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科學新知
科學新知
NEW
《NEJM》諾和諾德減肥GLP-1明星藥 緩解關節炎疼痛媲美鴉片類止痛藥
科學新知
NEW
《Nature》子刊: 4D揭示大型內皮細胞源性EV生成過程
科學新知
NEW
美癌症登月計畫建構腫瘤3D圖譜!最新12篇研究登《Nature》
科學新知
微生物體
糖尿病
《Nature》腸內菌干擾常用血糖藥作用?! 美研究揭新酵素作用機制
2022-01-06/
記者 吳培安
微生物影響健康無所不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University)研究團隊新發現一類由腸道細菌產生的Maks酵素,可能會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經常使用的口服降血糖藥acarbose交互作用,進而影響到藥效。這項研究刊登在2021年12月的《Nature》。 Acarbose是一項行之有年的常用糖尿病處方藥,它藉由抑制人體內負責分解碳水化合物的酵素,延緩葡萄糖在腸道的吸收,進而幫助患者控...
科學新知
肌肉失養症
基因療法
《JCI》非靶向肌肉基因療法 繞道治療罕見肌肉失養症
2022-01-06/
記者 劉馨香
4日,美國國家兒童醫院(Children'sNationalHospital)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治療罕見疾病肢帶型肌肉失養症(Limb-girdlemusculardystrophy,LGMD)2B的臨床前基因療法。經動物實驗顯示,具有安全性,且可減緩肌肉退化,並恢復肌原纖維(myofiber)的大小和肌肉力量。該研究克服原先開發基因療法的瓶頸,提出LGMD2B首個非靶向肌肉的基因療法,...
科學新知
糖尿病
《Cell Metabolism》脂肪分解研究大突破! FGF1分子途徑可望成糖尿病新療法
2022-01-05/
記者 巫芝岳
近(4)日,加州沙克生物研究中心(SalkInstituteforBiologicalStudies)的科學家,在與血糖調節相關的「脂肪分解」(lipolysis)中,突破性地發現除了過往已知的胰島素調節路徑外,還有一條由「外源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1」(FGF1)介導的機制存在,同樣具有調節血糖的作用。該發現有望成為新的糖尿病治療路徑,研究論文刊登於期刊《CellMetabolism》。過去研究已...
科學新知
自閉症
對媽媽語缺乏反應 研究解析自閉症兒童特定腦區發育受損
2022-01-05/
記者 劉馨香
3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醫學院研究團隊,運用了包括大腦影像、眼動追蹤和臨床測試等多種技術,發現一些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spectrumdisorder,ASD)嬰幼兒的上顳葉皮質(大腦中處理聲音和語言的區域),對媽媽語(motherese)和情感性言語的反應較弱,他們的社交能力最差,對媽媽語注意力也最低。研究發表於《NatureHumanBehavior》。許多文化中,人們對...
科學新知
憂鬱症
PAXNeuroscienceInc
有望驗血診斷憂鬱症!?《Molecular Psychiatry》發現憂鬱生化指標
2022-01-04/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3日,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UniversityofIllinoisatChicago,UIC)研究發現,人類血小板中有一種生物標記物─異三元體G蛋白(heterotrimericGproteins)(Gs蛋白(s:stimulatory))的α次單元(subunit),可做為追蹤憂鬱症患者治療效果的指標。該研究發表於《MolecularPsychiatry》。 先前在人類與動...
科學新知
新冠肺炎
變種病毒
《Nature》子刊:新冠病毒感染必備醣脂質GM1 可望成治療標靶?!
2022-01-04/
記者 巫芝岳
近日,一篇由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ofAlberta)發表於期刊《NatureChemicalBiology》的研究,指出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人體的途徑,除了已知的ACE2、TMPRSS2兩受體外,也會藉由細胞表面的GM1等「醣脂質」(glycolipid),增加感染效果;並證實若細胞表面缺乏該分子,病毒便可能無法順利感染人體。而國內開發新冠鼻噴劑型藥物的昱厚生技...
科學新知
巴金森氏症
解密巴金森氏症!《Nature》冷凍電顯首揭致病蛋白活化過程
2022-01-03/
記者 李林璦
日前(12月21日),澳洲沃爾特和伊麗莎霍爾研究院(WalterandElizaHallInstitute)研究人員首次將導致巴金森氏症的蛋白質PINK1活化的過程視覺化,不僅從分子層面解釋了PINK1活化的過程,並啟動受損粒線體的自噬作用,該研究橫跨8年,並為開發巴金森氏症療法提供了首個詳細的藍圖。該研究發表於《Nature》。研究人員指出,先前許多研究都是捕捉到PINK1蛋白在某些活動階段的快...
科學新知
新冠肺炎
新冠疫苗
變種病毒
抗體療法
《Nature》Vir發現多項抗Omicron廣效抗體、各牌疫苗對Omicron防禦力數據出爐
2022-01-03/
記者 巫芝岳
近日(2021年12月23日),瑞典開發新冠抗體療法的VirBiotechnology宣布,其團隊已鑑定出多項可中和Omicron變異體的廣效性抗體。此外,他們也針對已接種疫苗,再遇到Omicron時血清抗體的防禦力作出統計:嬌生(J&J)、俄羅斯衛星五號(Sputnik-V)、中國國藥(Sinopharm)三疫苗幾乎無力抵抗;莫德納(Moderna)、輝瑞(Pfizer)/BioNTec...
科學新知
iPSC
輸卵管
卵巢癌
《Cell》子刊:iPSC衍生「輸卵管類器官」 首揭嚴重卵巢癌病變機轉
2022-01-03/
記者 巫芝岳
近日(12月28日),美國西達賽奈醫療中心(Cedars-Sinai MedicalCenter)的團隊,透過以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C)所衍生的輸卵管類器官(organoid),探究出某些嚴重類型的卵巢癌,是如何從輸卵管開始病變所導致。該發現有助於未來卵巢癌的診斷,研究論文發表於期刊《CellReports》。過去研究已發現,BRCA-1基因可能會導致輸卵管上皮細胞癌變,造成高分級(high...
科學新知
DNA
DNA損傷
《Cell Reports》機器學習結合高通量顯微鏡 視覺化DNA修復過程
2022-01-01/
記者 劉馨香
西班牙國家癌症研究中心(SpanishNationalCancerResearchCentre,CNIO)和美國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GeneralHospital,MGH)研究團隊,開發了包括機器學習和高通量顯微鏡在內的新方法,能詳細視覺化DNA的修復過程,並找到9種新的修復蛋白。該研究成果可能有助於發展新的癌症療法,研究12月28日發表於《CellReports》。當DNA損傷...
科學新知
阿茲海默症
APOE
《PNAS》解密阿茲海默症高風險基因 如何干擾大腦保護機制
2021-12-31/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28日,貝勒醫學院(BaylorCollegeofMedicine)與德克薩斯兒童醫院(TexasChildren'sHospital)的研究人員利用果蠅試驗發現,阿茲海默症相關風險基因突變,會導致神經退化而使大腦的保護機制產生障礙,而ABCA1活化劑則可以恢復神經保護機制。該研究發表於《PNAS》。該研究也發現了活性氧物質(reactiveoxygenspecies,ROS)、發...
科學新知
再生醫學
《Science》子刊:瑞士發現抑制T細胞延命新機制!
2021-12-30/
記者 吳培安
我們能維持多久的健康,取決於T細胞能夠存活多久,但是隨著歲數增長,身體能夠製造的T細胞會漸漸變少。近(22)日,瑞士巴塞爾大學(UniversityofBasel)研究團隊發現一條過去未知的新訊息途徑,能夠抑制T細胞的死亡。研究團隊表示,這項發現有望提供一種新的方式,來控制T細胞的活動。這項成果發表在《ScienceSignaling》。 此研究是由巴塞爾大學科學運算中心(sciCORE)Jea...
第一頁
上一頁
52
53
54
55
56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