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女性月經週期乳管重塑 成乳癌發展潛在因素
2024-10-04 / 記者 彭梓涵
近日,荷蘭與英國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發現,女性月經週期出現的乳管(ducts)生長與去除生理現象,會有促使突變細胞區域擴大,發展為癌症的可能,團隊認為乳腺組織正常重塑的機制,是乳癌發展的驅動因素之一。相關研究已發表在《Nature》。 事實上健康個體的組織,在看起來完全正常的情況下,可能包含大面積能夠生長成腫瘤的突變細胞,然而一但其中一個細胞出現異常,其發展為癌症的機會就會越高。不過在這些健康個體中...
《Cancer Discovery》首證星型膠質細胞具免疫功能 TIMP1關鍵蛋白促腦轉移癌
2024-10-03 / 記者 彭梓涵
近(2)日,西班牙國家癌症研究中心(CNIO)透過單細胞RNA定序(scRNA-seq),首次證明星型膠質細胞(astrocytes)具有免疫調節功能,其會被轉移性腦癌(又稱腦轉移癌)挾持,分泌一種TIMP1蛋白,讓應殺死癌細胞的浸潤性CD8+T細胞失效。CNIO團隊也提出透過免疫療法與TIMP1抑制劑聯用的策略,來治療腦轉移癌。相關研究已發表在《CancerDiscovery》上。 腦轉移癌的治...
AI改變百年社會!中榮、臺大、默克、行動基因專家 洞悉智慧醫療大未來
2024-10-02 / 記者 彭梓涵
昨(1)日,第二屆「NBRPPitchDay全國生醫轉譯選拔媒合會」活動中,安排的AI驅動精準醫療趨勢論壇,由中央研究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林榮信副主任擔任主持人,並邀請台中榮總陳適安院長、臺大醫院吳明賢院長、臺灣默克醫藥學術處處長王昱傑、行動基因陳華鍵技術長,分享人工智慧(AI)如何提升臨床決策,輔助醫療,以及加速醫藥開發,實現精準醫療的經驗。 中研院轉譯研究中心林榮信副主任比喻,AI就像100年前...
莫德納、中化裕民簽合作協議 共推mRNA呼吸道疫苗產品;BMS斥1.1億美元預付款 攜Prime開發下一代體外T細胞療法;上毅生技HuL001登美國ASTRO年會 明年進臨床二期
2024-10-01 / 記者 彭梓涵
《臺灣》上毅生技HuL001登美國ASTRO年會明年進臨床二期今(1)日,生技中心(DCB)衍生新藥研發公司——上毅生技,宣布其臨床階段免疫抗癌新藥HuL001最新研發成果,於美國放射腫瘤醫學會(ASTRO)年會亮相,並由上毅生技的研發合作夥伴,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質子醫學中心趙坤山院長,進行口頭發表。 《臺灣》莫德納、中化裕民簽合作協議共推mRNA呼吸道疫苗產品今(1)日...
東洋捐500劑佐劑流感疫苗 與桃市攜手顧銀髮志工
2024-10-01 / 記者 彭梓涵
今(1)日,台灣東洋(4105)表示,為回饋地方,再度與桃園市政府合作,共捐贈500劑的公益佐劑流感疫苗予桃園市的環保、醫療保健銀髮志工,桃園市政府除表達感謝外,也呼籲民眾善用「疫苗E指訂」預約系統,鼓勵全家在疫情高峰來臨前,接種疫苗及早獲得保護力。 東洋表示,桃園是台灣東洋重要的藥品生產基地,所產出的藥品遍及全台也銷往海外。為回饋地方,東洋第二年捐贈500劑佐劑流感疫苗,以照顧桃園在地志工。 桃...
Ronald DePinho、洪明奇師徒聯手 曝轉譯生醫知識創抗癌新策略
2024-10-01 / 記者 彭梓涵
今(30)日,第二屆「NBRPPitchDay全國生醫轉譯選拔媒合會」在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舉辦一連二日的年度盛會,兩日活動邀請美國癌症登月計畫(CancerMoonShots)推動者、MD安德森癌症中心(MDACC)前校長RonaldA.DePinho分享其將知識轉譯為病患福祉的經驗,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則分享如何透過精準治療對抗癌症抗藥性的策略。(攝影/李林璦) RonaldA.DePinho:...
莫德納、中化裕民簽合作協議 共推mRNA呼吸道疫苗產品
2024-10-01 / 記者 彭梓涵
今(1)日,莫德納台灣宣布與與中化控股(3716)旗下負責行銷與銷售的中化裕民(CenraHealthcare)達成合作協議,共同推廣莫德納mRNA呼吸道疫苗產品組合,其中包括莫德納的COVID-19疫苗Spikevax。雙方皆未透露交易財務條款,但根據協議,莫德納將負責製造並配送其mRNA呼吸道疫苗,而中化裕民將負責疫苗的推廣並協助醫學教育活動的執行,確保莫德納的mRNA呼吸道疫苗相關醫療資訊能...
宇心生醫12導程心電圖 入圍美國HLTH數位健康獎決賽!
2024-09-30 / 記者 彭梓涵
今(30)日,美商宇心生醫(QTMedical)宣布,其開發可用於遠距醫療場域的12導程心電圖(ECG),從1500家參賽企業中,脫穎而出入圍美國數位健康中心基金會(DigitalHealthHubFoundation)舉辦之美國數位健康評比的「兒童健康最佳類別」獎項,將於10月在HLTH年度大會的頒獎典禮上與其他3項產品角逐名次。 宇心表示,此次入圍的產品,為宇心生醫自主研發的新式心電圖,打破1...
臺大陳達慶打造臺版MEE診療系統 開創眼病新「視」力
2024-09-26 / 記者 彭梓涵
臺大醫院眼科部陳達慶副教授,2017年從全球眼科創新療法研究與試驗最興盛的場域——美國哈佛大學麻州總醫院眼耳醫院(MassEyeandEar,MEE)完成訓練,並帶回MEE針對眼科的基因疾患從診斷、病患資料庫建立、到療法開發的診療運作經驗。他見證了第一個遺傳性視網膜疾病基因療法Luxturna的開發上市,2021年也在臺灣完成東亞首位患者的基因治療視網膜顯微手術。近期,他的...
馬偕林鴻清推動臺灣新生兒 聽篩、聽損生物性治療
2024-09-26 / 記者 彭梓涵
馬偕醫院耳鼻喉科林鴻清主任是臺灣新生兒免費聽力篩檢的推動者,並籌畫北臺灣第一所「馬偕醫學院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近年,全球聽損邁進生物性治療領域,他帶領馬偕聽語學系優化與轉型,並與生醫所許益超教授投入基因變異、細胞、基因療法的研究與開發,目前在臺灣生技公司合作下,已建立全外顯子基因結合粒線體全基因的檢測技術,可檢測出4種臺灣常見以及200種已知的聽損基因。去年,他進一步與現任馬偕醫學院聽力暨語言治...
專家盼設「罕病司」 突破檢測、醫療費用沉重負擔
2024-09-26 / 記者 彭梓涵
臺灣通過《罕病防治及藥物法》已超過20年,在面對快速變化的醫療技術和日益增加的患者需求,站在第一線的臨床醫師和研究人員,也正在面臨新的挑戰。本刊此次匯集多位深耕罕病研究與治療的臨床醫師意見,他們一致認為,當前檢測與藥價,仍有無法普及與負擔的問題,此外,需要高度專業知識的遺傳諮詢師人力也尚有不足,為此,他們也提出四大解方,盼完善臺灣罕病生態系發展。撰文/彭梓涵臺灣在2000年通過《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