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新聞集錦
NEW
11/15《生醫焦點雷達》
新聞集錦
NEW
11/14《生技股動態》
新聞集錦
NEW
日本大塚製藥攜ICU Medical 斥2億美元強化北美靜脈輸液供應鏈; 全球糖尿病患者飆至8.29億 近半數未經治療
科學新知
記憶
Nature
《Nature》揭密長期記憶如何形成? 星狀膠質細胞為關鍵
2024-02-12/
記者 李林璦
日前(7日),美國史丹福大學(StanfordUniversity)研究團隊運用空間轉錄體學(Spatialtranscriptomics)、單細胞轉錄體學分析大腦中的情緒中心──杏仁核(BLA)在長期記憶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發現其中的星狀膠質細胞(astrocyte)與長期記憶形成息息相關,揭開一層大腦的神秘面紗,有望幫助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的療法開發。該研究發表於《Nature》。 雖然先前研究已...
生技醫藥
基因編輯
Moderna 加持新型基因編輯工具 Metagenomi 登IPO籌 9,400 萬美元現金
2024-02-10/
記者 王柏豪
美國9日晚間,Metagenomi,一家致力透過挖掘世界各地的微生物樣本,因而開發了新型基因編輯工具以糾正致病突變的公司,在獲得Moderna和IonisPharmaceuticals合作下,發行625萬股股票,以每股15美元登上納斯達克交易,股票代號為「MGX」。該公司透過IPO籌集了9,375萬美元,用於支持其對潛在疾病治療的臨床前研究。 Metagenomi公司表示,他們正在利用宏觀基因體學...
生技醫藥
CDER
FDA
JanetWoodcock
美CDER成立推動者、前FDA代理局長退休告白:國會、法院越不重視科學證據
2024-02-09/
記者 彭梓涵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局長JanetWoodcock在1月31日正式退休,她在退休前於FDA白橡樹園區演講,回顧自己在FDA近40年工作的觀察,以及近年FDA幾項加速審批藥物爭議、諮詢委員會的制度與流程等看法,同時她也透露退休後,將有其它新計畫正著手進行,但不會與FDA或藥品監管有關。 JanetWoodcock是一名擁有化學學位的醫生,在FDA任職38年,擔任過FDA各項要職,包括:代理局...
科學新知
Cell
胃癌
菌
微生物
《Cell》揭非幽門螺旋桿菌也會導致胃癌!
2024-02-08/
記者 李林璦
近日(1月30日),香港中文大學于君研究發現,一種非幽門螺旋桿菌的細菌──咽峽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anginosus)會透過與胃上皮細胞上的膜聯蛋白A2(AnnexinA2,ANXA2)相互作用,導致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MAPK)活化,而促進胃癌發生。該研究發表於《Cell》。研究團隊針對胃中的非幽門螺旋桿菌群進行研究,...
新聞集錦
新聞集錦
投資雷達
02/07《生技股動態》
2024-02-07/
新聞中心
市場觀測:✔中裕(4147)TMB-365/380長效型愛滋病治療合併用藥取得FDA「快速審查認定」✔基亞(3176)開發中新藥OBP-301在日本的銷售合作協議完成簽署✔晶鑽生醫(6815)財務長林哲吉辭任,由會計主管謝明純代行職務✔創益(6566)申請停止公開發行案獲准✔望隼(4771)2/20舉辦上市前業績發表會 市場即時觀測:http://bit.ly/bio-invest
新聞集錦
AI
Gilead
免疫
全球首部AI法案 今年夏季有望出爐;Gilead放棄3億收購免疫治療生技公司
2024-02-07/
環球生技
《臺灣》TBMC「護國神山」應許之地?還是空中樓閣!?(【更新】政府單位已提四項回應) 日前(2月2日),被政府期許成為台灣產業經濟第二個「護國神山」的「臺灣生物醫藥製造公司」(TBMC),在政商嘉賓雲集下,盛大宣布和美國韌力生物(NationalResilience)達成策略結盟技轉其製程技術作為公司初期接單的量能,韌力並佔有TBMC股權27.5%,盼在雙方合作下,補足台灣創新生物技術平台,一同...
科學新知
營養學
番茄
抗生素
細菌
胜肽
《Microbiology Spectrum》不只是抗氧化! 康乃爾大學首證番茄富含「抗菌胜肽」
2024-02-07/
記者 巫芝岳
近日(1月30日),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University)團隊發表的一項指出,番茄汁具有能殺死傷寒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Typhi)和多項會危害人類消化道與泌尿道健康細菌的成分,他們解析出番茄所含的抗菌胜肽(antimicrobialpeptide,AMP),並證實其能破壞保護細菌的莢膜(capsule),達到抗菌效果。該研究發表於期刊《MicrobiologySpectr...
生技醫藥
禮來
GLP-1
減肥
禮來GLP-1減肥藥熱銷看漲! 年營收遠超預期 積極擴張產能
2024-02-07/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6日,禮來(EliLilly)宣布未來策略,2023年全年度銷售額341.2億美元,第四季銷售額為94億美元,與2022年同期相比成長28%,並預測2024年全年營收將達404億到416億美元,遠遠超過分析師預估的393.8億美元。 禮來2023年的營收主要仰賴明星糖尿病/減肥藥類升糖素胜肽-1(GLP-1)拮抗劑的熱銷,但其供不應求也造成生產的挑戰,禮來正積極規劃擴張產能,同時,禮來也宣...
生技醫藥
TBMC
CDMO
針對TBMC多篇媒體報導 政府單位提4項回應
2024-02-07/
編輯部
對於近日多篇媒體報導,政府單位於7日提出四點回應,原文如下:1.政府持續推動生技產業,完善創新生物製造量產能量是最後一塊拼圖政府向來重視生技產業,無論是「五加二產業創新計劃」及「六大核心戰略產業」都將生技產業列為重中之重,然而綜觀生技製藥主要領域中,小分子藥物及學名藥已經蓬勃發展,而大分子藥物、基因及細胞治療則有數家已建置相對產能,然而在核酸藥物(含疫苗)的領域中,國內卻無廠商具備足夠的技術及生產...
生技醫藥
花慈
皮膚癌
癌症
診斷
花慈皮膚鏡早期診斷基底細胞癌研究 登國際期刊
2024-02-07/
記者 李林璦
今(7)日,花蓮慈濟醫院宣布,其皮膚醫學中心團隊日前日前於國際期刊《國際皮膚病學雜誌(InternationalJournalofDermatology)》上發表「基底細胞癌皮膚鏡早期診斷」研究,即使是2毫米(0.2公分)的腫瘤,都能在皮膚鏡下清楚解析,有助於早期診斷及早治療。 為了儘早診斷基底細胞癌,皮膚醫學中心團隊蒐集了135例基底細胞癌,其中48例小於等於6毫米,87例大於6毫米,比較兩組表...
生技醫藥
TBMC
CDMO
TBMC「護國神山」 應許之地?還是空中樓閣!?
2024-02-07/
編輯部
日前(2月2日),被政府期許成為台灣產業經濟第二個「護國神山」的「臺灣生物醫藥製造公司」(TBMC),在政商嘉賓雲集下,盛大宣布和美國韌力生物(NationalResilience)達成策略結盟,技轉其製程技術作為公司初期接單的量能,韌力並佔有TBMC股權27.5%,盼在雙方合作下,補足台灣創新生物技術平台,一同拓展國際影響力。不過,TBMC在政府傾力及資源支持下,自2022年正式通過「臺灣創新生...
生技醫藥
減重藥
GIP
GLP-1
Wegovy
Zepbound
安進新型減重藥臨床一期療效佳 停藥150天不復胖!
2024-02-07/
記者 彭梓涵
美國時間5日,安進(Amgen)開發雙重刺激依賴葡萄糖刺激胰島素刺激多肽(GIP)與升糖素類似胜肽(GLP-1)的抗體胜肽複合體(antibody-peptideconjugate)AMG133(MariTide),在臨床前和臨床一期試驗中,證實能改善雄性肥胖小鼠和食蟹猴的體重與代謝標誌物的能力,此外,在臨床一期試驗研究中,體重減輕的受試者在最後一次給藥後,體重可維持長達150天。相關研究已發表在...
第一頁
上一頁
145
146
147
148
149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