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科學新知
科學新知
NEW
《NEJM》諾和諾德減肥GLP-1明星藥 緩解關節炎疼痛媲美鴉片類止痛藥
科學新知
NEW
《Nature》子刊: 4D揭示大型內皮細胞源性EV生成過程
科學新知
NEW
美癌症登月計畫建構腫瘤3D圖譜!最新12篇研究登《Nature》
科學新知
類器官
胸腺
T細胞
免疫系統
美科學家成功創建體外胸腺類器官模型 重現專一性T細胞發育
2023-03-28/
記者 吳培安
近(23)日,美國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ofFlorida)的研究團隊,將人類誘導性多潛能幹細胞(iPSC)成功分化成胸腺類器官(organoid),且在體外也具備產生專一性T細胞的能力,讓科學家獲得一項研究胸腺功能、T細胞發育及移植免疫學的突破性工具。這項研究發表在《StemCellReports》。 胸腺是人類免疫系統發育出正常功能的必備器官,它使得T細胞能夠辨別敵我,在對自身細胞...
科學新知
細胞分裂
乳酸
《Nature》乳酸堆積促細胞分裂! 哈佛、廣州中山大學首揭「乳酸調節細胞週期」機制
2023-03-27/
記者 巫芝岳
近(15)日,哈佛大學醫學院(HarvardMedicalSchool)與中國廣州中山大學的研究團隊,證實了乳酸可直接調節蛋白質功能,以調控細胞週期(cellcycle)和細胞增殖的機制。該發現解釋了細胞進行分裂時,大量運用葡萄糖製造能量下,所產生的乳酸代謝產物,會如何影響細胞的增殖。該研究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細胞週期是指由一次細胞分裂結束,到下一次分裂結束的過程;在這項細胞透過有絲分...
科學新知
顯微鏡
細胞
核子醫學
史丹佛首創無透鏡放射顯微鏡 成低價高解析度單細胞影像方案
2023-03-23/
實習記者 楊雅涵
近(1)日,史丹佛大學(StanfordUniversity)的放射腫瘤科學家GuillemPratx表示,已成功開發出一款無透鏡放射顯微鏡(lenslessradiomicroscope,LRM),透過放射性藥物追蹤劑,LRM可產出單細胞解析度的影像。且與其他類似的儀器相比,該儀器具更廣闊的視野。該研究發表於《TheJournalofNuclearMedicine》。Pratx表示,LRM是透過...
科學新知
睡眠
周邊動脈疾病
PAD
睡眠不足5小時 罹患周邊動脈疾病風險恐增1倍!
2023-03-21/
實習記者 楊雅涵
近(15)日,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KarolinskaInstitutet)的科學家ShuaiYuan博士發現,每晚睡眠不足5小時,會導致罹患周邊動脈疾病(PeripheralArterialDisease,PAD)的風險增加74%。該研究發表於《EuropeanHeartJournal—Open》。此次研究共納入超過65萬位受試者的資料,研究團隊除了分析夜晚長時間的睡眠和白天小睡與罹...
科學新知
錳
細胞生理
神經生理學
《PNAS》美大學開發錳感測蛋白 首揭活細胞錳動態影像
2023-03-15/
記者 劉馨香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PSU)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能高選擇性與錳(Mn)結合的蛋白質生物感測器,讓科學界首次能一窺錳這種難以捉摸的金屬離子的動態影像。錳對於生命體非常重要,有了這種錳感測器將能進一步促進科學家對於光合作用、宿主病原體交互作用、神經生理學等領域的理解。研究在2022年12月發表於《PNAS》。本次研究發表的生物感測器,是以名為lanmodulin的天然蛋白質改造而成。而賓州州立大學研究團...
科學新知
鼻噴劑
百日咳
ILiAD
《The Lancet》ILiAD百日咳鼻噴疫苗臨床2期告捷 黏膜免疫明顯、安全性佳
2023-03-14/
記者 巫芝岳
近(11)日,美國生技公司ILiADBiotechnologies與法國里爾大學(UniversityofLille)團隊,開發出一項鼻噴百日咳疫苗BPZE1,並在臨床2b期試驗中顯示,該疫苗能誘導更強的免疫力,且無明顯副作用,該研究報告刊登於頂尖醫學期刊《TheLancet》。該項在美國執行、有三個研究中心的雙盲2b期試驗,針對約300名18-50歲的健康人進行,以ILiAD開發的鼻噴百日咳疫苗...
科學新知
腦科學
Nature
蔡立慧
《Nature》子刊:臺裔科學家蔡立慧40 Hz光療阿茲海默症恐無效?! 小鼠實驗未減少斑塊、未活化微膠細胞
2023-03-13/
記者 李林璦
在臺裔科學家、麻省理工學院(MIT)Picower學習與記憶研究所所長、中研院院士蔡立慧發明了以40Hz的光和聲音刺激治療阿茲海默症患者後,這項非侵入式的安全療法備受矚目,其創辦的公司CognitoTherapeutics也正在進行臨床3期試驗。但美國時間6日,紐約大學的研究卻潑了一盆冷水,研究發現,40Hz光刺激無法引起阿茲海默小鼠大腦中視覺皮層的γ波震盪,雖然在部分實驗發現可降低腦...
科學新知
心
大腦
焦慮
憂鬱
《Nature》:控制心率有望成為焦慮、憂鬱新療法!
2023-03-09/
實習記者 楊雅涵
近(1)日,史丹佛大學(StanfordUniversity)的神經科學家發現,老鼠的心率變化會透過活化大腦中掌管調控情緒的腦島皮質(InsularCortex),而影響精神狀態;研究團隊更進一步運用從藻類中發現的一種光敏蛋白來調控心率,未來有望成為治療焦慮、憂鬱等情緒障礙的新療法,該研究發表於《Nature》。研究人員起初是在進行臨床精神科培訓時,發現恐慌症患者經常有心臟問題,當患者焦慮和恐懼發...
科學新知
癌症
細胞
RAS
細胞膜
《Nature》細胞膜突起囊泡助癌細胞逃過凋亡!有望繞過難成藥RAS靶點開發新療法
2023-03-09/
記者 劉馨香
近(1)日,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SouthwesternMedicalCenter)發表一項研究指出,健康細胞的細胞膜出現「突起囊泡」(blebs)時,通常代表其生命終結了,不過,該團隊發現黑色素瘤細胞(melanomacells)恰恰相反,「突起囊泡」反而會活化幫助癌細胞生存和擴散的機制。這項發現可能有助於開發黑色素瘤和其他癌症的新療法,研究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 領導該研究...
科學新知
奈米粒子
載體
紅血球
藥物傳輸
國衛院研發「紅血球微囊」奈米藥物載體 安全、傳輸效率更高
2023-03-06/
記者 劉馨香
今(6)日,國家衛生研究院發表,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黃東明副研究員團隊,以人體血液中的紅血球,開發出紅血球微囊(RBC-derivedvesicles,RDVs)作為奈米載體的新穎技術。此RDVs為生物內源性,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臨床應用相當廣泛。國衛院表示,以奈米粒子作為藥物傳輸載體,通常具有可調控內容物、粒子表面容易修飾、容易合成等優點,然而,目前大多數的奈米載體為外源性物質,其...
科學新知
類器官
脂肪肝
CRISPR
《Nature》子刊:新型脂肪肝類器官成功建立!助NAFLD尋標靶、篩藥
2023-03-02/
記者 劉馨香
近(23)日,荷蘭烏特勒支Hubrecht研究所HansClevers團隊,使用人類胎兒肝細胞,開發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新型類器官(organoid)模型,能研究疾病機轉,並利用CRISPR基因編輯建立篩選平台,能夠測試與開發治療NAFLD的新藥。該研究發表於《NatureBiotechnology》。 NAFLD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的早期階段,是指很少或不飲酒的人,其肝...
科學新知
免疫疾病
類風濕關節炎
數位分身
單細胞定序
《Cell》子刊:數位分身揭類風濕關節炎多器官影響 促免疫疾病新療法問世
2023-03-01/
記者 吳培安
近(2月28)日,由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KarolinskaInstitutet)所帶領的跨國研究團隊,利用被稱為數位分身(digitaltwins)的模型建立,更深入分析控制類風濕關節炎背後的分子機制。 研究團隊表示,這是首次科學界描述類風溼關節炎對多種器官的廣泛性影響,因為很難對多個不同的器官進行生理採樣,也有助於為免疫疾病患者開發出更好的個人化藥物療法。這項研究發表在《CellReports...
第一頁
上一頁
25
26
27
28
29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