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HOME
  • 新聞
  • 服務
  • 訂閱
  • 廠商
  • 關於
  • 下載 APP
  • 聯絡
查看購物車
搜尋
  • 會員登入
  • 註冊
  • 新聞
    • 每日新聞

    • 生技醫藥
    • 醫療科技
    •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 科學新知
    • 政策法規
    • 應用生技
    • 論壇報導
    • 新聞集錦
  • 市場分析
    • 產業報告
    • 市場觀測
    • 漲跌排名
    • 商機媒合
    • 查找廠商
  • 人物
    • 人物專訪
    • 專家觀點
    • 【影】技術焦點鏡
    • 【影】生醫名人錄
  • 公告
    • 產業新訊
    • 公司報導
    • 生醫永續(ESG)
    • 本刊公告
    • 生醫徵才
  • 展會直擊
    • 論壇報導

    • 產業論壇
    • 海外展會
    • 亞洲生技大會
    • 台灣醫療科技展
    •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
    •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 Podcast
  • 活動
  • 出版品
    • 雜誌
    • 買書
    • Podcast
    • 本刊公告
  1. 新聞
  2. 科學新知
科學新知
NEW

《Science》劉如謙鹼基編輯治療SMA小鼠實驗成效積極 盼成一次性治療!  

科學新知
NEW

《Lancet》子刊:諾和諾德降血糖藥semaglutide 治療NASH相關肝硬化未達標  

科學新知
NEW

美科學家成功創建體外胸腺類器官模型 重現專一性T細胞發育  

科學新知
食品科學 巧克力

巧克力口感「高級」秘訣? 英科學家:外層脂肪包覆為要!

2023-01-23/記者 巫芝岳
近(12)日,英國里茲大學(UniversityofLeeds)的食品科學與營養團隊,針對品嚐巧克力時,巧克力在口腔內的一連串物理變化進行研究,發現高級巧克力好吃的秘訣,是其外層需包含足夠的脂肪,在接觸舌頭與唾液後,才會持續產生「入口即化」的口感。該研究發表於期刊《ACSAppliedMaterials&Interfaces》。他們針對巧克力入口後的一連串觸感變化進行分析後指出,當巧克力與...
科學新知
基因編輯 CRISPR 基因療法

《Nature》子刊:麻省總醫院創新「大片段」基因編輯系統 降脫靶率、產物純度達99.4

2023-01-18/記者 巫芝岳
近(2)日,美國麻省總醫院(MGH)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項能更準確在基因體中插入大片段DNA的技術,這項涉及改良「CRISPR相關轉座酶」(CRISPR-associatedtransposase,CAST)的基因編輯技術,不但讓基因編輯的脫靶率降低,未來更有望透過大片段DNA的編輯,賦予細胞新的能力。該研究發表於期刊《NatureBiotechnology》。該團隊的技術,是從CAST這項酵素優...
科學新知
轉移 黑色素細胞瘤 LAP1 細胞核 機械性質 細胞核膜出泡 NatureCellBiology

《Nature》子刊:英團隊揭示黑色素瘤轉移關鍵蛋白—LAP1促細胞核形狀改變穿過組織

2023-01-18/記者 彭梓涵
癌症的致死率通常與癌細胞是否轉移有關,目前科學家仍迫切需要了解促使癌症轉移的主因。近(9)日,倫敦瑪麗女王大學、倫敦國王學院等研究團隊,發現一種位在細胞核的 LAP1 膜蛋白,會使黑色素瘤的細胞核形狀改變,以克服癌組織在轉移時的物理限制,進而允許遷移(migration)和擴散到全身。相關研究已發表在《NatureCellBiology》期刊上。 黑色素瘤是一種會擴散到全身器官的皮膚癌,雖然癌細胞...
科學新知
iPS細胞 神經疾病 神經元 幹細胞

《Cell》子刊:首個實驗室培養高度成熟神經元!有望解析疾病、實現移植療法

2023-01-17/記者 劉馨香
近期,美國西北大學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將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iPS細胞)分化為神經元的培養方法,並成功創造出第一個實驗室培養的高度成熟神經元。該神經元的功能更加成熟,突觸訊號、電活動更強,且分支更多、存活率更高。這項研究使實驗室培養神經元用於移植手術更進一步,在1月12日發表於《CellStemCell》。雖然已有許多科學家將幹細胞分化為神經元,然而,這些神經元更類似於胚胎或出生後早期階段的神經元,...
科學新知
高血壓 心血管 CT 檢測診斷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

60年首突破!英研發「非侵入式CT+尿檢」新技術10分鐘揪出高血壓結節  

2023-01-17/記者 吳培安
日前,英國倫敦瑪麗王后大學(QueenMaryUniversityofLondon)、聖巴多羅買醫院(StBartholomew'sHospital)及劍橋大學醫院(CambridgeUniversityHopsital)的研究團隊,針對由單側醛固酮分泌腺瘤(unilateralaldosterone-producingadenoma)引起的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診斷困境,發表了一種...
科學新知
老化 山中因子 基因治療

挑戰DNA損傷老化說?《Cell》「山中因子」基因治療成功逆轉老化

2023-01-17/記者 李林璦
日前(12),抗衰老研究權威、哈佛醫學院遺傳學終身教授DavidSinclair在《Cell》上發表一項進行13年的研究指出,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是影響衰老的關鍵,而非DNA突變。研究團隊並利用山中因子的三個基因Oct4、Sox2與Klf4,進行基因治療,重新啟動細胞的表觀遺傳指令,可逆轉老化約57%,使老化老鼠再次年輕。 長久以來,研究人員一直認為「衰老」是基因體中有害突變累積所...
科學新知
腦科學 神經科學 音樂治療 藝術治療

音樂家「杏仁核」更發達?! 陽明交大解學音樂對大腦結構影響 登國際期刊封面

2023-01-16/記者 巫芝岳
今(16)日,陽明交大腦科學團隊以線上記者會,發表了其發現長期學習聲樂與鋼琴者,大腦結構與一般人的差異,例如與情緒相關區域(如杏仁核)的連結會較多,此為目前所知腦神經科學領域中,第一篇明確證實「特定音樂訓練會重塑大腦某些神經網絡」的研究,該論文已在去年登上國際期刊《HumanBrainMapping》封面。該研究共納入95位年齡20-40歲、右撇子進行研究,分別為國內藝術相關大學的35位聲樂主修、...
科學新知
細胞外囊泡 mRNA 載體 藥物傳輸

mRNA療法新傳輸系統!MD Anderson胞外囊泡小鼠驗證成功

2023-01-16/記者 劉馨香
近(12)日,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UniversityofTexasMDAndersonCancerCenter)的研究團隊,在《NatureBiomedicalEngineering》發表一種以細胞外囊泡(EV)為載體的新型mRNA藥物傳輸系統,有機會克服目前mRNA療法的傳輸障礙,並成功在小鼠模型中驗證其作為膠原蛋白替代療法的潛力。通訊作者之一、安德森癌症中心神經外科教授BettyKi...
科學新知

《Science》阿茲海默與腸道關聯再一項! 美首證「腸道菌影響大腦tau蛋白堆積」

2023-01-13/記者 巫芝岳
近(13)日,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WUSTL)的科學家,在小鼠實驗中發現,若改變小鼠的腸道菌相,其腦中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tau蛋白」量也會跟著改變,該研究為目前少有針對「腸道微生物對tau蛋白影響」的研究。該研究發表於頂尖期刊《Sciences》。該研究團隊透過基因改造,讓小鼠能表現人類的tau蛋白,tau蛋白在小鼠9個月時,會因為不正常堆積而造成神經損傷和大腦萎縮;此外,這些小鼠也帶有...
科學新知
老化 長壽 抗衰老 細胞自噬

吃少長壽的原因找到了!陽明交大揭關鍵蛋白酶活化細胞自噬

2023-01-09/記者 劉馨香
今(9)日,陽明交通大學表示,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教授許翺麟團隊,以線蟲實驗解開飲食限制促進細胞自噬作用(autophagy)及延緩老化的分子機制,發現兩個重要的蛋白酶SAMS-1及SET-2,會調控自噬作用相關基因轉錄因子的表現。這項發現讓抗老化藥物終於有了明顯的標的。研究發表於國際期刊《Autophagy》。 陽明交大表示,許多動物實驗都證實了飲食限制或熱量限制,有助提高細胞自噬作用,同時達到...
科學新知
腦科學 神經科學 憂鬱症

《Nature》子刊:不同腦區血清素作用機制相異! 日團隊揭大腦「獎勵機制」新發現

2023-01-09/記者 巫芝岳
近日(12月22日),日本北海道大學和京都大學的科學家,在針對小鼠大腦「獎勵機制」的神經迴路研究中發現,大腦內「中縫核」(MRN)與「背側縫核」(DRN)兩部位,負責處理「獎勵」和「厭惡」訊息的血清素神經元,對於同樣血清素刺激的反應相反。該發現對解開成癮、憂鬱症的詳細機制,有了進一步的見解。研究論文發表於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在動物大腦中,具有一套會對帶來愉悅感的事物有...
科學新知
微生物體 酵母菌 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 微生物

台灣微生物體研究從微觀到巨觀! 生化機制、酵母菌演化到演算法預測物種互動

2023-01-07/記者 劉馨香
今(7)日,圖爾思生技攜手中央研究院、臺大醫院舉辦第七屆「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特別邀請到中興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黃介辰、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特聘教授謝志豪、中央研究研究員蔡怡陞,分享從微生物的生化機制探尋生命起源、以演算法預測微生物菌叢變化,以及臺灣野生釀酒酵母菌的演化。 黃介辰:從微生物探生命起源在外星殖民有望!?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黃介辰分享,生命的起源為何,一直分為兩派理論,其一是,主張...
  • 第一頁
  • 上一頁
  • 2
  • 3
  • 4
  • 5
  • 6
  • 下一頁
  •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生醫次世代競賽號角響起臺灣1,700億市場 全球新一輪熱門設備全解析!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巫芝岳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劉馨香

實習記者 劉淇暄

實習記者 楊雅涵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精準治療發展現況與趨勢:站在精準治療浪頭上


TOP
  • 讀者服務電話:(02)2726-1065時間:週一 ~ 週五 9:00 ~ 18:00
  • 服務信箱:[email protected]
  • 地址:110臺北市信義區信義路六段29號2樓之一, Taiwan

我們的服務

  • 下載App
  • 會員方案
  • 常見問題
  • 每日新聞
  • 產業活動
  • 名錄/找廠商
  • 出版品
  • 雜誌線上看
  • 聯絡我們
  • Copyright© 2023 環球生技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本文內容受著作權法保護,如有引用請註明出處。授權申請。隱私宣告Privacy。會員條款User Terms。
為了提供您最佳的服務,本網站會在您的電腦中放置並取用我們的 Cookie,若您不願接受 Cookie 的寫入,您可在您使用的瀏覽器功能項中 設定隱私權等級為高,即可拒絕 Cookie 的寫入,但可能會導至網站某些功能無法正常執行 。
OK