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科學新知
科學新知
NEW
《Nature》哈佛余坤興領軍開發「通用型」數位病理AI診斷癌症
科學新知
NEW
低熱量飲食、禁食可長壽?《Nature》揭秘改善代謝與長壽無關
科學新知
NEW
北醫、台大、中研院攜手 逾1.9萬人研究:癮君子少活2.31年 多吃蔬果多活3.25年
科學新知
阿秒
原子顯微鏡
《Science Advances》全球最速顯微鏡亮相!阿秒級速度捕捉電子穿透DNA
2024-08-23/
記者 彭梓涵
近(21)日,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物理學MohammedHassan,開發出一種電子束顯微鏡,可以阿秒(attosecond,亦稱原秒),即十億分之一秒的速度拍攝影像,這項被稱為「原子顯微鏡」的技術,可以比過往更精確的捕獲分子內電子的快速運動,例如電子如何穿過DNA,相關研究已發表在《ScienceAdvances》。 傳統顯微鏡無法捕捉單一電子的圖像,需要透過極高的空間解析度,並將收集到的圖像串聯,...
科學新知
類器官
科技法律
大腦
北醫大李崇菱、日本廣島大學跨域研究 指「類人腦器官」5大倫理規範要點
2024-08-23/
記者 吳培安
今(23)日,臺北醫學大學宣布,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李崇菱副教授參與日本廣島大學一項跨領域合作研究,針對類人腦器官(brainorganoids)相關生醫研究在未來可能引發的法律及倫理爭論,提出當前應規範及保障的五大分類,包括意識、法律地位、知情同意權、所有權以及器官移植。這項研究發表在《JournalofBioethicalInquiry》。 類人腦器官是由人類幹細胞培養出來的三維神經組織,...
科學新知
粒線體
細胞生物學
溶酶體
《Nature》首揭粒線體自帶「排除受損」機制 盼助粒線體相關疾病研究
2024-08-23/
記者 巫芝岳
近(21)日,加拿大多倫多病童醫院(TheHospitalforSickChildren)的研究人員,首次清楚揭示粒線體內膜褶皺(mitochondrial cristae)上,快速且短暫的重塑(remodelling)機制,這些褶皺若有部分受損,粒線體具有一套自我修復的機轉,能避免其損傷擴大,該研究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有如「細胞發電廠」的粒線體,擁有外膜和內膜的雙層膜構造,其中內膜褶...
科學新知
禁食
腸道
幹細胞
《Nature》禁食後再進食 活化腸道幹細胞再生!
2024-08-22/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21日,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幹細胞生物學家ÖmerYilmaz發表一項研究發現,小鼠在禁食後再重新進食時,腸道幹細胞會激增,來修復腸道損傷,不過,以禁食促進幹細胞活化的方式是有「代價」的,與完全不禁食的小鼠相比,較容易在禁食後腸道出現癌前息肉等致癌基因變化。該研究發表於《Nature》。 近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研究禁食對健康的潛在好處,有研究指出,禁食有助於延緩某些疾病發生...
科學新知
神經科學
神經退化性疾病
失智症
《Nature》子刊:賓大5萬張MRI大規模分析! 建AI演算法揪神經退化特徵
2024-08-20/
記者 巫芝岳
近(15)日,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ofPennsylvania)的團隊,運用深度學習(deeplearning)的AI方法,針對近5萬份腦部核磁共振(MRI)掃描影像,分析出共五項與老化和神經退化性疾病相關的腦部萎縮模式,這些模式與吸煙、飲酒等生活因素,以及健康狀況和疾病風險皆有相關。該研究發表於期刊《NatureMedicine》。隨著腦部的老化,腦內某些區域會出現萎縮或結構上的微...
科學新知
大腦
老化
神經退化性疾病
阿茲海默症
帕金森氏症
《Nature》子刊:老化大腦可望逆轉、修復清除廢物能力
2024-08-20/
記者 吳培安
美國時間15日,一份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UniversityofRochesterMedicalCenter)的小鼠實驗新研究發現,大腦清除廢物的能力雖然會隨著老化而減退,但有機會透過藥物逆轉。研究團隊認為,這項發現有望為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經系統疾病帶來轉機。這項研究刊登在《NatureAging》。 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多種神經系統疾病,被認為與大腦未能清除掉有害的廢棄物有關,...
科學新知
載體平台
ASO藥物
血腦屏障
亨特氏症
神經性退化疾病治療
Denali 創新載體平台 讓ASO穿越血腦屏障! 攻神經性退化疾病
2024-08-16/
實習記者 郭品岑
美國時間8月14日,Denali Therapeutic開發出能有效讓反義寡核苷酸(antisenseoligonucleotide,ASO)藥物通過血腦屏障的方法,該藥物結合寡核苷酸運輸載體(oligonucleotidetransportvehicle,OTV)平台後,能夠成功進入大腦並降低腦內特定基因活性,為神經性退化疾病帶來新的治療方式,該研究結果已發表於《ScienceTranslati...
科學新知
鹼基編輯
環保
永續
減碳
碳循環
木材加工
材料科學
基因編輯木材減少木質素含量 保留強度、免去耗能加工更環保!
2024-08-16/
記者 吳培安
基因編輯木材,可邁向更永續環保的未來?美國時間12日,一項由美國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ofMaryland)植物科學與景觀工程系團隊進行的研究發現,經過基因編輯、減少木質素(liginin)含量的楊樹,不僅生長與天然楊樹無異,其製作成壓縮木後的強度,可與經過化學加工處理製成的壓縮木匹敵,有望成為更加環保的再生性建築新材料。這項研究發表在《Matter》。 在將木頭製作成結構用木材的流程中...
科學新知
腦機介面
ALS
漸凍人症
MEA
腦機介面新創舉! Blackrock Neurotech成功恢復ALS患者語言能力
2024-08-15/
實習記者 郭品岑
美國時間8月14日,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SanFrancisco)研究團隊發現,一名罹患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 ALS)男子,在植入BlackrockNeurotech研發的text-to-speech微電極陣列(MEA)後,成功恢復語言溝通能力,展現腦機介面(BCI)幫助癱瘓患者重獲語言能...
科學新知
外泌體
阿茲海默症
基因編輯
蛋白運輸
《Science》子刊:光誘導蛋白運輸系統外泌體 改善阿茲海默症基因編輯治療
2024-08-14/
實習記者 郭品岑
美國時間8月7日,韓國成均館大學研究員JihoonHan發現,外泌體結合光誘導蛋白質運輸系統MAPLEX(mMaple3mediated protein loadingintoandreleasefrom exosome),能夠改善阿茲海默症CRISPR/Cas基因編輯療法,該研究結果已發表於《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 MAPLEX為一種細胞內蛋白質運輸系統,藉...
科學新知
國衛院
JAMA
思覺失調
國衛院大規模5萬名思覺失調患者研究登《JAMA》子刊! 長效針劑降再住院風險
2024-08-09/
記者 李林璦
今(9)日,國衛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陳為堅特聘研究員帶領跨機構團隊,針對超過5萬名首次住院的思覺失調症患者進行追蹤研究,發現住院期間接受抗精神病長效針劑治療且能避免出院後早期中斷用藥,相對於接受口服藥物的患者能夠降低再住院風險,但若出院後早期中斷用藥反會增加再住院風險。這是少見的大規模首次住院患者接受長效針劑的追蹤研究。該研究發表於《JAMANetworkOpen》。 思覺失調症患者在首次住院...
科學新知
Nature
乳癌
神經系統
《Nature》乳癌細胞操縱感覺神經! 幫助癌症擴散
2024-08-09/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7日,洛克菲勒大學(RockefellerUniversity)的腫瘤學家SohailTavazoie在小鼠和細胞實驗研究發現,乳癌細胞會與負責傳遞訊息的「感覺神經」產生交互作用,幫助癌細胞轉移擴散;而一款化療止吐藥aprepitant則有望成為解方。該研究發表於《Nature》。 原先研究人員是在尋找驅動癌症細胞轉移擴散的基因,過程中發現有許多與神經系統相關的基因都與癌細胞轉移有關,也讓...
第一頁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臺灣醫師的罕病創新醫療之路!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