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生技醫藥
生技醫藥
NEW
GemPharmatech跨足臺灣實驗動物市場 攜邦進企業簽代理合作
生技醫藥
NEW
Cassava阿茲海默新藥臨床三期失敗 股價猛跌85%
生技醫藥
NEW
仁新廣效抗癌新藥LBS-007 再獲FDA急性白血病快速審查資格
生技醫藥
新冠肺炎
新聞集錦
輝瑞啟動新冠口服藥物1期臨床試驗 招募感染住院患者;ProQR罕見眼科RNA療法1/2期數據積極 關鍵研究今年展開
2021-03-25/
記者 彭梓涵
《臺灣》【台灣罕見疾病藥品專題—政策法規】台灣神經罕病學會:政府應建各階段多元、明確輔導機制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創會理事長宋秉文表示,台灣在政策及立法的方面,於民國89年即公布了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足見政府針對罕見病的預防、診斷及治療等需求的重視。然而,對於支持罕見藥物的開發,建議政府建立多方面整體的配套措施,例如明確的研發費用補助機制、主管機關在臨床試驗發展及查驗登記過程中的合作及...
生技醫藥
嬌生
隱形眼鏡
首款「藥用」隱形眼鏡登場!嬌生抗眼睛過敏隱形眼鏡獲日批准
2021-03-25/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24日,嬌生旗下的Johnson&JohnsonVision宣布,其能夠釋放抗過敏藥物ketotifen的隱形眼鏡ACUVUE®Theravision™獲日本厚生勞動省(MHLW)批准,成為全球首款獲批可釋放藥物的隱形眼鏡,可謂創新眼科給藥方式的里程碑。 嬌生研發的藥物釋放隱形眼鏡將ketotifen與製作隱形眼鏡的材料etafilconA相結合,ketotif...
生技醫藥
心血管疾病
勃起功能障礙
《JACC》:治療心血管疾病病患之陽痿 PDE5抑制劑優於alprostadil
2021-03-25/
記者 劉端雅
美國時間23日,瑞典的一項大型研究指出,使用第5型磷酸二脂酶(PDE5)抑制劑,治療有穩定型冠狀動脈疾病(stablecoronaryarterydisease,SCAD)男性的勃起功能障礙(erectiledysfunction,ED),其死亡和心血管事件的風險,低於同樣用於治癒勃起障礙的藥物alprostadil。該研究發表在《JACC》。研究結果顯示,與Alprostadil組相比,PDE5...
生技醫藥
罕見疾病
孤兒藥
台灣神經罕病學會
台灣神經罕病學會:政府應建各階段多元、明確輔導機制
2021-03-25/
記者 巫芝岳
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SocietyforNeurologicalRareDisorders-Taiwan,SNeRDTaiwan)成立於2016年,旨為促進國內神經罕見疾病研究之發展、增進國內罹患神經罕見疾病病患之福祉、加強國內外相關學會之密切聯繫與發展,並且配合政府推行相關之神經罕見疾病政策,有效整合神經罕見疾病研究之計劃、經費、人才與資源。更進一步推動建立國家級的臺灣腦庫。 台灣神經罕見疾病...
生技醫藥
阿茲海默症
《Nature》子刊:BMI1基因新功能解密 有望預防阿茲海默症
2021-03-24/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23日,加拿大Maisonneuve-Rosemont醫院研究中心的分子生物學家GilbertBernier發現了BMI1基因的新功能,可抑制大腦衰老,預防阿茲海默症的發生。該試驗結果發表於《NatureCommunications》。 先前研究發現,在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中,其神經元的DNA會分解成G-四股結構(G4),G4是由重複的鳥嘌呤(Guanine,G)序列組成,又稱為鳥嘌呤四股...
生技醫藥
Keytruda
食道癌
打破30年食道癌一線治療極限 默沙東Keytruda聯用化療獲FDA批准
2021-03-24/
記者 彭梓涵
美國時間24日,美商默沙東(MSD)宣布,其免疫療法Pembrolizumab (Keytruda)與鉑類(platinum)、fluoropyrimidine類的化療藥物,聯合治療轉移性或局部晚期食道癌或胃食道癌患者(GEJ),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 此次批准是基於KEYNOTE-590的多中心、隨機、安慰劑對照的三期試驗,總共招募749例轉移性或局部晚期食道癌或GEJ並具高PD...
生技醫藥
新冠疫苗
美NIAID質疑AZ新冠疫苗臨床結果不完整 AZ:48小時內發布主要分析
2021-03-24/
記者 劉馨香
美國時間23日,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發表聲明,質疑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新冠疫苗臨床三期試驗資料之完整性。NIAID的聲明指出,阿斯特捷利康於3月22日發布的臨床三期試驗中期分析結果,可能使用了過時的資訊,導致對於疫苗效力的看法並不完整。阿斯特捷利康發布的臨床試驗結果為,新冠疫苗AZD1222預防出現新冠肺炎(COVID-19)症狀的效力達到79%。這些質疑來自...
生技醫藥
國邑藥品
肺動脈高壓
國內首個藥械組合新藥 國邑肺高壓L606啟動臨床3期Q4登興櫃
2021-03-24/
記者 李林璦
昨(23)日,國邑藥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表示,旗下治療肺動脈高壓(pulmonaryarterialhypertension,PAH)新劑型藥械組合藥物產品L606的FDA臨床3期試驗,將於今年第二季開始招收病患,預計2022年第四季完成,向FDA提出新藥上市申請(NDA),這也將是國內首個藥械新劑型新藥案例。國邑也將啟動IPO規劃,預計第四季辦理公開發行並登錄興櫃,最快明年申請上櫃。 國邑藥品總經...
生技醫藥
罕見疾病
孤兒藥
罕見疾病基金會曾敏傑: 徒法不能自行 產業界與政府需磨合
2021-03-24/
記者 劉端雅
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成立於1999年,由陳莉茵和曾敏傑共同創辦。基金會成立初期即積極從「病患家庭」、「病友團體」、「醫療諮詢」、「政策立法」、「學術研究」、「國際交流」等不同面向各自發展,以建立完整的罕病病患權益保障網絡。臺灣現有的政策和法規環境,是否有利於罕病藥物的開發?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共同創辦人曾敏傑表示,臺灣在去年元月通過了「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是繼美國、日本、澳洲與歐盟之後,...
生技醫藥
生物相似藥
癌症治療
台康報喜!乳癌生物相似藥臨床三期 生物相等性達陣
2021-03-23/
記者 吳培安
今(23)日,台康生技(6589)宣布其乳癌生物相似藥EG12014(TrastuzumabBiosimilar),於臨床三期試驗分析結果中,主要試驗指標之病理切片之療效評估——病理完全反應(pCR)上,達到統計生體相等性(Bioequivalence)的預設標準;同時也在安全性分佈比較上具一致性。台康生技表示,最快將於今年第三季向美國FDA提出生物製劑許可(BLA)、臺灣...
生技醫藥
台灣罕見疾病藥品大未來
罕病
孤兒藥
藥華藥
仲恩
罕見疾病
臺廠攻罕病藍海 藥華、國邑、仲恩現身說法
2021-03-23/
記者 李林璦
今(23)日,由元富證券、環球生技主辦的生醫產業趨勢暨企業投資說明會--首場「臺灣罕見疾病藥品大未來」論壇,邀請藥華醫藥醫學長秦小強、國邑藥品總經理甘霈、仲恩生醫協理何智元進行演說與交流,期盼能加速國內罕病新藥的開發與上市,讓罕病患者的治療與國際接軌。 藥華醫藥醫學長秦小強博士(攝影/彭梓涵)藥華醫藥醫學長秦小強博士以「早期血癌罕病新契機--真性紅血球增多症(PV)的臨床治療」為題,分享藥華藥從開...
生技醫藥
台灣罕見疾病藥品大未來
罕見疾病
仁新
眼科
罕病
基因檢測接軌治療 台大、仁新鎖定眼科罕病新藥開發
2021-03-23/
記者 彭梓涵
「罕病法」立法逾20年,台灣成為全球第五個立法保障罕見疾病的國家。今(23)日,由元富證券、環球生技主辦的生醫產業趨勢暨企業投資說明會--首場「台灣罕見疾病藥品大未來」論壇,邀請台大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陳達慶、仁新醫藥黃先龍副處長,以實驗室、臨床接軌治療的經驗分享眼科疾病的藥物開發。 中國民國視網膜醫學會秘書長、台大眼科部主治醫師陳達慶,以「台灣遺傳性視網膜退化計畫(TIP)-基因檢測平台與早期接軌治...
第一頁
上一頁
344
345
346
347
348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