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科學新知
科學新知
NEW
免標定!《Nature》子刊:創新光感技術揭開TLR訊號傳導機制
科學新知
NEW
DeepMind公開AlphaFold3底層程式碼 供非商業用途使用
科學新知
NEW
《Nature》子刊: 突破腫瘤微環境!抑制乳酸助T細胞重獲活力
科學新知
腸道
微生物
《Science》工業化社會讓腸道健康微生物逐漸消失?!
2024-03-29/
實習記者 鐘御慈
近(18)日,以色列本-古禮安大學(Ben-GurionUniversity,BGU)研究團隊發現,隨著工業化社會進展、人們飲食習慣改變,人類腸道微生物群中新發現的纖維素分解細菌-瘤胃球菌(Ruminococcus)正逐漸消失。此研究發表於《Science》上。 瘤胃球菌是厭氧、革蘭氏陽性腸道微生物,它透過產生纖維質體(cellulosome)的酵素複合體(complex)來分解纖維素,並轉化為餵...
科學新知
海馬迴
阿茲海默症
DNA
《Nature》DNA斷裂修復 揭開記憶形成神秘面紗
2024-03-29/
實習記者 鐘御慈
前(27)日,紐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AlbertEinsteinCollegeofMedicine)研究團隊發現,當形成長期記憶時,一種名為TLR9蛋白質(TollLikeReceptor9)會導致DNA斷裂,觸發發炎反應,進而修復DNA然後鞏固記憶。此研究發表於《Nature》上。 而TLR9蛋白在掌握記憶的海馬迴神經元中最為活躍,它會使神經元中的DNA斷裂,然而,成熟的神經元無法有效地進...
科學新知
IL-23
IL-12
細胞激素
自體抗體
NEJM
臺大醫院揭免疫力差真相!罕見自體抗體中和IL-23增感染風險 登《NEJM》
2024-03-27/
記者 彭梓涵
今(27)日,臺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鄭琬豑醫師團隊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合作研究,發現人體若產生一種中和細胞激素IL-23的「自體抗體(autoantibody)」,會抑制身體對抗病菌的天然防禦機制,從而增加罹患罕見且嚴重感染的風險。相關研究已在今年3月發表在《NEJM》期刊上。 該研究第一作者鄭琬豑醫師表示,過去醫界一直認為某些病患是因為「體質」或因為接受手術、化療等原因而致免疫力低下,因...
科學新知
EV
胞外囊泡
急性肺損傷
核酸藥物
新冠肺炎
黃奇英
李利
葉漢根
張至宏
廖秀蓉
陽明交大領軍高長、亞東 聚焦急性肺損傷開發胞外體核酸藥物
2024-03-26/
記者 吳培安
日前(19日),由陽明交通大學生物藥學研究所黃奇英教授、李利教授、高雄長庚葉漢根醫師、亞東醫院張至宏副院長與廖秀蓉研究員等人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運用胞外體(extracellularvesicles,EV)包裹核酸藥物的創新基因治療,可用於對抗嚴重呼吸系統疾病——急性肺損傷,並顯示修飾性胞外體在降低肺部發炎和纖維化方面具有巨大潛力。這項研究刊登在《Journal...
科學新知
腎臟病
基因工程
首次基因工程豬腎成功移植人體!麻省總醫院、eGenesis攜手創里程碑
2024-03-22/
實習記者 鐘御慈
昨(21)日,麻省總醫院(MGH)宣布首次成功將第一個基因改造工程(geneticallyengineered)的豬腎——eGenesis供體腎(EGEN-2784),移植到一名罹患末期腎臟病的活體人類接受者體內,而術後在MGH恢復良好。這項移植手術已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擴大使用(ExpandedAccess)途徑的授權,由MGH的外科團隊執行。這也是基因工程器官...
科學新知
大腸直腸癌
微生物
口腔
《Nature》人體口腔微生物遷移 竟能助長大腸癌!
2024-03-21/
實習記者 鐘御慈
昨(20)日,FredHutchinson癌症中心的研究團隊發現,口腔中常見的微生物群——具核梭桿菌動物亞種(Fusobacteriumnucleatumanimalis,Fna)C2亞型,能夠移動到腸道促使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Cancer,CRC)的腫瘤生長,並導致癌症治療後患者預後較差,此發現對改進CRC的治療和早期篩檢方法具有重要意義。此研究發表於《Nat...
科學新知
AI
抗體
蛋白質設計大師David Baker領軍!首次利用生成式AI 從0設計抗體
2024-03-21/
實習記者 鐘御慈
昨(19)日,華盛頓大學(TheUniversityofWashington)研究團隊首次成功透過修改一種名為RFdiffusion的AI工具,從頭設計出具有抗體相似結構的蛋白質,其類似於自然免疫系統產生的抗體,可以與特定的疾病標靶結合,有望為患者提供更有效、安全的治療選擇。該研究發表於預印本平台《biorxiv》。 研究團隊去年發布的RFdiffusion,能幫助設計迷你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具有與...
科學新知
TDP-43
黃芩素
神經退化疾病
生物分子凝聚體
ALS
路易氏體失智症
突破神經退化常規治療!格瑞奇揭黃芩素小分子逆轉失智變性蛋白機制登期刊
2024-03-21/
記者 彭梓涵
近日,經濟部中創園區格瑞奇生物科學(GarageBrainScience)及其美國子公司YeeFanMed研究團隊與法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發表最新研究成果,針對神經退化疾病重要蛋白「TDP-43」,成功找到一種具有結構校正功能的黃芩素(baicalein)小分子,能將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和早熟性老化(prematureaging)細胞模型中錯誤摺疊的TDP-43蛋白恢復原本功能及避免形成具...
科學新知
大腦
下視丘
肥胖
解開中年肥胖之謎! 日研究:下視丘蛋白MC4R有重要關聯
2024-03-19/
實習記者 鐘御慈
近(14)日,名古屋大學(NagoyaUniversity)與東京大學(TheUniversityofTokyo)及大阪大學(Osaka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共同發現,存於下視丘的黑色素皮質素-4受體(Melanocortin-4Receptor,MC4R)蛋白質,能調節新陳代謝和食慾以預防肥胖,此發現有望為肥胖治療提供新的途徑。此研究發表於《CellMetabolism》上。 隨著年齡...
科學新知
腦癌
CAR-T
麻省總醫院、賓大新研究:CAR-T有望成腦癌新療法
2024-03-15/
實習記者 鐘御慈
近(13)日,波士頓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GeneralHospital)和費城賓州大學醫學院(TheUniversityofPennsylvaniaPerelmanSchoolofMedicine)分別發表的兩篇研究發現,使用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能對抗難以治療的腦癌——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產生的兩種蛋白質,這有助於研究出治...
科學新知
癌症
免疫蛋白
《PNAS》揭免疫檢查蛋白LAG-3結構 助癌症治療
2024-03-14/
實習記者 鐘御慈
近(12)日,由史丹佛大學(StanfordUniversity)和紐約大學(NewYorkUniversity,NYU)的研究人員揭開了,人體免疫系統上會為癌症細胞提供掩護的煞車蛋白(brakeprotein)——LAG-3的分子結構細節,以及其功能性等相關資訊,讓我們能更了解LAG-3如何做為癌症治療靶點,並為開發更有效的治療方法建構基礎。此研究發表於《PNAS》上。 ...
科學新知
HIV
愛滋
NovoNordisk
減肥
諾和諾德減肥神藥再添功效 ? 改善HIV療法脂肪堆積副作用
2024-03-12/
實習記者 鐘御慈
昨(11)日,由愛滋病研究中心整合臨床系統(TheCentersforAIDSResearchNetworkofIntegratedClinicalSystems)的研究團隊在2024年反轉錄病毒與伺機性感染國際研討會(CROI)上發表,諾和諾德(NovoNordisk)新一代抗肥胖藥物Semaglutide對於HIV的感染者,有助於減輕體重,以及降低因高效能抗反轉錄病毒療法(HighlyActi...
第一頁
上一頁
9
10
11
12
13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