiology)的科學家,透過大腦「類器官」(organoid)研究,發現大腦發育時的一項細胞型態變化,可能是造成人類大腦可發育得比其他靈長類更大、更複雜的關鍵原因。該研究發表於期刊《Cell》。人類與其他猿猴間最大的差異,在於我們的大腦發育時會經歷特有的「快速擴張」機制,但科學家一直未能了解該機制。本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