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科學新知
科學新知
NEW
《Science》突破基因療法載體限制!StitchR DMD療法體內重建全長RNA
科學新知
NEW
不僅是細胞發電廠!《Nature》揭粒線體特殊亞群
科學新知
NEW
《Science》AI模型Evo問世 從基因序列推演全新蛋白質
科學新知
新冠病毒
美研究剖析新冠病毒Omicron關鍵突變:與Alpha突變處相同、毒性卻大減
2022-01-17/
記者 吳培安
近期,美國康乃爾大學研究團隊,剖析了新冠病毒Omicron變異株在棘蛋白的關鍵突變點「furin切割位」(furincleavingsite),並與2020年肆虐英國的alpha變異株、去(2021)年侵襲美國的delta變異株比較,發現omicron在致命性指標——細胞間融合(cell-to-cellfusion)表現差異相當大。這項研究發表在2021年12月的《iSci...
科學新知
EB病毒
多發性硬化症
《Science》EB病毒導致多發性硬化症? 哈佛樣本分析:曾感染者罹病率增32倍
2022-01-17/
記者 巫芝岳
近(13)日,哈佛公衛學院(HarvardT.H.ChanSchoolofPublicHealth)的科學家,在頂尖期刊《Science》中發表的一篇研究指出,曾感染第四型人類疱疹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者,罹患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sclerosis)的可能性會增加32倍之多;也間接指出該病毒很可能是導致多發性硬化症的原因之一。由於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常在20-3...
科學新知
DNA
突變
演化學
《Nature》「突變」非隨機發生?! 基因突變率最新研究 挑戰達爾文《演化論》
2022-01-13/
記者 巫芝岳
近(12)日,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Davis)團隊,透過大規模的阿拉伯芥定序分析發現,過往認為生物演化中「突變會隨機發生」的觀念可能有所誤;突變的發生具「特定偏好」、某些基因發生突變的機率較低,而這是為了減少突變對該生物族群的危害。這項顛覆性的研究,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自達爾文提出《演化論》以來,人們都認為突變是「隨機發生的」,不過該研究卻指出,突變的發生可能具有特定偏好,所有基因...
科學新知
基因編輯
藥物傳輸
《Cell》基因編輯再掀革命?! 劉如謙開發更安全「類病毒載體」
2022-01-13/
記者 吳培安
美國時間11日,麻省理工學院(MIT)臺裔科學家劉如謙(DavidLiu)領導的團隊,在頂尖學術期刊《Cell》,發表其開發的「工程化無DNA類病毒顆粒」(engineeredDNA-freevirus-likeparticles,eVLP),能夠將鹼基編輯或Cas9核糖核蛋白輸送到生物體內,目前已在小鼠疾病模型中,分別驗證了其在修復遺傳性失明、以及降低PCSK9濃度的功能,且脫靶效應極低、安全...
科學新知
大麻
新冠病毒
棘蛋白
美研究2大麻化合物 可防新冠病毒進細胞
2022-01-13/
記者 劉馨香
俄勒岡州立大學(OregonStateUniversity)研究團隊,以其發明的化學篩選技術,鑑定出兩種大麻化合物(CBGA和CBDA)能與新冠病毒棘蛋白(spikeprotein)結合,並證實這兩種化合物能阻止新冠病毒進入人類細胞。研究在1月10日發表於《JournalofNaturalProducts》。 此研究由俄勒岡州立大學全球大麻創新中心(GlobalHempInnovationCent...
科學新知
MRI
多發性硬化症
早期診斷
《Radiology》新MRI技術偵測多發性硬化症大腦生化變化 助早期診斷
2022-01-12/
記者 劉馨香
近(4)日,奧地利維也納醫學大學(MedicalUniversityofVienna)研究團隊表示,一種新的磁振造影(MRI)技術,可在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sclerosis)患者的疾病早期,偵測到大腦中的生化(biochemical)變化,可能加快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研究刊登於《Radiology》。 論文通訊作者、維也納醫學大學高磁場核磁共振中心(HighFieldMR...
科學新知
CAR-T
心衰竭
mRNA
微脂體
《Science》微脂體包裹mRNA體內編輯CAR-T細胞 跨足心衰竭創新治療
2022-01-10/
記者 吳培安
近(7)日,全球CAR-T研究發源地——美國賓州大學的研究團隊,在《Science》發表一種CAR-T創新心衰竭治療策略,不需從患者體內抽出T細胞、重編程後回輸給患者,而是將mRNA包裹在靶向T細胞的奈米微脂體中,在患者體內暫時性重編程為CAR-T細胞,攻擊被活化的心臟纖維母細胞(cardiacfibroblasts),並在老鼠實驗中展現修復心臟纖維化的效果。 本研究資深作...
科學新知
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
AMC
微生物體
大腸癌
腸躁症
微生物
精準醫療最後一塊拼圖!展望微生物體治療癌症、腸胃道疾病
2022-01-08/
記者 劉馨香
今(8)日,第六屆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AsiaMicrobiomeConference,AMC)在線上熱烈開展,由中研院生化所、臺大醫院、圖爾思生技共同舉辦,邀請了國內外知名微生物體專家分享最新研究趨勢,國外專家邀請到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于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黃曦,分享微生物體與大腸直腸癌和腸胃道疾病的最新研究與臨床應用趨勢。大會主席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致詞表示,微生物體對人體非常重要,不僅是...
科學新知
失智症
《Lancet》子刊:2019年到2050年 全球失智症人數預計飆漲2倍
2022-01-07/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6日,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院(IHME)發布2019年全球疾病負擔(GlobalBurdenofDisease,GBD)研究,預計全球40歲以上罹患失智症(dementia)的人數將從2019年的5700萬人增加2倍,達到2050年的1.53億人,該研究發表於《TheLancetPublicHealth》。 全球疾病負擔研究是第一個針對全球195個國家提供預測的研究。除失智症外...
科學新知
老藥新用
百憂解
憂鬱症
惡性腦瘤
史丹福大學研究:百憂解老藥新用 有望延長惡性腦瘤存活期
2022-01-07/
記者 彭梓涵
近日,史丹福大學一項研究,從高致命的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中確定一種調節神經磷脂(sphingomyelin)轉化為神經酰胺的酵素—神經磷脂磷酸二酯酶1(SMPD1),可做為GBM治療的靶點;除此之外,團隊還發現治療憂鬱症的藥物百憂解(fluoxetine),可抑制SMPD1活性,進而抑制GBM生長。 相關研究已發表在期刊《CellReports》上。 這項研究是由史丹福大學病理...
科學新知
微生物體
糖尿病
《Nature》腸內菌干擾常用血糖藥作用?! 美研究揭新酵素作用機制
2022-01-06/
記者 吳培安
微生物影響健康無所不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University)研究團隊新發現一類由腸道細菌產生的Maks酵素,可能會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經常使用的口服降血糖藥acarbose交互作用,進而影響到藥效。這項研究刊登在2021年12月的《Nature》。 Acarbose是一項行之有年的常用糖尿病處方藥,它藉由抑制人體內負責分解碳水化合物的酵素,延緩葡萄糖在腸道的吸收,進而幫助患者控...
科學新知
肌肉失養症
基因療法
《JCI》非靶向肌肉基因療法 繞道治療罕見肌肉失養症
2022-01-06/
記者 劉馨香
4日,美國國家兒童醫院(Children'sNationalHospital)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治療罕見疾病肢帶型肌肉失養症(Limb-girdlemusculardystrophy,LGMD)2B的臨床前基因療法。經動物實驗顯示,具有安全性,且可減緩肌肉退化,並恢復肌原纖維(myofiber)的大小和肌肉力量。該研究克服原先開發基因療法的瓶頸,提出LGMD2B首個非靶向肌肉的基因療法,...
第一頁
上一頁
52
53
54
55
56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