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聽損修復再生醫學研討會落幕!台灣、哈佛近20位專家聯手引領聽覺再生未來
2025-06-10 / 記者 彭梓涵
日前,由台灣內耳治療學會、馬偕醫學大學及馬偕紀念醫院共同主辦的「第一屆台灣內耳治療學會國際研討會暨哈佛/馬偕聽覺修復及再生醫學新知研討會」,於2025年5月27日至28日盛大舉行。此次研討會匯聚近20位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麻省眼耳醫院(MEEI)、TingTherapeutics及日本順天堂大學,與國內臨床醫師與產業專家,推動跨領域合作與全球學術交流。 馬偕醫學大學校長李居仁表示,馬偕醫學大學近年...
全球首例!日本慶應大學幹細胞療法成功助癱瘓者恢復站立
2025-03-25 / 編輯部
近(21)日,日本慶應大學(KeioUniversity)的幹細胞科學家岡野榮之(HideyukiOkano)及其團隊發布,於2021至2023年進行重新編程的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cell)注射治療脊髓損傷的4名完全癱瘓患者之中,一名能夠自行站立、另一名則恢復了手臂及腿部的部分活動力,另兩名患者則無明顯改善。這個療法雖療效有限,但在4名受試者身上並沒有呈現任何副作用,安全性高。 目前,全球有...
不需iPSC轉化!? MIT科學家直接將皮膚細胞分化為神經元
2025-03-18 / 實習記者 康育華
近(13)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團隊研發出一種高效、簡化的轉換方法,使用3種轉錄因子及2個基因,就可以將單個皮膚細胞轉換成超過十萬個神經元,且過程不需要經過誘導多能性幹細胞(iPSC)。該研究相關之2篇論文已發表於《CellSystem》期刊。 約20多年前,日本的科學家發現,將4種轉錄因子送入皮膚細胞,可誘導其轉化為iPSC,並分化為多種細胞類型,儘管這個研究具有突破性的意義,但其過程仍...
George Church細胞治療新創GC攻高效異體iPSC A輪募7500萬美元
2024-09-20 / 記者 吳培安
美國時間19日,由哈佛大學「合成生物學之父」GeorgeChurch教授共同創辦的細胞治療新創公司GCTherapeutics,宣布在A輪募資中募得7500萬美元。該輪募資由CormorantAssetManagement領投,其他參與的投資機構還包括MubadalaCapital、AndreessenHorowitz(a16z)Bio+Health等。 GCTherapeutics的技術平台「T...
《Cell Stem Cell》17種多發性硬化症iPSC模型 首揭神經膠質細胞影響
2024-08-31 / 記者 彭梓涵
近(26)日,紐約幹細胞基金會(NYSCF)研究所和凱斯西儲大學(CWRU)的科學團隊,建立了17種多發性硬化症(MS)患者的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iPSC)模型,研究團隊利用該模型,首次證實MS患者除了免疫系統的疾病特徵外,還有新的疾病生物學,即是大腦中的神經膠質細胞變化,對疾病發生也有所影響,相關研究已發表在《CellStemCell》期刊上。 領導該研究的作者ValentinaFossati表...
昱星攜美商分子儀器 探iPSC、3D類器官藥物發現技術
2024-07-30 / 記者 巫芝岳
近日(7月26日),昱星生技(LumiSTAR)與美商分子儀器(MolecularDevices)於亞洲生技大會(BIOAsia-Taiwan)期間共同舉辦研討會,探討先進的藥物發現方法中的即時檢測技術、基於類器官的精準醫療,以及自動化3D生物學解決方案的最新創新技術本場研討會除了由昱星執行長張郁芬,介紹昱星的即時檢測技術「LumiRDT」外,也邀請韓國成均館大學生物物理學系教授Jong-Chan...
臺灣再生醫療團隊iPSC將邁臨床試驗階段、獲日本京都大學合作
2024-07-28 / 記者 吳培安
昨(27)日,國科會「超高齡社會精準再生醫學啟航計畫」期中成果發表會於BIOAsia-Taiwan亞洲生技大展期間盛大舉辦,由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計畫推動辦公室領軍,展出7組國內再生醫療「全明星陣容」產學研醫團隊的最新研發成果,項目涵蓋: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iPSC)、異體細胞治療、基因修飾細胞、外泌體(exosome)等新興再生醫療技術。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投入iPSC研究的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