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巫芝岳

Only if we understand, can we care. Only if we care, will we help. Only if we help, shall all be saved. ― Jane Goodall

之三» 遠距醫療點燃產業薪火——需求、法規環境如荒漠!「遠距醫療」健保元年 如何生根落地?

2021-04-15 / 記者 巫芝岳
2020年12月29日,臺灣國民健康保險署正式公告展開遠距醫療健保給付,並撥出一億元新臺幣健保預算投入。這對業界而言,會是場久旱逢甘霖嗎?國外所進行的「遠距醫療應用」,在臺灣是否真能如願成形?撰文/巫芝岳從1986年至今,臺灣遠距醫療法規不斷放寬,尤其去年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下,衛福部更直接開放讓居家檢疫、隔離的民眾,也得以使用遠距醫療看診。2020年12月29日,國民健康保險署正式公...

之二» 政府領頭推開了遠距醫療大門——35年修法 2年通訊診療提報不到5件

2021-04-15 / 記者 巫芝岳
35年來,台灣遠距醫療相關法規不斷演變,在各界積極敦促下,法規與政策大門已漸漸敞開。不過,2018年《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發布以來,2年間成功提報醫院數仍不到5間!業者直指,「法規甚嚴」仍是臺灣遠距醫療以來面臨的主要阻礙之一,癥結又何在?各國疫情下的相關積極作為又如何,是否值得臺灣借鏡?撰文/巫芝岳今年2月,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了首份「SMART」指南(Standards-Based,Mach...

嚴重症狀降4成! Biogen、Sage合作原發性顫抖藥 臨床二期成果積極

2021-04-15 / 記者 巫芝岳
美國時間12日,百健(Biogen)和SageTherapeutics公佈了其合作研發的原發性顫抖症(essentialtremor)藥物「SAGE-324」的臨床二期試驗結果,顯示該藥物可降低患者上肢顫抖症狀36%。不過,其副作用仍讓多達38%受試者停止用藥。該試驗共納入69名原發性顫抖症患者,隨機分組至用藥或使用安慰劑兩組。29天後,用藥組別病人上肢顫抖的幅度降低了36%(其中對於症狀嚴重者,...

新創商模在哪裡?健康社群App、智慧貼片、智慧給藥系統潛力突破點

2021-04-14 / 記者 巫芝岳
今(14)日,由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南港生技育成中心(NBIC)與環球生技月刊,共同主辦主辦的「2021年產業報告教室系列第二場—遠距照護崛起」論壇中,承接上半場醫院、資訊整合角度的分享,下半場由3家新創公司,包括:開發遠距健康App「WaCare」的吉樂健康資訊科技、開發穿戴式裝置的奇翼醫電,以及開發智慧醫材的皇芯全球國際,分別分享各自如何在「遠距健康」中挖掘未被滿足...

醫療資訊、遠距工具整合為王 提升臨床應用價值

2021-04-14 / 記者 巫芝岳
今(14)日,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南港生技育成中心(NBIC)與環球生技月刊,共同主辦「2021年產業報告教室系列第二場—遠距照護崛起」,上半場邀請到醫電數位轉型公司執行長何偉光和克魯斯健康科技公司董事長賴博雄,分享他們在此領域從醫院端到照護資訊整合的觀點。*醫電數位轉型執行長何偉光醫電數位轉型執行長何偉光(攝影/林嘉慶)敏盛集團旗下醫電數位轉型執行長何偉光,首先分享了...

美停打嬌生新冠疫苗 外媒曝三大影響

2021-04-14 / 記者 巫芝岳
繼昨(13)日,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發布建議停用嬌生(Johnson&Johnson)新冠疫苗後,外媒與投資分析師提出可能的三大影響,包括:整體疫苗供應、監管單位的後續反應、以及「疫苗猶豫」(vaccinehesitancy)問題可能再起。目前,除了美國各州全面停打嬌生疫苗外,南非也已喊停,嬌生也隨即宣布暫緩歐洲供應,不過歐盟官員表示此舉出乎意料,已要求嬌生出面說明。 *影響整體...

6起血栓1死亡! FDA:建議停打「嬌生」新冠疫苗

2021-04-13 / 記者 巫芝岳
今(13)日,據《紐約時報》報導,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宣布,由於美國已發生6起血栓事件,建議暫停接種嬌生(Johnson&Johnson)單劑式新冠疫苗。美國6起發生血栓副作用的患者,皆是在接種嬌生疫苗兩週內出現,6位皆為18至48歲的女性,且其中一名已死亡、另一名內布拉斯加州婦女病危。因此,FDA生物製劑評估和研究中心主任PeterMarks和副主任AnneSchuchat聯合...

賽諾菲3.1億美元收購臨床前mRNA公司Tidal 開發創新CAR-T應用

2021-04-12 / 記者 巫芝岳
美國時間9日,賽諾菲(Sanofi)宣布斥資1.6億美元的預付款,收購開發mRNA細胞療法、僅成立2年的TidalTherapeutics,未來達到特定里程碑後,Tidal共可獲得高達3.1億美元的金額。成立於2019年的Tidal,正在開發一種使用奈米粒子來傳遞mRNA,進行免疫細胞工程技術,期望用於腫瘤與免疫疾病領域。其技術平台未來將擴大賽諾菲在免疫腫瘤學和發炎相關疾病方面的研究能力,同時也可...

鼻噴劑型公司Impel登板納斯達克 IPO募集7500萬美元

2021-04-08 / 記者 巫芝岳
近(2)日,專注於開發中樞神經系統經鼻給藥技術的生技公司ImpelNeuroPharma,宣布在美國納斯達克(NASDAQ)正式掛牌上市,股票代碼為IMPL,首次公開發行(IPO)募集了7500萬美元,展現經鼻傳輸劑型商業化潛力。總部位於西雅圖,成立於2008年的Impel,以其「精準嗅覺遞送平台」(POD)為核心技術,透過讓藥物從鼻腔送入、穿越血腦屏障(blood-brainbarrier)送至...

《Science》科學家首次量化「幻覺」 揭精神病患「幻聽」機制!

2021-04-08 / 記者 巫芝岳
近(2)日,華盛頓大學醫學院(WashingtonUniversitySchoolofMedicine)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項能在人與小鼠身上量化「幻覺」的實驗方法,並可進一步模擬人類精神疾病的主觀經驗,突破過去在實驗動物中,難以對幻覺進行研究的限制。該研究發表於頂尖期刊《Science》。「幻覺」產生的主因,是腦中多巴胺分泌過多。然而,由於過去幻覺無法在實驗動物體內進行量化研究,科學家一直未能解...

《Nature Methods》新型小鼠頭戴式螢光顯微鏡 連續觀察顱內神經一年!

2021-04-06 / 記者 巫芝岳
近(5)日,美國明寧蘇達大學(UniversityofMinnesota)的生醫工程團隊,開發出一種不到4克重、能配戴於小鼠頭部的螢光顯微鏡,可在長達近一年的時間中,觀察小鼠活動時的頭骨內神經傳導訊息,突破過去難以同時觀察多皮質區域間神經活動的限制,該研究發表於期刊《NatureMethods》。這項稱為「mini-mScope」的新型螢光顯微鏡,是以LED光作為照明,視野範圍為8×1...

《Cell》人類大腦為何完勝猩猩? 「類器官」解發育關鍵細胞變化

2021-04-03 / 記者 巫芝岳
近(24)日,英國劍橋MRC分子生物研究機構(MRCLaboratoryofMolecularBiology)的科學家,透過大腦「類器官」(organoid)研究,發現大腦發育時的一項細胞型態變化,可能是造成人類大腦可發育得比其他靈長類更大、更複雜的關鍵原因。該研究發表於期刊《Cell》。人類與其他猿猴間最大的差異,在於我們的大腦發育時會經歷特有的「快速擴張」機制,但科學家一直未能了解該機制。本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